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我不是搞艺术的,这里只从敦煌艺术同整个文化的关系上讲一讲,主要目的是为讲文化服务。我们所见的中国最早的艺术品,是在殷墟出土的,是商代的东西。殷墟发掘出来的几个石俑,有一个是站着的,手拿一支手杖,穿短衣,形象同现在的北方人相似。这是中国人物造像中最早的一个,用的是硬石,即现在所说的硬玉。还有一个也是用硬玉刻的、蹲在地上的老头子,脸面似乎是原始人类的本来面目。从中可以看出:在殷商时代已经有模拟古人样子的艺术品了。此外,还看见许多其他的玉雕,龙啊虎啊之类,玉雕的龙和虎在殷墟发掘出来的东西中是最多的,当然也有玉雕的蝉和其他鸟兽。这些东西跟我们的绘画,跟我们的文化关系很大。如玉雕的蝉大概就是古人死后含在嘴里的东西。古人把玉看得很重,制玉的工人很多,可能有很大的制玉工场,所以,在古代文献里,经常提到玉什么玉什么。纣王就是穿着玉制的衣服烧死的,武王打到他宫里去,发现有几万片玉石,都是刻好了的。从考古学角度来看,所有这些玉雕除了鸟兽虫鱼而外,都是象形的。有一大部分是古石器时代的,仿照原始人类的石器来雕刻的,用来佩戴在身上,这是民间风俗转而成了礼俗的例子。民俗转而为礼俗,礼俗转而为民俗,这两件事情在中国文化史上交错进行着。玉在中国古代为什么这样受重视呢?主要同艺术思想有关,希望雕个小虫,或老虎,或飞鸟等等,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人们愿意用玉雕成斧、凿、钻等工具,作为勇武的象征,佩在身上。中国人喜欢用玉作佩,一串串有象天的,有象地的,有像人的脑瓜壳的,还有像人身的其他部位的。到了周代,就有佩芳、佩用、佩德等等的说法。什么叫佩芳呢?大概上边是一个佩玉,底下拴一个香囊,这就是佩芳。佩用呢?就是射箭时用玉制的板子,因为弓弦弹出去,会把手弹坏的,所以,用玉做过板子。佩德呢?就是佩个玉表示自己有道德。这有两种作用,一个人身上挂着一大串玉,走路时就不能乱跑,就得慢慢走,因而也就显得规规矩矩了。朝见统治者戴什么样的玉佩,都是有规定的。我们看古装戏,不是他们手中都拿着朝片吗?后人的朝片是象牙做的,上古的朝片是圭做的,要禀告什么事情,就写在这上面。见天子,见父母,要禀告什么事情,都要写在这上面。玉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是很重要的,因而用玉做艺术品是很普遍的。到春秋战国以后,它就成了礼俗。一个人有什么品爵就佩什么玉,例如天子冠上有十二股旒,上面都是玉石珠子。大夫有大夫的佩,读书人有读书人的佩,小孩子也可以佩点什么东西。春秋时,玉佩的名堂,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礼制。所以,天子册封皇后要用玉做玉简,刻字在上面。诸侯相见,会盟,赌咒发誓的载书,也是用玉做的。这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玉制品很多很多。fo9中华典藏网

到周末殷初,又有一种新艺术品,这就是青铜器,钟啊鼎啊,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用青铜做的,甚至洗澡用的大缸也用青铜去做,装东西的盘子也都用青铜去做。铜器上的花纹也是古代艺术,也是了不得的,只是国内还不大有人作过详细的研究。欧美学术界人士研究中国铜器上的花纹,成了风气。当初,我在国内,也搞搞铜器,可是,我并不太懂,等我到巴黎,去看他们的博物馆。有个博物馆专藏中国铜器,在他们的展览橱里放一个中国铜器,墙上贴着说明,我看到后很有感慨。他们把那个铜器的合金成分写得清清楚楚,还把这个铜器上边的花纹是什么也都说得详详细细。我大为惊讶,这里边有很多学问,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我立即抄下,回国后,给研究铜器的朋友看,他们也很惊讶。铜器上的花纹是有学问的,国内现在有人注意了,但是,没有写成具体的东西。例如容庚先生是我们这辈人中研究铜器最出名的,他也说不出道理来。铜器上的许多花纹,都表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甚至表现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这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研究的一个方面。fo9中华典藏网

