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小史

作者:常乃德
中国思想小史

常乃德著,中华书局1930年4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和宗教与伦理思想,分析了宗法社会思想的发展和程朱理学、清朝考据学等,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作者认为,自周秦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极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些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本来色彩了。因此,在中国求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思想对于世界却有莫大影响。

常乃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间接路线战略

间接路线战略

哈特研究了西方国家历代战争的经验,对C.von克劳塞维茨等人把决战视为作战的主要手段和最高原则的观点持不同看法,提出了以间接路线为主要手段,以微小代价取胜的主张。本书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十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衡庐精舍藏稿

衡庐精舍藏稿

诗文集。明胡直(1517—1585)撰。三十卷,续稿十一卷。直字正甫,号庐山。泰和(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直少攻古文词,后从欧阳德、罗洪先学,为王阳明再传弟子。尝与门人讲学螺水。他公开接受佛教“三界唯心”之观点,反对程朱“穷理致知”之学说。有《胡子衡齐》。是集为其门人郭子章所刻。直家泰和,西距衡山不千里,北距庐山亦不千里,故取“衡庐”名其书屋,亦因以名集。约万历间成书,三十八万二千余字。卷首有子章之原序与《衡庐精舍藏稿》及续稿目录。正文含赋一卷,古乐府一卷,古近体诗五卷,序、记等十九卷,杂著四卷,续稿含诗、赋一卷,文十卷,收其诗赋《双松赋》,《枯鱼过河泣》、《昭君怨》、《嘲梦四绝》,文《太极图说辨后语》、《游峨嵋山记》、《念庵先生行状》等作品。大抵雅健有格,无抄撮语录之习。部分诗文颇含哲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文“笃实近理”,然亦指摘其部分文章“疾恶太严, 嬉笑怒骂”,“言之过欤”。有《四库全书》本。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

托名许逊释。当与《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同时,出自元后。其目录与《经法》共。述宇宙本源、天人相副及《经法》要旨、体例。

简明逻辑学二十讲

简明逻辑学二十讲

《简明逻辑学二十讲》是一本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智慧小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作者采用了20堂公开课的形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的老师娓娓道来,用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展现复杂的逻辑学。内容采用对话体,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之中,辨析和掌握一个个逻辑学概念。本书是逻辑启蒙的经典读物。本书从情绪、专注、沟通、记忆、读写、习惯等多个维度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误区,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的思维逻辑。

牟子

牟子

全称《牟子理惑论》,亦称《理惑论》。东汉牟子著。佛教书名。为较早介绍中国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收入南朝梁僧祐所编《弘明集》,刊列集首。最早见于南朝时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所撰《法论》一书中,以其详载汉明帝遣使求法传说,被著录在其书第十四帙《缘序集》中。书前有《序传》,介绍牟子生平和著作缘由,后有《跋》,仿佛教“三十七品”和《老氏道经》三十七篇体例,作本论三十七篇。全书取问答体裁。根据假设的北来儒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引证孔、老之言和佛教经典,分别予以答辩。表现了主张佛、道、儒三家一致,特别是佛家、道家一致的思想倾向。认为佛是“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牟子》二章)是人间至德的体现者和神圣世界的最高主宰;“人道法五常”(《牟子》四章),佛家的善恶标准与儒家的伦理规范是一致的;“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牟子》十七章),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学说是一致的;沙门出家剃度修行合乎儒家的“至德要道”,不应形式地去看是否有违于身体发肤之义;佛家遇人无跪起之礼,只是不死守形式的德而已,因为上德不追求形式上的德,因此就是有德。书中对佛教的理解多有改造和发挥。反映了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水平。

百法明门论纂

百法明门论纂

百法明门论纂,一卷,明广益纂,德清手批,刘起相序,方远题后,程开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