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兵实纪
作者:戚继光
中国古代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明代戚继光著,成书于隆庆五年(1571年)。 共9卷,附杂集6卷。现存有明刻本,清代以来有众多的抄本和刻印本,多种丛书亦收录。全书可分为练卒和练将两大部分。正集一至四卷为练伍法、胆气、耳目和手足,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的场操、行营、野营、战约和杂集中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则为营阵训练。通过训练达到“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 “万人一心,万身一力”,以取得“防身杀贼立功”的实效。该书反映了在当时的作战 对象和火器大量使用的情况下编制装备的改进,即车、步、骑、辎各营配备较多火器。同时,反映了练兵方法的革新,即训练步兵、骑兵、车兵和铳手、炮手等配合作战,以发挥各种武器的威力。这具有时代的特点。作者认为:“练兵之要,在先练将。”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将官的品德修养,战术和技术修养,以及养兵、练兵、用兵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作者还主张兴办“武庠”,训练将官,并放到实战中锻炼,以培养深谙韬钤的良将。《练兵实纪》总结了明代的练兵经验,且文字通俗,便于官兵“口念心记”,掌握运用,对当时边备修整,保持安宁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兵家所重视。
章节列表
升序↑练胆气
- 第一.辨真操
- 第二.循士情
- 第三.公赏罚
- 第四.信口耳
- 第五.一号令
- 第六.谨漏泄
- 第七.定军礼
- 第八.止蓦越
- 第九.详责成
- 第十.正名法
- 第十一.连觉察
- 第十二.达士情
- 第十三.清减
- 第十四.分军饷
- 第十五.苏劳役
- 第十六.戢滥差
- 第十七.励火兵
- 第十八.恤病伤
- 第十九.视病期
- 第二十.戒居常
- 第二十一.遵节制
- 第二十二.思豢养
- 第二十三.稽功过
- 第二十四.体初犯
- 第二十五.省己过
- 第二十六.劝涵忍
- 第二十七.程逃故
- 第二十八.补军限
- 第二十九.拟捕拘
- 第三十.明勾摄
- 第三十一.申军纪
- 第三十二.立逃约
- 第三十三.究冒顶
- 第三十四.禁争殴
- 第三十五.禁喧哗
- 第三十六.禁窃盗
- 第三十七.禁博奕
- 第三十八.禁妖妄
- 第三十九.禁乖异
- 第四十.严途令
- 第四十一.书器械
- 第四十二.整骑什
- 第四十三.养战马
戚继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奥义书
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该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丹阳集
诗文别集。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宋葛胜仲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丹阳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根据南北宋之交文人惯例,正集(或称前集)一般收录北宋时期诗文,后集收录“中兴以后”(即南宋时期)诗文。葛氏之正集与后集,大约亦如此区分。《宋史·艺文志》著录《葛胜仲集》八十卷,可能是通计其数。据胜仲之婿章倧所作行状称,“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初刊版于真州,兵燹残阙,隆兴甲寅(疑为甲申,即1164年),知州事宋晓修补之,自跋其后”,“淳熙丙午(1186年)知州事姚恪又为重锓,中书舍人王信为之跋”。可知葛集在宋时有数种不同之版本。因此,关于葛集记载多歧异。宋以后胜仲之集遂无见于书录记载。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诗文,分类编辑,厘为二十四卷,包括文十五卷、诗七卷、词一卷、所附行状、谥议等为一卷。然宋刻并未完全沉灭。近人傅增湘曾在北京书肆访得《丹阳后集》残页二张,据其考订,当为南宋高宗绍兴(1131—1162)间浙江刻本。二十四卷本,除《四库全书》本外,还有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宣怀所刻《常州先哲遗书》本。
医论拾遗
此中的“退思集题词”、“杂说”、“痰论”、“疟辨”等文,原散见于抄本《退思集》及《葛可久十药神书歌诀》等书之中,其中“杂说”系残文。以上均为首次出版。《医学问对·注》系从王旭高表兄高鼎汾所著《医学问对》中摘出,并附录了相关内容。《医学问对》刊在《三三医书》中,此系节录再版。
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
经名: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众生说念诵十方天尊名号,除罪延生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不署撰者。太上老君劝人诵念十方救苦天尊名号。
儿科萃精
八卷,陈守真著,1930年汉口汉康印书局石印本,中医儿科著作。
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
一卷,梁录失译。佛在鸡罗莎山顶,一比丘为恶病所持,一比丘为恶鬼所持,请虚空藏菩萨哀求于佛,佛现神力,七佛于空中各说一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