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常识

作者:郑振铎
中国文学常识

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 《中国文学常识》撷取木心启蒙读物之一、《文学回忆录》之框架和灵感来源——《文学大纲》之精髓。郑振铎写的《文学大纲》,木心反复看了很多遍,以至于50年后,他到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时,基本上都还是沿袭了很多郑振铎的观点。 《中国文学常识》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迄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书中有郑振铎先生鲜活的口语表达,也有许多神来之笔。 《中国文学常识》是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猜你喜欢的书

刘随州集

刘随州集

诗文别集。十一卷,其中诗十卷。唐刘长卿撰。《刘随州集》在宋代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为十卷,一为十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云:“诗九卷,末一卷杂著数篇而已。”又云:“建昌本十卷,别一卷为杂著。”宋椠十卷本,后世少见,后出版本多源自十一卷本系统。长卿诗在宋代也曾有过抄本流传,陆游曾购得尹耘师抄本(见《渭南文集》)。十卷本今存一北宋残本六卷,曾经黄丕烈、瞿镛之手,黄氏《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编》及《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皆云原书十卷,当是,瞿镛云十一卷实乃误记。宋刊十一卷原本,明人有翻印本。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记》卷二的“明版”、何焯以建昌本覆勘的明正德刊本(卢文弨后有抄录之本),都渊源于十一卷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云:“明弘治有两刊本,均十一卷,一西蜀李士修知随州所刊,一馀姚韩明所刊。”据《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及《藏园群书题记》,李氏刊本刻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韩本由临洮太守李纪于同年刊印,有韩明跋,出自南宋书棚本。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李纪刻本又为人覆印,剔去卷一一杂文,而别有《刘随州外集》一卷,《四部丛刊》影印者即此本。《四库全书》所收为诗十卷、文一卷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随州集提出了种种质疑,指出其中多有不可信之作,认为“盖宋本亦有善不善,不能一一精核也”,而此似为明人所妄增。除诸多单行刊本外,还有明铜活字本等多种合刊,傅增湘以为明活字本颇有异文可取,但分体编次,已非宋时旧第。诚如四库馆臣所说,现存刘长卿诗,无论见于哪种版本的全集或《全唐诗》,都杂有他人之作,有些已在诗题下注明一作某人诗,也有些未注明,需要精心甄别其真伪。

全晋文

全晋文

《全晋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167卷,是完整的一部晋代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晋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道德经古本篇

道德经古本篇

经名:道德经古本篇。唐傅奕校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续世说

续世说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北宋孔平仲撰。本书编集南朝刘宋至五代间朝野遗事,以续刘义庆《世说新语》,故名。有《宛委别藏》本、 《守山阁丛书》本、 《粤雅堂丛书》本等、十二卷,三十八篇。旨在增广《世说新语》,续其所未备,故名。内容多记叙自南朝宋至五代后周历代君臣的言行,兼及神仙鬼怪之事,保存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资料,对士族的纵欲亦有所非议。本书依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目,所记时代则承《世说》,自刘宋至五代。著者为撰此书,“囊括诸史,派引群义,疏剔繁辞,揆叙名理”(秦果《序》),较广泛地收采了这一时期士大夫的轶事。

寇忠愍公诗集

寇忠愍公诗集

诗别集。宋寇准撰。三卷。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进士。曾官巴东知县、枢密院直学士,判史部铨。参决政事,正直敢言,为太宗所信重。景德元年(1004)任宰相,力主抵抗契丹军南侵。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职,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贬死雷州,谥忠愍。准知巴东时,尝自选诗作百余篇,为《巴东集》。后河阳守范雍辑其作,编为是集。卷首有范雍序。正文含诗三卷,收各体诗二百余首。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亦为晚唐派。其五律《冬夜旅思》等,情思凄婉,有贾岛诗风。其七言绝句意新语工,最有韵味,颇受王维、韦应物诗影响。如《夏日》中“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风麦秋时”《书河上亭壁》中“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等句,均情景交融,清丽深婉,勘称佳句。有宋范雍初刻本,清圣香楼刊本,辨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关中丛书》本。

贤劫十六尊

贤劫十六尊

贤劫十六尊,一卷,失译,日本快道题记,尾题十六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