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典藏單位

我國文獻典藏單位,大體可分爲國家、私人、學校、寺觀等幾種類型,清末受外來文化影響,又出現了圖書館。今分别簡述如下。BqB中华典藏网

第一節 國家藏書BqB中华典藏网

國家藏書包括宫廷藏書與官府藏書兩個部分,二者往往又密不可分。宫廷藏書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代表了當時國家藏書水平,因此本節主要論述宫廷藏書,並兼及官府藏書。BqB中华典藏网

一 先秦BqB中华典藏网

章學誠云:“有官斯有法,故法具於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1)在各藏書單位中,以國家藏書爲最早。據文獻記載,夏代就已藏有典籍了。《國語·晉語第十》叙及晉文公二年(前六三五),南陽人猶“有夏商之嗣典”。韋昭注曰:“典,法也。……言有夏、商之後嗣及其遺法。”《吕氏春秋·先識》亦云:“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圖法略同今日的文書檔案,太史令終古當爲夏代末年管理文書檔案的官員。《左傳》昭公二年(前五四〇),記晉國韓宣子出使魯國,“觀書於大史氏”,孔穎達《疏》曰:“大史之官職掌書籍,必有藏書之處,若今之秘閣也。”(2)王國維也認爲:“掌文書者謂之史,其字從又從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書也……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爲事……史爲掌書之官,自古爲要職……史之本義爲持書之人。”(3)BqB中华典藏网

商代已有相當規模的文獻典藏單位,不僅見於記載,而且已爲考古發掘成果所證實。BqB中华典藏网

《尚書·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發現的大量甲骨文獻充分地説明了這一點。如一九三六年三月至六月,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在小屯北地一二七坑發現了一七〇八八片龜甲。這一坑龜甲都是武丁和武丁晚期的。陳夢家談道:BqB中华典藏网

殷代卜官如何處置他們的檔案,到今天爲止我們尚無充分的知識。地下發掘到的比較有秩序的大量堆積的甲骨,只能説是儲積。一個穴窖,倘然只包含一個朝代的甲骨,才是真正的有意的儲積,不管它是歸檔、儲藏或是埋藏,它可能是在某一個時期把同期甲骨存入的。一個穴窖,倘然包含一個以上的朝代的甲骨,那末它可能是某幾個時期由不同時期甲骨累積的。在穴窖以外的版築中、灰土中或穴窖以内零散的甲骨,它們是和别的東西一道堆積,不是專門存儲甲骨的所在。BqB中华典藏网

陳夢家將出土卜甲分成儲積的、累積的、零散的三種情况,並認爲小屯北地一二七坑出土的卜甲是有意儲積的。(4)BqB中华典藏网

那麽,這些文獻是否有專門的機構加以整理和保管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個機構是殷代的宗廟。一九七三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在小屯南地出土刻辭甲骨四五一一片,其中有十條關於在宗廟卜的記載,如:二七〇二號“在大甲宗卜”、三七六三號“在大庚宗卜”、四一五五號“在祖乙宗卜”。例中的“宗”字指宗廟。(5)占卜完畢,一些重要的甲骨卜辭就儲存在宗廟中。一九三二年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小屯北地發現了不少版築基址,基址之上或基礎的前邊,都有排列匀整的柱礎石。陳夢家説:“在小屯村北六百公尺的面積内,就有版築基址幾處,穴竇窖,散布其間。穴的形狀有渾圓、有橢圓、有心形、有長方形、有方形。有的有臺階可以上下。又有窖,可以深到七八公尺。這些地方,確爲殷代宗廟宫室的所在。”(6)BqB中华典藏网

商代的典籍也由專人管理。胡厚宣曾指出小屯村北地一二七坑“甲骨中,又有一架踡曲而側置的人骨緊靠坑的北壁,大部分已被埋在甲骨中,僅頭及上軀還露出甲骨以外。這個人可能就是當時管理甲骨的人員”。(7)而甲骨卜辭也確實被編輯整理過。如在小屯村北地一二七坑出土的卜甲中,“又有背甲製成石刀的樣子,中間穿孔,上面刻辭的”。(8)陳夢家認爲:“這種鞋底形的改製背甲有一個不小的穿孔,可知連繫若干背甲穿扎起來,可能就是‘典册’之‘册’的象形。”(9)董作賓還論及卜甲經過編排的情形:BqB中华典藏网