除此而外,古代文献里还有屈原的《天问》,这篇文章应该说一说。王逸说《天问》上的东西,都是当时的图画,画在墙上的图画,等于我们后人的壁画,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天问》里的这些画从天地鬼神人到草木鸟兽虫鱼都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总汇。天是怎么画的,地是怎么画的,人是怎么画的,物是怎么画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后人拿这个东西来猜测和模拟,画些天问图之类的东西。宋以后画天问图的人是很多的,画得对不对,姑且不论,至少可以窥测出几分来,尽管不一定都正确。这一批画同记载这图画的《天问》,是很值得研究的。这关系到我国壁画的来源。还有唐代人写的文章,讲秦始皇造阿房宫(当然这篇文章是想象的作品),也是很有气势的。从近年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看,那规模也确实是很大的,兵俑马俑同真人真马大小差不多,人很魁梧,有骑在马上的,有牵着马走的。所以,中国的艺术品是了不起的。有一只铜制的天马,在表现它飞跑的气势上,艺术家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这匹马是在天上狂飞。正因为它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美国博物馆拿它去作为博物馆的徽章。这些东西同莫高窟的东西,是可以接上气的,文化中的线索没有断,这是我们应该晓得的。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有那么大,可以想象唐代人夸张的《阿房宫赋》里的描写也是有可能的。我国的艺术在战国以前,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如音乐,在湖北省随县发现的曾侯乙墓中的乐器,拿乐律来校,就是世界上最完整最早的乐律,比欧洲的早八百多年。可见,我国古代的文化该有多么高的水平啊!fo9中华典藏网

这里有个转折点,即在唐代,印度东西大量进入中国以后,反而中国化了。由于西域(新疆一带)艺术品同中原艺术品早已结合,所以,在敦煌艺术品中也显现出是一种中国化的东西。极盛时期的敦煌艺术品是同犍陀罗有关系的,但是,它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线条画,反而使犍陀罗式的画少了。唐代同西方的贸易很繁荣,西方的商人、传教士、读书人,便把印度东西带进来。印度有个大庙,叫阿旃达,它里面的东西也传到了中国。阿旃达这个庙子很奇怪,开始兴建比敦煌早五百年,但是,进度很慢,它的建成却比敦煌晚二百年。所以,阿旃达的艺术品到中国来也是迟的。前面讲的从南方从东方传来的并不是阿旃达的,大体是印度小国家的东西。阿旃达艺术到中国来是在唐以后,来了以后便中国化了。至于中国的东西是不是也影响到阿旃达呢,这个问题还没有人搞,要待研究印度艺术的人给我们解决。关于中印艺术互相影响的问题,我另有一小段文章,所以,中印艺术的关系就说这一些。总而言之,中国艺术肯定有印度艺术的影响,不过方法还是中国的老方法。初期,中国人抄袭印度,北魏以后,慢慢改变了。现在从敦煌的本子里可以看出,所有的图片只要是北魏的,如释迦说法图就不是线条画。以后越走越远,这件事是非常有趣的,同中印交通有关系,现在还解决不了。我们希望将来研究敦煌的同志有人去阿旃达,在那个大庙里,研究三五年乃至十几年,把那里的艺术品搬过来,也把我们的艺术告诉印度同行:你们的阿旃达可能也有我们中国的东西。fo9中华典藏网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不是艺术家所需要的,而研究历史的人却是需要的,就是敦煌艺术品里,在唐以后,每个供养人像上面都有一个题衔,如曹元忠是敦煌王,后来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因此,只要是曹元忠画像,都有个题衔——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不仅是曹元忠这个领袖人物,就是其他供养人的画像也有,每个画像侧边都有个题记,写上某某供养。某某者,把自己的身份说得清清楚楚,如她是曹元忠夫人,她是曹元忠大女儿,她嫁给谁,她是哪个国家嫁给曹家的,她同曹家的关系怎样等等。