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四讲
作者:赵紫宸
《神学四讲》为赵紫宸最晚出版的神学思想论著,于1948年5月完成。该书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神学上创造论,道成肉身,救赎论及道德神学这四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话题。全书四章四万余字,分别论述创造,道成肉身,救赎及道德神学,被作者自喻为其系统神学著作之肇始,但其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再有著述问世,故成为研究作者后期较成熟之神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与作者前期的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相比较,该书在基督论和救赎论两章中的观点已有显著的转变,作者不再关注于耶稣的人格性和上帝的道德性拯救,而是肯定了耶稣首先作为一位先存永恒的神的道成肉身,并且极富创见地阐释了基督在世为人的神人两性,以及上帝透过其旨在对人实施救赎所必须的神与人两方面的同一,强调在得救问题上双方的价值与共同努力。而在道德论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基督之权能与人之归宿的诠释,系统地阐发了建立在上帝启示之上的基督教的道德神学。
赵紫宸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平经圣君秘旨
太平经圣君秘旨,原题「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乃神仙之名。据近人王明考证,此书当系唐末闾丘方远从《太平经》中辑出。北宋贾善翔《犹龙传》卷四称:「《太平秘旨》一卷,上相青童君受,言守一之法」,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专言守一思神之法,奉之为太平圣君所传「秘旨」。其文字分别抄自《太平经钞》癸部《令人寿治平法》、乙部《守一明法》,又抄《太平经》卷九六《守一入室知神戒》、卷七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诀》。此外亦有《太平经》佚文。
道德玄经原旨
道德玄经原旨。亦称道德经原旨、老子原旨、玄经原旨。元杜道坚撰。四卷。前有黎立武、账与材、牟巘、徐天佑等人序官。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玉诀类。道德玄经原旨序元杜道坚注。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其注折衷儒老,杂以道教。
道德真经注
道家著作。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 崇仁(今属江西)人。官至翰林学士。元大德十一年(1307) 辞疾归里, 南下时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元》等书, 为正厥伪而著其说。澄学以尊德性为本, 故与苏辙指意略同。《四库全书总目》评为: 虽不免援儒入墨, 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遂多矣。
无声戏
清代拟话本小说集。12回。李渔撰。卷首有伪斋主人序,有插图。此书原分前、后二集。刊刻于顺治年间的《无声戏二集》(即后集)已佚,今存前集(即一集),每回演一故事。今仅存藏于日本尊经阁文库的抄本。《无声戏一集》中的第一回《丑郎君怕娇偏得艳》演述阙生娶三美女事。第二回《美男子避惑反生疑》演述明正德时清官知府为蒋瑜、何氏翻了冤案之事。第三回《改八字苦尽甘来》演述明代成化时皂隶蒋成事。第四回《失千金祸因福至》演述弘治时杨百万飘洋致富及放高利贷事。第五回《女陈平计生七出》,叙崇祯间陕西武功县民妇耿二娘事。第六回《男孟母教合三迁》叙嘉靖时许葳好男色事。第七回《人宿妓穷鬼诉嫖冤》叙正德时山东一义丐轻财仗义事。第八回《鬼输钱活人还赌债》叙嘉靖时苏州王小山因赌而倾家荡产事。第九回《变女为儿菩萨巧》叙万历初泰州盐场灶户施达卿事。第十回《移妻换妾鬼神奇》叙万历时南京富户韩一卿妾妒妻事。第十一回《儿孙弃骸骨奴仆奔丧》叙单龙溪二子因争金互伤而死,义仆百顺厚葬龙溪事。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叙弘治时秀才马镳因友人戏言疑其妻婢,县令包继元为之剖析事。这12个故事都被收进李渔以后编的《连城璧》中,回目作了更改。参看《连城璧》。
乌鲁木齐杂诗
纪昀撰。纪昀,字晓岚,直隶(今河北省)献县人。乾隆进士,清代著名学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官礼部尚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事遣戊乌鲁木齐,越二年释回。归途中忆述在戍所见闻及亲历之事,得诗160首,自注近万字。诗文涉及乌鲁木齐地区及天山南北政治、经济、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生产技术、山川名胜等各方面,多为官方正史所不载,为研究清朝统治新疆前期的重要资料。是书刊本较多,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在《历代西域诗钞》中选载。
鲁迅的思想与生活
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作者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一直认为自己有责任在贫病的中国向国人宣传鲁迅的战斗精神。1946年6月,他赴台湾任省立编译馆馆长,因要普及国语、国文和中国史地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民主意识,故极力宣扬鲁迅。本作即是其一系列文章的结集,曾引起极大反响。有学者指出,许寿裳意图藉鲁迅思想的传播,使得鲁迅曾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能再度在台湾掀起,而达到重建台湾文化的目的。书中收录了《鲁迅的人格和思想》《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德行》《鲁迅和青年》《鲁迅的生活》《怀亡友鲁迅》《关于〈弟兄〉》《〈鲁迅旧体诗集〉序》《〈鲁迅旧体诗〉跋》《〈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10篇文章,并亲自为该书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