余整理龜骨,編號既竣,李濟之先生適來參閲,見有兩龜版猶粘著一處者,其間泥沙甚厚。蓋余將留之以存地下之原狀。李先生謂:“宜揭而視之,或有新辭奇字,亦未可知。”揭之,果得“册六”之文,吾等乃不禁狂喜,蓋所粘著之一版,爲“尾右甲”,例無文字,而不意竟有此新發現也。此版編號爲一,〇,〇四五四也。“册六”作,逼近尾甲之尖,上下左右,更無其他文字。稍上,斷處有孔,餘其半,知此甲全時,在一册中爲其表面之一版,其孔,所以貫韋編也。余既以比例算法,求得此坑(第三十六)所出之龜版,大小不同者凡十有九,則此十九版者,必與“册六”有關,蓋所謂“册六”者,猶今世書籍表面之書卷六矣。(10)BqB中华典藏网

卜骨同樣也經過整理。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八日,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小屯西地殷墟重點保護區内進行發掘,於第一號深溝内發現一堆完整的牛胛骨卜骨,共二十一枚。這二十一枚卜骨重疊着堆放在一起,井然有序,骨臼大多向東,只有三枚向北,疊壓的情况大致分爲三組:西南一組三枚,東南一組六枚,北面一組十二枚。郭沫若一九三三年初纂述《卜辭通纂》曾擬議:“每卜用三龜,一卜不吉,則再用三龜,其用骨者當亦同然。”安陽卜骨出土後,他進一步分析道:BqB中华典藏网

這一擬議距今已近四十年,由此次二十一枚卜骨出土情况看來,我四十年前的揣測,似乎已由出土實物而得到證明了。即是卜骨或卜龜甲是以三枚爲一組,一次卜用三龜或三骨,卜畢後儲存,在當初想必有帛以裹之,有繩以纏之,有篋以藏之,年代既久,帛朽,繩爛,篋毁,化爲灰土,便僅剩下甲與骨。(11)BqB中华典藏网

爲便於檢索,管理者還在卜骨的突出處骨臼上刻上標識。郭沫若云:BqB中华典藏网

今案骨臼所刻之辭雖與卜辭無涉,然其事必與卜骨有關。由其所刻之地位以覘之,其性質實如後人之署書頭或標牙籤耳。蓋甲骨既經修治以待卜用,必裹而藏之。由肩胛骨之性質而言,勢必平放,平放則骨臼露於外,故恰好利用其地位以作標識。其曰“王示”,曰“小臣某示”,曰“帚某示”,蓋其檢討時經王及王之代理者所省視。曰“自某川”或“川自某”,蓋言卜辭之内容乃自某人所卜或所録者蟬聯而下之意,川即取其貫穿不斷也。每辭末字乃陪觀者之署名,董氏謂爲卜人或史官,其説無可易。(12)BqB中华典藏网

除職員外,復有館役六人。(315)BqB中华典藏网

此外,近代圖書館的各項規章制度都已相當健全。僅以京師圖書館爲例,就有《京師圖書館暫定閲覽章程》《京師圖書館暫行圖書閲覽規則》《徵求書籍簡章》《交换閲覽圖書簡則》《閲覽互借圖書暫行規則》《鈔閲書籍特許券規則》《印書免費契約》《修正京師圖書館藏書流布暫行規則》等。這些規則使圖書館工作有章可循,是圖書館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的標誌。BqB中华典藏网

近代圖書館普遍做了整理編目工作,沈紹期一九一八年三月製訂的《中國全國圖書館調查表》,在所統計的三十三個圖書館中,有二十九個圖書館編了目録。圖書目録的分類方法多種多樣,有的仍按傳統分類法分類,如北京京師普通圖書館依《四庫全書》體例,附新書目録;有的在四部分類法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進,如河南普通圖書館目録分經、史、子、集、叢書、時務六門;有的目録改進得多一些,如無錫天上市普通圖書館目録分經、史、子、集、叢書、文學、理學、法學、醫學、教育、實業、叢書、日文等類。有的圖書館圖書目録兼用中外圖書分類法,如金陵大學校圖書館,漢文仿《四庫全書》分類法,西文按美國杜威十類法分;也有用自編的分類法的,如北京通俗圖書館目録,分經學、歷史、傳記、地理、教育、政法、軍事、實業、算術、經濟、理科、宗教、醫藥、小説、雜誌、文牘、講演、詞曲、新舊劇、圖畫、體育、報告、雜書等類。(316)BqB中华典藏网

