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论
作者:阮籍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
猜你喜欢的书
寒灰集
小说散文集。郁达夫作。1927年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初版。收《自序》、《〈寒灰集〉题辞》和《茫茫夜》等小说7篇,《小春天气》等散文4篇。小说多用娴熟流畅的笔调抒情。“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自选集〉序》),刻画了烟厂女工、人力车夫善良正直的品性,在展现知识者和劳动者情重谊深时,还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怀;《采石矶》借薄命诗人黄仲则怀才不遇的身世,寄托愤世嫉俗心情;《茫茫夜》、《秋柳》对性变态的心理描写,隐约透露出对畸形病态社会的控诉;《十一月初三日》反映青年主人公对美好生活近乎绝望的追求;《烟影》里的文朴,在烽火连天中落魄潦倒,既不能顾妻室,又不能慰藉故里的母亲,独自负载不堪忍受的苦闷。散文多属详尽披露心曲的零余者的感伤之歌。《零余者》敞开心扉,感伤自己于社会人生的无用;《一个人在途上》在饥离困厄逆境中痛悼亡儿;《小春天气》以妩媚的青山、迷人的落日远景,反衬心境悲愁抑郁;《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把愤火烧向“中国社会的不合理”。作者将“自伤自悼”为主的文章收入本书(《鸡肋集·题辞》),含有“把过去的生活结一个总账”(《自序》)的意思。
中国人文小史
《中国人文小史》初版于民国时期,一书将五千年的历史和与全民精神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史实做了系统叙述,编成简明扼要的新史,涉及文字、书籍、书道、绘画、文学、小说与戏曲、史学的变迁、经学的变迁等诸多方面,可谓是介绍中国文化的万花筒。
重庆堂随笔
医论。清王学权撰。二卷。学权字秉衡,晚号水北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于医术。对伤寒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问题,采摭先哲名言,抒发己见,于嘉庆十三年(1808)整理编撰成书。未及刊行而逝。后经其子永嘉辑注,其孙大昌校正,曾孙王士雄刊定,始得刊行。卷上论六气、虚劳、治案、方剂,卷下论药性并附解毒诸药、论看法。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有关内容,予以发挥。其中论六气、虚劳篇侧重阐发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案篇则除叙述己之验案外,尚分析其他医家之治验案例。论方剂及药性所收方二十七首,药八十七种,详述方之主治及药物功效、生药鉴定等,还论及五十三种毒品中毒及解救方法。论宗《内经》,取诸家之长,参以个人体会,通俗易懂。有《潜斋医学丛书八种》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上海书局石印本。
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
原题“太极左仙公葛玄纂集”,乃依托。大抵乃唐代李含光收集前代忏仪编纂而成。十卷。忏文主要为经文,均节取《太玄经》、《业报经》、《昇玄经》等,而以《昇玄经》为主。全书分为四十三品,各品仪节,大体相同。开始由师说经,其次说文忏悔,归礼十方天尊真人,其后为回向祝愿。其目的在为忏主宣讲经法,广说因果报应及持戒功德之要, 以达到超度祖宗,离三恶道, 同登道岸,并上祝国泰民安。收入《道藏》第297—299册。
新生
描写一个失业青年在大家庭中如何受到冷落与讽刺。作者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道:“我家里平常有两种阶级,虽不是有什么条规,但其界线是很明显的。它是一个有完全性的小小社会,生产力之有无,便决定了那个人在这里头的地位和待遇。一日两顿饭,大抵是我们兄弟三人和母亲先吃,然后才轮及第二阶级——妇人和孩子。而且所吃的东西,则又往往是前者比后者优美。”这番话表现了钟理和对传统大家庭制度的批判。
燕翼诒谋录
史料笔记。五卷。南宋王栐撰。是一部记载北宋典章制度兴革得失的史书,上起建隆,下迄嘉祐,凡一百六十二条,涉及职官、选举、食货、兵、刑、地理等多方面,悉以国史、实录、宝训、圣政等书为据,凡稗官小说,悉弃不取。全书记载宋代典章制度的创立因革,主要是职官、选举制度,也涉及食货、兵刑、地理等方面的情况。时间起自建隆,迄于嘉祐。据作者自序,其编写宗旨是因为有感于南渡以后,典章放失,祖宗良法美政,俱废格不行,故详叙制度的沿革变迁,议其得失,给当政者提供借鉴。知其有为而作,不同于其他笔记信手随札。成书于宝庆三年(1227)。今有中华书局标点本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