这些材料,在中国正史上是没有的,敦煌洞窟打开之后,研究者也没有注意到。我开始注意,把所有题衔搜集下来,进行安排,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哪两个是夫妇关系,算第一级的;哪两个是父子关系或者是母女关系,算第二级的;哪两个是爷孙关系,算第三级的,一样一样地把他们安排起来。有的女子是于阗公主嫁过来的,有的是吐鲁番的公主嫁过来的,也有的是曹家嫁给于阗或吐鲁番或龟兹的,把这些东西一个个地料理清楚,写成一篇文章,名叫《曹氏世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曹家为什么能在敦煌维持好几百年,直到宋高宗时还有人同西域关系密切,甚至唐末大乱,新疆还那么安定,肃州以外的少数民族对唐家和宋家没有侵扰。这是个政治问题,其纽带可能是曹家父子祖孙同西域诸国以婚姻关系联系起来的。在曹元忠之前的张议潮也是敦煌节度使,也以婚姻关系同西域诸国联系起来的。因此,最后结论是,不要把这件事看轻了,只是通婚而已,而要看到它的政治作用是很大的。fo9中华典藏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件事是非常有效的,那就是通婚。通婚之事,春秋战国就有了,那时,周家子孙都要外人家姑娘,而那些非周家同姓的诸侯却娶周家的姑娘为后妃,他们是拿婚姻关系作为政治辅助的。汉代也这样,王昭君出塞是很有名的,唐代的公主一个个嫁出去也是很有名的,都是拿婚姻做联系,它在我们历史上是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对于中国边疆的巩固,有很大作用。唐代不用说了,后来清代对西藏也是用婚姻联系的。清高宗为什么要找个香妃?婚姻关系啊!清代为什么把姑娘嫁给西藏大和尚?婚姻关系啊!张曹两家的婚姻关系,详细说是琐碎的,可参见《曹氏世谱总表》。曹议金是曹家的始祖,有妻子三个:一个是索氏,一个是王氏,还有一个李氏。这些事情都同敦煌周围的少数民族有关系,例如李氏是回鹘公主,曹元深是她大儿子,其妻封谯郡夫人。曹元忠妻子翟氏也是西北少数民族。曹家也有许多女子嫁给少数民族。曹元端的长女就嫁给圣天可汗,他的次女是于阗皇后。很有趣的是,嫁给于阗的这个女儿的女儿,又是曹元忠侄儿的妻子。亲戚关系密切得不得了。fo9中华典藏网

关于敦煌艺术的总结:从文化史讲,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艺术经过殷墟发现的东西,一个人俑,一个石刻,青铜器的花纹,等等,都说明中国艺术的源流是很早的。殷周艺术并不是在殷周一下子冒出来的,而是经过若干年的演变,才到达这个阶段的。可惜前面的演变找不到根据了,没有材料了,只好等待考古的新发现了。殷周以前的艺术品民间的多一些,如陶器上的花纹,铜器上的花纹,都表明民间的爱好和风俗习惯。中国民间艺术,只有考古发现的东西,我们才能看见。战国以后壁画开始有了,塑像也开始有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艺术水平很高。壁画在屈原的《天问》上已经讲到了,到了汉代,从文、景、武以及昭、宣、元、成等皇帝的时期里,都有画像,画麒麟阁,画周公负成王的像,画二十八功臣像,可惜都已亡佚。但是,考古发现的东西很多,如杨子山的砖画,山东也有,四川也有,这些东西都是敦煌艺术的根源。所有敦煌艺术没有一样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关系的。若是上边这些话都不管,那么,敦煌艺术的来源只好请印度帮忙了。即使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但是,我们历史文献上是有的。敦煌全部艺术是同中国艺术一脉相承的。中国绘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的,这个线条的根源就是中国文字,所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敦煌画也是以线条为基础的,不过敦煌画虽然以中国方法为主,但是,题材是从印度来的,这是不可否认的。敦煌早期的雕塑还有印度痕迹在,大概是从中国南方去的,因为唐代以前的雕塑是从广东、泉州同印度发生关系的。唐以后有阿旃达的因素,不过基本上还是中国的东西。这就是敦煌艺术的来龙去脉。fo9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