所有這些特點都充分反映了我國由古代藏書樓向現代圖書館過渡時期的真實情况。近代圖書館在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上占有輝煌的一頁。BqB中华典藏网

* * *BqB中华典藏网

(1) 《校讎通義》卷一《原道》。BqB中华典藏网

(2)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二。BqB中华典藏网

(3) 《王國維遺書》本《觀堂集林》卷六《釋史》。BqB中华典藏网

(4) 《殷虚卜辭綜述》第一章《總論》第二節《甲骨的種屬及採用的部分》。BqB中华典藏网

(5) 參見陳邦懷《〈小屯南地甲骨〉中新發現的若干重要史料》,載《歷史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6) 《殷虚卜辭綜述》第一章《總論》第四節《甲骨出土地的確定與展延》。BqB中华典藏网

(7) 《殷墟發掘》六《第十三、十四、十五次的“平翻”工作和完整的甲骨坑及古建築的遺存》。BqB中华典藏网

(8)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發現附論小屯地層》,載一九四九年《中國考古學報》第四册。BqB中华典藏网

(9) 《殷虚卜辭綜述》第一章《總論》第二節《甲骨的種屬及採用的部分》。BqB中华典藏网

(10) 《商代龜卜之推測·庋藏第十》,載一九二九年《安陽挖掘報告》第一期。BqB中华典藏网

(11)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一《安陽新出土的牛甲骨及其刻辭》。BqB中华典藏网

(12)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一《殷契餘論·骨臼刻辭之一考察》。BqB中华典藏网

(13) 《孟子注疏》卷一二下。趙岐注曰:“宗廟典籍謂先祖常籍法度之文。”BqB中华典藏网

(14) 《周禮注疏》卷一二。BqB中华典藏网

(15) 《周禮注疏》卷三四。BqB中华典藏网

(16) 參見新華社《陝西周原地區發現一萬多片西周甲骨》,載一九七七年十月十七日《光明日報》;陳金方《陝西周原考古的新收獲》,載《文物與考古》第一〇七期;王宇信《周代的甲骨文》,載《中國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陕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發現周初甲骨文》,載《文物》一九七九年第十期。BqB中华典藏网

(17) 《校讎通義》卷一《原道》。BqB中华典藏网

(18) 《周禮注疏》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19) 《文史通義》内篇《史釋》。BqB中华典藏网

(20) 《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BqB中华典藏网

(21) 《周禮注疏》卷二。BqB中华典藏网

(22) 《孔子家語》多源於先秦舊籍,此語所出待考。BqB中华典藏网

(23)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BqB中华典藏网

(24) 《全漢文》卷五二《答劉歆書》。BqB中华典藏网

(25) 《風俗通義》卷首《序》。BqB中华典藏网

(26) 此據《全漢文》卷四一《七略佚文》,其他輯本所載略有不同。BqB中华典藏网

(27) 《北堂書鈔》卷一〇一《藝文部》引。BqB中华典藏网

(28) 《隋書》卷四九《牛弘傳》。BqB中华典藏网

(29) 《全後漢文》卷五〇。BqB中华典藏网

(30) 《通典》卷二六《職官八》。BqB中华典藏网

(31) 《通志》卷五四《職官四》。BqB中华典藏网

(32) 《通典》卷二六《職官八》。BqB中华典藏网

(33) 《通志》卷五四《職官四》。BqB中华典藏网

(34) 《麟臺故事》卷一《沿革》。BqB中华典藏网

(35) 《文獻通考》卷五六《職官十·秘書監》。BqB中华典藏网

(36) 《通典》卷二六。BqB中华典藏网

(37) 《三國志》卷二三《楊俊傳》裴松之注引。BqB中华典藏网

(38) 《晉書》卷四四《鄭袤傳》。BqB中华典藏网

(39) 《晉書》卷三《武帝紀》。BqB中华典藏网

(40) 《晉書》卷三《武帝紀》。BqB中华典藏网

(41) 《通典》卷二六《職官八》。BqB中华典藏网

(42) 《全晉文》卷三一。BqB中华典藏网

(43) 《廣弘明集》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44) 《廣弘明集》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45) 《通志》卷五四《職官四》。BqB中华典藏网

(46) 《廣弘明集》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47) 《北齊書》卷四五《樊遜傳》。BqB中华典藏网

