闲情偶寄译注

作者:李渔
闲情偶寄译注

杂著。清李渔著。十六卷,或作六卷。凡“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每部下分数节,凡三十六节,节各有题,每节又下分数段,凡二百三十四段,段亦各有题。论及戏曲创作与表演、女子姿容妆饰、园林建筑结构安排、室内家具布置、饮食烹饪、栽花种树、医疗养生等各方面。作者致龚鼎孳书云:“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书中前二部后人曾辑为《李笠翁曲话》,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价值。其余各部涉及生活美学亦多,但某些内容(如赏女子小脚)流于低级趣味。有康熙十年(1671)翼圣堂初刊十六卷本,称《笠翁秘书第一种》。另有雍正八年(1730)芥子园刊《笠翁一家言》本,题《笠翁偶集》,合并为六卷。民国间有普益书局、会文堂书局、宝文堂石印本及《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排印本。近有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猜你喜欢的书

石林燕语

石林燕语

笔记。南宋叶梦得撰。梦得字少蕴, 号石林居士, 原籍吴县(今属江苏)。居乌程(今浙江吴兴)。绍圣进士。嶶宗朝任翰林学士。高宗朝官尚书左丞、福建安抚使等职。宣和五年(1123) 归隐湖州, 随记故实旧闻,古今嘉言善行,建炎二年(1128)由其子栋编集成书。全书三百六十八则,约八万余字。十卷。记叙宋代典章制度、名人言行、宫殿建置,尤详于官制科目。《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直斋书录解题》、 《文献通考》入子部小说类。有《丛书集成初编》本、《说郛》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等多种版本,以后者为常见。宋宇文绍奕尝作《考异》一卷,对本书失实之处予以考证辨驳,可参读。有中华书局1984年本。

老子道德经序诀

老子道德经序诀

道教经典。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造”。葛玄为三国时东吴道士。《隋书·经籍志》著录作《老子序诀》一卷,盖原为单行本。《正统道藏》未收,但有不少《老子》注本前节录此经以为序文。敦煌道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河上公注》、《玄言新记明老部》等亦取此经为序文,或作单行本一卷。S.75,P.2370、2407、2584,S.1585,P.2596、2435、2462,贞松堂藏本,P.2329,Дх.2761。各本皆有残缺,相互校补,大致可恢复原经旧貌。此经围绕《老子道德经》问世及传授过程,极力神化老子其人其书。经文分五段。第一段言老子降生及授尹喜《道德经》故事。第二段言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神话故事。第三段引“太极左仙公”之语,重复前二段故事,但更加以神化。第四段引“道士郑思远”(即葛玄弟子郑隐)之语,言徐来勒、葛玄、郑隐一派道士传承《道德经》之事。第五段《太极隐诀》,为六朝道士传授、念诵《道德经》之仪式和秘诀。

徐氏珞琭子赋注

徐氏珞琭子赋注

又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二卷。宋徐子平撰。徐子平生卒年与事迹皆不详。据刘玉《己疟编》说,江湖谈命者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又说徐子平名居易,五代末人,曾与宋道士陈抟、吕洞宾俱隐华山。徐子平所注的 《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是言禄命之书,其法专以人生年、月、日、时推衍吉凶福祸。李淑《邯郸书目》说它是取“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而不知撰者为何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说,世传《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不知何人所作,序而释之者以为周世子晋所为,但考其书所引有 “秦河上公”,又如悬壶化杖之事,皆后汉末壶公费长房之徒,可见绝非周世子晋所为。又楚赜序以为是南齐陶弘景自称珞琭子,但禄命之说至唐代李虚中还没形成完整的八字,陶弘景如何能作?考此书始见于 《宋史·艺文志》,而晁公武 《读书志》也说此书行于宋宣和、建炎之间,则此书应为北宋人所作。自宋以来注此赋者有王廷光、李同、释昙莹及徐子平四家。徐子平此注久无传本,只有收入《永乐大典》者为全帙。《四库全书》著录时按 《宋史·艺文志》分为上下二卷。书中论气之向背,金木刚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应,所言多近于理。此书有 《墨海金壶》本、守山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等。

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合校

道教典籍。170卷,中华书局 1979年版。今人王明编。汉代曾先后流传3种《太 平经》:西汉成帝时有齐人甘忠可的《天历包元太平 经》12卷,东汉末有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 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4卷,均已佚。明《正统 道藏》收录的《太平经》只有残存的57卷。此书以 《正统道藏》的《太平经》为底本,以《太平经钞》及 他书所载《太平经》文为辅进行校补,征引的典籍计 27种,是现存最完备的校本。该书内容庞杂,言及 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社 会的情况,是经较长时间积累、不同手笔的增修而 成。上承老子遗教,并受汉代图谶、神仙方术的影响。 在宇宙生成论方面,主张原初物质——元气产生天 地万物,天地人三才都是从元气自然而然化生而成。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 和变化是由于对立物的统一:或是对立物相互联结、 相互依存,或是对立物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方 面转化。但它只承认对立物相互依存的同一性,没有 理会对立物相互排斥的斗争性,且把变化看作是循 环往复的过程。其中有些言论反映农民善良的愿望、 主张自食其力,财物公有。还提出要任用贤才,公平 办事,减省刑罚,反对穷奢侈靡。本书前列合校引用 书目,后有附录,收《太平经佚文》、《太平经复文 序》、《太平经著录考》、《太平经校后杂记》。

国故论衡

国故论衡

近代章炳麟著。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日本初版。共三卷,上卷小学,中卷文学,下卷诸子学。凡七万言,以发扬国学传统为宗旨,被黄侃称为能“见古人之大体”、“识刑名之取舍”(《国故论衡赞》)。其中《原学》、《原儒》、《原道》等,阐述学术思想的源流,论辩诸子学说的优劣。书中肯定孔子删定六经、变“学在官府”为“学皆在家人”的历史功绩,然否认“六经皆孔子臆作”的说法。以佛学教义为论据,驳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谓人的意根都有“我见、我痴、我爱、我慢”四德,智出于见,愚出于痴,我见与我痴具生,故愚与智亦不相离。“上智无痴必无我见也,非生而具之。下愚者世所无有,诸有生者,未有冥顽如瓦砾者”(《辨性》)。体现出了作者“不一孔父,不蹩躠为仁义”(《原儒》)的立场。又曾言“宋世儒者之书盈箧,而言不能舍理气,适得土苴焉”(《明见》)。以示对宋儒思想狭隘僵化的不满。后收入《章氏丛书》,篇目和文字均有变动。

枢言

枢言

清王柏心著。著有《枢言》《续枢言》。枢言,《管子》篇名,旧注云:“居中以运外,动而不穷者也;言则虑心而发口,变而无言者也。其用若枢,故曰枢言。”清娄姚椿《〈枢言〉序》:“枢言者所以济乎法之所不及,而使人以自为者也。”今人赵守正谓“即言本文各条理都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