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再生缘
作者:陈寅恪猜你喜欢的书
浮想录
《浮想录》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生前在授课、研究之余随时记录下来的片段性学术随想,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一些看法。从1977年7月始至1988年,历时12年,记录有695条,文字简洁、思辨,且多有深刻警句令人拍案叫绝。 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影响深远,而《浮想录》对“新陈代谢”有着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的多种表述和使用,是这一史学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此书,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认识。 本次出版《浮想录》,收录了陈旭麓先生的《浮想录》和诗词作品。
晚清文选
郑振铎编选。成书于1937年。全书分为三卷,选录林则徐至陈天华等129家文章480篇,尤以选录龚自珍、郑观应、薛福成、谭嗣同、林纾、严复、章太炎等人文章为多。同时亦选录了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及与太平天国有关的文章10种。编者编选此书,意在突出图强、革命和反帝爱国、振奋民族的思想。这种进步的编辑宗旨,是晚清各种总集、类选所不能及的。此书为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有1937年上海生活书店刊本。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
上清骨髓灵文鬼律,原题饶洞天定正,邓有功重编。二人皆为北宋天心派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戒律类。全书收载上天「驱邪院」法律科仪一百二十余条,据称皆仿「国家法律」而定。三卷内容概略如下:上卷载「鬼律」六十三条,皆为约束神兵将吏、城隍社令、龙神树神,亡魂妖祟等鬼神之法律。凡有徇私失职,传奏误时,危害人民者,皆按律处罚,轻则杖徙流放,重则灭形处死。 卷中载「玉格」十六条,乃上天驱邪院法官受职、行法、传付之规则。 卷下载「仪」三十六条,乃行天心正法之威仪;「式」十二条,乃上天驱邪院行法所用之各种款式,如印式、步罡咒诀式、誓神将文、正法榜式、补驱邪院官告式等等。
泣红亭
近代长篇小说。尹湛纳希(蒙古族)著。约成书于19世纪末叶。作品系《一层楼》的续篇。《一层楼》以璞玉结婚不到两年,妻子病故,而炉梅、琴默、圣如流落他乡的悲剧结束。本书以璞玉梦中寻访炉梅、琴默、圣如3位小姐开篇。这时,炉梅汗字他人,未婚夫为年近半百的商人;琴默的未婚夫是个丑陋不堪、驼背口吃的傻子;圣如则未婚先寡,孤苦伶仃。炉梅、琴默不满家庭包办的婚姻,炉梅于成婚前女扮男装出逃,琴默则投江被救。最后几经磨难,2人与璞玉在杭州重逢。这时圣如也由金夫人作主与璞玉订婚。小说以璞玉同时娶3位小姐为妻的喜剧结束。作者在《泣红亭》结尾处有诗云:“茫茫三年事,午梦荒唐语。若考其中实,兔生犄角龟生羽。”它恰似谜底,道出了作家的本意:4位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不过是红楼一梦,并非封建社会的现实写照。尹湛纳希通过这部爱情的传奇故事,对封建势力予以入木三分的嘲讽和有力的鞭挞。然而作家受其世界观的制约,其作品仍不乏封建主义的糟粕。作品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也落入了俗套。但小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篇穿插着的优美词赋歌谣,又构成了作品独具的艺术风格。《泣红亭》除出版有蒙古文版,尚有曹都、陈定宇翻译的汉文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日讲礼记解义
六十四卷。是编为康熙帝讲晏旧稿,未及成帙,乾隆元年,始诏令儒臣排纂颁行。康熙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是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于天则,于地顺,于人达,于时协,于鬼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康熙帝以为《礼》、《乐》之纲有三历,日有三千,大者在冠、昏、丧、登、朝、聘、射、案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反之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无德备矣,治定制礼而五道成矣。其推演经文,发挥畅达,而大旨归于谨小慎微,自敬德以纳民于轨物,《解义》之敷陈虽出于众手,而推衍详明,阐释本于旧稿,于经国之方颇有训戒。有内府刊本。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
《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本名《孝顺设供拔苦报恩道场仪》,又名《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教诫仪文》,中国佛教典籍。南宋四川绵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觉集。八卷。明清时期云南阿吒力僧和应赴僧常用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