(48) 《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BqB中华典藏网

(49) 《北史》卷三五《王慧龍傳》。BqB中华典藏网

(50) 衢州本《郡齋讀書志》卷一四。BqB中华典藏网

(51)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BqB中华典藏网

(52) 《舊唐書》卷七三《令狐德棻傳》。BqB中华典藏网

(53) 《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BqB中华典藏网

(54) 《舊唐書》卷四六《經籍志》。BqB中华典藏网

(55) 《唐六典》卷十《秘書省》。BqB中华典藏网

(56) 參見《唐會要》卷六五《秘書省》。BqB中华典藏网

(57) 《唐六典》卷八《門下省》。BqB中华典藏网

(58) 《唐六典》卷八《門下省》。BqB中华典藏网

(59) 《通志》卷五二《職官二·中書省第四》。BqB中华典藏网

(60) 《唐會要》卷六三《國史》。BqB中华典藏网

(61) 《唐會要》卷三五《經籍》。BqB中华典藏网

(62) 《唐會要》卷六四《集賢院》。BqB中华典藏网

(63) 《青箱雜記》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64) 《册府元龜》卷六〇四《學校部·奏議三》。BqB中华典藏网

(65) 《舊五代史》卷五七《唐書·郭崇韜傳》。BqB中华典藏网

(66) 詳見《五代會要》卷一八《前代史》《修國史》。BqB中华典藏网

(67) 《宋史》卷二〇二《藝文志》。BqB中华典藏网

(68) 《文獻通考》卷一七四《經籍考總叙》。BqB中华典藏网

(69) 《宋史》卷一六四《職官四》。BqB中华典藏网

(70) 《宋史》卷一六四《職官四》。BqB中华典藏网

(71) 《文獻通考》卷一七四《經籍考總叙》。BqB中华典藏网

(72) 《文獻通考》卷五六《職官十·秘書監》。BqB中华典藏网

(73) 《容齋隨筆》卷一六《館職名存》。BqB中华典藏网

(74) 《玉海》卷五二《藝文·慶曆崇文總目》。BqB中华典藏网

(75) 《玉海》卷五四《藝文·太平興國太平御覽》。BqB中华典藏网

(76) 《通志》卷七一《校讎略·求書之道有八論》。BqB中华典藏网

(77) 《宋史》卷二〇四《藝文志》。BqB中华典藏网

(78) 《建康集》卷四。BqB中华典藏网

(79) 《秘書監志》卷五《秘書庫》。BqB中华典藏网

(80) 《明太祖實録》卷一六。BqB中华典藏网

(81) 《萬曆野獲編》卷一《訪求遺書》。BqB中华典藏网

(82) 《萬曆野獲編》卷一《先朝藏書》。BqB中华典藏网

(83) 《酌中志》卷一八《内板經書紀略》。BqB中华典藏网

(84) 參見《鮚埼亭集外編》卷一七《鈔永樂大典記》。BqB中华典藏网

(85) 《文淵閣書目》卷首。BqB中华典藏网

(86) 《經義考》卷二九四《明文淵書目》。BqB中华典藏网

(87) 《藏書紀事詩》卷二《周定王橚、朱睦灌甫》補正。BqB中华典藏网

(88) 《東華録》卷一三。BqB中华典藏网

(89) 參見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一及施廷鏞《故宫圖書記》,載《圖書館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BqB中华典藏网

(90) 《再述内閣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BqB中华典藏网

(91) 《清代藏書家考》,載《圖書館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BqB中华典藏网

(92) 《校讎通義》卷一《原道》。BqB中华典藏网

(93) 《墨子·天志上第二十六》。BqB中华典藏网

(94) 師古注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紀·尹敏傳》云孔鮒所藏。二説不同,未知孰是。”BqB中华典藏网

(95) 《通志》卷七一《校讎略·秦不絶儒學論》。BqB中华典藏网

(96)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云:“惠帝除挾書之律。”BqB中华典藏网

(97) 《四部叢刊》影印宋刊本《管子》卷首劉向《管子書録》。BqB中华典藏网

(98) 《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晏子春秋》卷首載劉向《晏子春秋書録》。BqB中华典藏网

(99) 《全漢文》卷四〇《與揚雄書從取方言》。BqB中华典藏网

(100) 《博物志》卷六。BqB中华典藏网

(101) 《廣弘明集》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102) 《新唐書》卷一〇三《蘇弁傳》。BqB中华典藏网

