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通义
作者:钱基博
《骈文通义》分五个部分,简述中国骈文之发展、演变。《骈文通义》认为文/言、文/词、文/笔之分有其必然性,经过文饰的文言是文明演进过程中天然形成的。文语二分,文逐渐独立于经子诸史之外,都是一种自然的演进。而且,钱基博将孔子所撰的《文言》视为“千古文章之祖”,并以孔子为界划分出孔子以前的“白话文学时期”和孔子之后的“文言文学时期”。那么,从口语转为文辞,逐渐加以文饰,并独立出“文”,恰恰是文明的上升演化的过程。他认为,孔子所撰的《文言》“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因此奠定了后来的骈文作为文统正宗的依据。明代以降人们将韩愈视为古文,而韩文在唐代仅仅是“笔”而已。直到近代以来桐城派自奉为文章之正轨,失去了文章真源的理解,骈文正宗的说法才受到压抑。另外,钱基博认为,从中西对比来看,骈文这种介于散文、韵文之间的文体,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所以,“文之用偶,出于天然”,骈文文体是文统所在,非骈不成文。
猜你喜欢的书
简易哲学纲要
简易哲学纲要,是蔡元培编写的“现代师范教科书”,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自序说:哲学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思想起于怀疑,因怀疑而求解答,所以有种种假定的学说。普通人都有怀疑的时候,但往往听到一种说明,就深信不疑,算是已经解决了。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原题「紫贤薛道光、子野陆墅、上阳子陈致虚注」。据编首《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所述,全书之编集刻印者为元人张士弘。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所收为五卷。此书中所收「薛道光注」,据考证应为翁葆光注。翁、陆、陈三家注文皆属南宗阴阳派丹法,主张于同类之身取坎中真阳,炼成金丹。三家中陈致虚为集大成者,其注不仅讲述丹法,且常引钟吕前贤之神异故事以喻丹道,通俗易明。
高斋诗话
宋代论诗著作。又称《高斋词话》。原卷数不详。曾慥著。此书成于南宋初,亡佚已久;今人郭绍虞自《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中辑得25则,编入于《宋诗话辑佚》。书中所重在于记载故事,考订名物,辨识出处,有关诗学见解者较少。其中如苏轼讥秦观作词学柳永,尤为后人称引。曾慥有《高斋漫录》,也见于著录,今所传为辑佚本。《高斋诗话》,不知卷数,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郭绍虞、罗根泽均曾辑其佚文,郭得二十五条,罗得二十三条。郭绍虞疑本书系自《高斋漫录》中辑出别行者,罗根泽谓《苕溪渔隐丛话》所引二十三条“几尽全书”。 《高斋诗话》所载王安石、苏轼辨“落英”一事,亦见《西清诗话》,然西清以苏为欧阳修,诗句有小异。《苕溪渔隐丛话》曾据欧、苏全集并无“秋英”二句,谓:“不知西清、高斋何从得此?”此一轶事,显系他人假托。惟王、苏(欧)“落英”之辨,为宋人常谈,且与诗学不无关涉。此外,书中于用事、袭意,亦有所及。
资治通鉴释例
《通鉴释例》一卷,〈内府藏本。〉宋司马光撰。皆其修《通鉴》时所定凡例,后附《与范祖禹论修书帖》二通。有光曾孙尚书吏部员外郞伋跋语,称遗稿散乱,所藏仅存,脱略已甚,伋辄掇取分类为三十六例。末题丙戌仲秋,乃孝宗乾道二年。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序》,谓光没后,《通鉴》之学其家无传,后因金使问司马光子孙,朝廷始访其后之在江南者,得从曾孙伋,使奉公祀。凡言书出于司马公者,必锓梓行之。盖伋之始末如此。其编此书时,尝有浙东提举常平茶盐司版本。惟伋跋称三十六例,而今本止分十二类,盖并各类中细目计之也。伋又称,文全字阙者伋亦从而阙之,而今本并无所阙,则已非原刻之旧。胡三省又云︰温公《与范梦得修书》二帖,得于三衢学宫。《与刘道原》十一帖,则得于高文虎氏。伋取以编于前例之后。今本止有与梦得二帖、而道原十一帖无之。殆后人以《通鉴问疑》别有专本而削去不载欤?其书杂出于南渡后,恐不无以意损益,未必尽光本旨。而相传已久,今故与《问疑》并著于录,以备参考焉。
三界图
三界图,一卷,佚名,编号二八四〇。
达摩多罗禅经
原名《禅经修行方便》或《修行方便禅 经》,亦作《修行道地经》《不净观经》。佛教经典。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义熙六年(410)或七年(411)译出。介 绍罽宾高僧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佛陀斯那)的禅法,而以佛 大先的禅法为主。佛大先受禅法于婆陀罗,婆陀罗受学于 来罽宾的天竺僧达摩多罗,而达摩多罗所传属上座部禅 法。主要讲五门禅,或称五停心,指不净观、慈悲观、界分 别观、因缘观、数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