(103) 《新唐書》卷一三二《韋述傳》。BqB中华典藏网

(104) 《宋史》卷四八三《荆南高氏世家》。BqB中华典藏网

(105) 《舊五代史》卷二四《孫隲傳》。BqB中华典藏网

(106) 《舊五代史》卷六九《張憲傳》。BqB中华典藏网

(107) 《十國春秋》卷八六。BqB中华典藏网

(108) 《新唐書》卷一四八《田弘正傳》。BqB中华典藏网

(109) 《北夢瑣言》卷一三《張建章泛海遇仙》。BqB中华典藏网

(110) 《鶴山集》卷四一。BqB中华典藏网

(111) 《山堂肆考》角集卷二八。BqB中华典藏网

(112) 《南部新書》卷丁。BqB中华典藏网

(113) 《清波雜志》卷四。BqB中华典藏网

(114) 《新五代史》卷三四《一行傳》。BqB中华典藏网

(115) 參見方建新《宋代私家藏書補録》(上),載《文獻》一九八八年第一期。BqB中华典藏网

(116) 《中國私家藏書史》第二編第一章《宋代的私家藏書》。BqB中华典藏网

(117) 《五雜俎》卷一三。BqB中华典藏网

(118) 《澹生堂藏書約·聚書訓》。林光朝,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及第,則方漸當爲宋朝初期人。BqB中华典藏网

(119) 《道鄉集》卷三六《李季侔墓志銘》。BqB中华典藏网

(120) 《史略》卷五《東漢以來書考·本朝》。BqB中华典藏网

(121) 衢本《郡齋讀書志》卷首自序。BqB中华典藏网

(122) 《斜川集》卷四《夷門蔡氏藏書目叙》。BqB中华典藏网

(123) 《鶴山集》卷八四《蘇伯起振文墓志銘》。BqB中华典藏网

(124) 《李清照集校注》卷三《金石録後序》。BqB中华典藏网

(125) 《建康集》卷八《賀鑄傳》。BqB中华典藏网

(126) 《老學庵筆記》卷八。BqB中华典藏网

(127) 《渭南文集》卷二八。BqB中华典藏网

(128) 《墨莊漫録》卷五。宋宣獻名綬,畢文簡名士安,王原叔名洙,錢穆父名勰,王仲至名欽臣,荆南田氏名田偉,歷陽沈氏名沈立。BqB中华典藏网

(129) 參見汪辟疆《目録學研究·論唐宋元明四朝之目録》附《四朝目録存佚統表》。BqB中华典藏网

(130) 《輿地紀勝》卷六五。BqB中华典藏网

(131) 《書林清話》卷一《古今藏書家紀版本》。BqB中华典藏网

(132) 參見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九《邯鄲圖書志十卷》。BqB中华典藏网

(133) 《揮麈後録》卷七。BqB中华典藏网

(134) 《老學庵筆記》卷一。BqB中华典藏网

(135) 《元遺山集》卷三九。BqB中华典藏网

(136) 《陵川集》卷三五。BqB中华典藏网

(137) 《豫章漫鈔》卷四。BqB中华典藏网

(138) 《僑吴集》卷一二《張子昭墓志銘》。BqB中华典藏网

(139) (嘉慶)《松江府志》卷五〇《古今人傳二》。BqB中华典藏网

(140) 《黄文獻公集》卷五。BqB中华典藏网

(141) 《列朝詩集小傳》閏集《周藩宗正中尉睦》。葛氏當指葛澗,李氏當指李開先。BqB中华典藏网

(142) 《列朝詩集小傳》閏集《周藩宗正中尉睦》。BqB中华典藏网

(143) 《徵刻唐宋秘本書目》卷首。西亭爲朱睦號。鬱儀爲朱謀字。BqB中华典藏网

(144) 《少室山房筆叢》卷四《經籍會通四》。BqB中华典藏网

(145) 趙吴興指趙孟頫,王弇州指王世貞。BqB中华典藏网

(146) 《遜志堂雜鈔》庚集。BqB中华典藏网

(147) 《明代版本圖録初編》卷四。BqB中华典藏网

(148) 《明代版本圖録初編》卷七。BqB中华典藏网

(149) 參見汪辟疆《目録學研究·論唐宋元明四朝之目録》附《四朝目録存佚統表》。BqB中华典藏网

(150) 《北江詩話》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151) 《十駕齋養新録》卷首《序》。BqB中华典藏网

(152) 《悔庵學文》卷八《書盧抱經先生札記後》。BqB中华典藏网

(153) 《潛研堂文集》卷二五《盧氏群書拾補序》。BqB中华典藏网

(154) 《頤綵堂文集》卷八。BqB中华典藏网

(155) 《淵雅堂全集》卷七《黄蕘圃陶陶室記》。BqB中华典藏网

(156) 《悔庵學文》卷六。BqB中华典藏网

(157) 《思適齋書跋》卷三《清河書畫舫十二卷》。“聽默”亦爲錢時霽字。BqB中华典藏网

(158)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八《成德》。BqB中华典藏网

(159) 《藏書紀事詩(附補正)》卷五《鮑廷博以文》引。BqB中华典藏网

(160) 《古逸叢書》卷首。BqB中华典藏网

(161) 《知不足齋叢書》本《澹生堂藏書約》附録。BqB中华典藏网

(162) 《松鄰叢書》甲編。BqB中华典藏网

(163)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七《讀書敏求記四卷》。BqB中华典藏网

(164) 參見羅福頤《臨沂漢簡概述》,載《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165) 《通志》卷七一《校讎略·收書之多論》。BqB中华典藏网

(166) 《西諦書話·跋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于氏指于慎行,李氏指李開先,孔氏指孔廣林。BqB中华典藏网

(167) 《文選》卷一《東都賦》。BqB中华典藏网

(168) 《太平御覽》卷六一九引《七略》。BqB中华典藏网

(169) 《全唐文》卷六〇六。BqB中华典藏网

(170) 《王國維遺書》第十一册《五代兩宋監本考》卷上。BqB中华典藏网

(171) 《玉海》卷四三《藝文·開寶尚書釋文》。BqB中华典藏网

(172)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四。BqB中华典藏网

(173) 《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後集卷二六。BqB中华典藏网

(174) 《渭南文集》卷二〇《婺州稽古閣記》。BqB中华典藏网

(175) 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五《宋書一百卷》。BqB中华典藏网

(176) 《梁溪遺稿·補遺》。BqB中华典藏网

(177) 《書林清話》卷八《宋元明官書許士子借讀》。BqB中华典藏网

(178) 《山東省立圖書館叢刊》第一種《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現在》。《蕘圃藏書題識》卷五《宋刻顔氏家訓七卷考證一卷》、卷七《姚少監文集六卷》也記載了上述印鑒,可參考。BqB中华典藏网

(179) 《金陵新志》卷九《學校志·路學》。BqB中华典藏网

(180) 《書林清話》卷八《宋元明官書許士子借讀》。陸《志》、陸《跋》指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儀顧堂題跋》。BqB中华典藏网

(181) 《皇明太學志》卷一。BqB中华典藏网

(182) 《續南雍志》卷一一《職官表下》。BqB中华典藏网

(183) 《皇明太學志》卷八。BqB中华典藏网

(184)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BqB中华典藏网

(185) 《南雍志》卷一《事紀》。BqB中华典藏网

(186) 《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卷六《經籍總部》。BqB中华典藏网

(187) 見《中國善本書提要》經部春秋類、經部小學類。BqB中华典藏网

(188) (同治)《九江府志》卷二二。BqB中华典藏网

(189) 《隆平集》卷一三《侍從》。BqB中华典藏网

(190) 《松鄰叢書》甲編《元西湖書院重整書目》卷首《西湖書院重整書目記》。BqB中华典藏网

(191) 《思亭文鈔》卷一。BqB中华典藏网

(192) 《玉海》卷一六七宫室部《嶽麓書院》。BqB中华典藏网

(193) 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五卷第三期。BqB中华典藏网

(194) (光緒)《安徽通志》卷九二。BqB中华典藏网

(195) (同治)《瑞州府志》卷五。BqB中华典藏网

(196)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八一。BqB中华典藏网

(197) (光緒)《江西通志》卷八一。BqB中华典藏网

(198) (光緒)《江西通志》卷八一。BqB中华典藏网

(199) (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七二。BqB中华典藏网

(200)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仙源書院藏書目録初編》。BqB中华典藏网

(201)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安徽于湖中江書院藏書目》。BqB中华典藏网

(202) 《雲陽集》卷十。BqB中华典藏网

(203) 《治平通議》卷八。BqB中华典藏网

(204)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大梁書院藏書目》。BqB中华典藏网

(205) 參見談運澤《宋元書院刻書簡析》,載《湖北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第十卷第五期。BqB中华典藏网

(206) (嘉慶)《江寧府志》卷十六。BqB中华典藏网

(207) 參見張秀民《中國印刷史》第一章《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明代書院本》。BqB中华典藏网

(208) 參見楊建東《古代書院藏書概述》,載《四川圖書館學報》一九八五年第五期。BqB中华典藏网

(209)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興化文正書院藏書目》。BqB中华典藏网

(210)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安徽于湖中江書院藏書目》。BqB中华典藏网

(211)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BqB中华典藏网

(212) 《湘山野録》卷上。BqB中华典藏网

(213) 《水心先生文集》卷一二。BqB中华典藏网

(214) 參見《書林清話》卷三《宋私宅家塾刻書》。BqB中华典藏网

(215) 參見《書林清話》卷四《元私宅家塾刻書》。BqB中华典藏网

(216) 《武林藏書録》卷下BqB中华典藏网

(217) 嚴寶善《私人藏書爲公讀——記清代廣仁義學》,載《博覽群書》一九九六年第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218) 《孫氏祠堂書目》卷首。BqB中华典藏网

(219) 《共讀樓書目》卷首。BqB中华典藏网

(220) 《廣弘明集》卷三《七録序》附《古今書最》。BqB中华典藏网

(221) 《出三藏記集》卷一五。BqB中华典藏网

(222) 《全唐詩》卷五二二杜牧《江南春絶句》。BqB中华典藏网

(223) 《高僧傳》卷一三《齊京師建初寺釋僧祐》。BqB中华典藏网

(224) 《出三藏記集》卷首自序。BqB中华典藏网

(225) 《續高僧傳》卷一《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寶唱傳》。BqB中华典藏网

(226) 《中國目録學史·宗教目録篇·分類甚精之李廓與法上》。BqB中华典藏网

(227) 《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卷一。BqB中华典藏网

(228) 《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BqB中华典藏网

(229) 《大唐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序。BqB中华典藏网

(230) 《北磵文集》卷四《江東延慶院經藏記》。BqB中华典藏网

(231) 《遼文匯》卷八《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巖寺碑銘》。BqB中华典藏网

(232) 《遼文匯》卷八《金山演教院千人邑記》。BqB中华典藏网

(233) 《金文最》卷一一一《濟州普照寺照公禪師塔銘》。BqB中华典藏网

(234) 參見張秀民《中國印刷史》第一章《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元代刻本内容·宗教書》。BqB中华典藏网

(235) 《釋氏稽古録》卷四。BqB中华典藏网

(236) 《鈔定日下舊聞考》卷五〇引《析津志》。BqB中华典藏网

(237) 《金石萃編補正》卷四《鄭州滎陽縣洞林大覺禪寺藏經記》。BqB中华典藏网

(238) 參見張秀民《中國印刷史》第一章《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明代印本内容·宗教書》。BqB中华典藏网

(239) 見《骨董瑣記三記》卷六《鄭和印造大藏經》。BqB中华典藏网

(240) 《明英宗實録》卷一五〇。BqB中华典藏网

(241) (康熙)《清涼山新志》卷三《崇建》。BqB中华典藏网

(242) 參見張秀民《中國印刷史》第一章《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清代印本内容·宗教書》。BqB中华典藏网

(243) 參見李安《楊仁山和金陵刻經處》,載《中國哲學》第三輯。BqB中华典藏网

(244) 《白氏長慶集》卷七〇。BqB中华典藏网

(245) 馬元調本《白氏長慶集》卷末。BqB中华典藏网

(246) 《蘇東坡全集》卷一一。BqB中华典藏网

(247) 《鶴山集》卷四九。BqB中华典藏网

(248) 又見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輯存》二三五頁。BqB中华典藏网

(249) 《静志居詩話》卷一八《謝兆申》。BqB中华典藏网

(250) 《揅經室三集》卷二。BqB中华典藏网

(251)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焦山書藏書目》。BqB中华典藏网

(252) 《揅經室三集》卷二。BqB中华典藏网

(253) 《抱朴子内篇》卷四《遐覽第十九》。BqB中华典藏网

(254) 《抱朴子内篇》卷二《釋滯第八》。BqB中华典藏网

(255) 《法苑珠林》卷六九《破邪篇妄傳邪教第三》。BqB中华典藏网

(256) 參見陳國符《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北周玄都觀經目》。BqB中华典藏网

(257) 《一切道經音義》卷首序。BqB中华典藏网

(258) 《文獻通考》卷二二四《經籍五十一》BqB中华典藏网

(259) 參見《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安史之亂兩京秘藏被焚》。BqB中华典藏网

(260) 《太上黄籙齋儀》卷五二。BqB中华典藏网

(261) 參見《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張君房修大宋天宫寶藏雲笈七籤》。BqB中华典藏网

(262) 《道德真經集注雜記》卷上。BqB中华典藏网

(263) 《文獻通考》卷二二四《經籍五十一》。BqB中华典藏网

(264) 《淳熙三山志》卷三八。參見《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政和刊萬壽道藏》。BqB中华典藏网

(265) (嘉慶)《四川通志》卷三八。BqB中华典藏网

(266) 參見《淳熙三山志》卷三八。BqB中华典藏网

(267) 參見《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修纂與鏤板·南宋各處新建道藏》。BqB中华典藏网

(268) 《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金孫明道刊大金玄都寶藏》,碑銘録自《宫觀碑記》。BqB中华典藏网

(269) 《遺山文集》卷三一。BqB中华典藏网

(270) 《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元代各處道藏》。BqB中华典藏网

(271) 《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正統刊道藏》。BqB中华典藏网

(272) 參見《茅山志》後編及《金陵玄觀志》卷三、卷七。BqB中华典藏网

(273) 參見《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正統刊道藏》。BqB中华典藏网

(274) 參見《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板·明清各處道藏》。BqB中华典藏网

(275) 《龍虎山志》卷一六。BqB中华典藏网

(276) 《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卷四《藏書》。BqB中华典藏网

(277) 《變法自强奏議彙編》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278) 《清議報》第十七期。BqB中华典藏网

(279) 張錦郎《清末的圖書館事業》,載《“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六卷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280) 裘開明譯《世界民衆圖書館概况專號——中國》,載《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季刊》六卷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281)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國聞報》第三一六號。BqB中华典藏网

(282)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國聞報》第三一六號。BqB中华典藏网

(283) 丁日昌《丁中丞政書》卷一《設立蘇省書局疏》中語。BqB中华典藏网

(284) 《時務報》第十册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十月初一日。BqB中华典藏网

(285) 《國聞報》第三六三號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九月十九日。BqB中华典藏网

(286) 《匯報》第二七六號,光緒二十七年(一九〇一)。BqB中华典藏网

(287) 《變法自强奏議彙編》卷三。BqB中华典藏网

(288)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變法通議》。BqB中华典藏网

(289)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國聞報》第二四八號。BqB中华典藏网

(290) 《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一〇一《學校考》八《圖書》。BqB中华典藏网

(291) 詳見教育部調查之《各省圖書館一覽表》,載《教育公報》第三年(一九一六)第十期。BqB中华典藏网

(292)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第三章《近代圖書館的産生》第一節《清末關於創設圖書館的建議》。BqB中华典藏网

(293)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政治官報》第六七六號。BqB中华典藏网

(294)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教育公報》第一一三期。BqB中华典藏网

(295) 亦載《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BqB中华典藏网

(296)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教育公報》第四年第四期。BqB中华典藏网

(297)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國聞報》第二五四號。BqB中华典藏网

(298) 《中國圖書館發展史》第三章《萌芽時期的圖書館事業》第一節《光緒末年》。BqB中华典藏网

(299) 亦載《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BqB中华典藏网

(300) 《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卷四《藏書》。BqB中华典藏网

(301) 《古越藏書樓書目》卷首。BqB中华典藏网

(302) 《古越藏書樓書目》卷首。BqB中华典藏网

(303)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學部官報》第一一三期。BqB中华典藏网

(304)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學部官報》第一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305)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學部官報》第一一三期。BqB中华典藏网

(306)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匯報》第二七六號。BqB中华典藏网

(307)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二月二十一日《湘學報》。BqB中华典藏网

(308)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京師圖書館檔案》。BqB中华典藏网

(309)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學部官報》第十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310)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雲南圖書博物館一覽·規章》。BqB中华典藏网

(311)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圖立北京大學概略》。BqB中华典藏网

(312)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清華學校一覽》。BqB中华典藏网

(313)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教育公報》第七年第十二期。BqB中华典藏网

(314)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教育公報》第五年第三期。BqB中华典藏网

(315)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清華學校一覽》。BqB中华典藏网

(316) 《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録自《教育公報》第五年。BqB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