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 姓名:戚继光
- 别名:字元敬,号南塘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山东登州人
- 出生日期:1528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588年1月5日
- 民族族群: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登州人。世代将门之后,元末,其六世祖戚祥从朱元璋首义,转战南北,征云南时阵亡。朝廷追念其功,授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五传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文武全才,且为人正直,作官清廉,这些都对戚继光有很大影响。戚继光自幼聪明勇敢,尤喜玩军事游戏,他立志长大后当一名文武兼备的统兵大将。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戚景通病逝,十七岁的戚继光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活。
这时正是倭患严重的时候,戚继光下定决心,要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切。在此期间,他又参加了山东的乡试,得中武举。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全面负责山东的防倭事宜,自此走上了抗倭斗争的战场。倭寇即日本海寇,他们同内陆的奸商相勾结,驾着海船,不断侵扰和掠夺我国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倭患远在明初就已出现,当时明政府为了防御倭寇曾修筑许多城,并派兵驻守。明中叶以后,朝政日渐腐败,武备松弛,倭寇乘虚而入,洗劫乡村,攻打城市,扰乱东南沿海人民的安宁,并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浙江沿海是当时倭患最严重的地方,海盗王直与倭寇合流,经常抢掠沿海地区,几年之内,江浙吏民死在倭寇之手的不下数十万人。这期间,戚继光在山东备倭二年多,将营伍中的积弊,渐渐革去,充分显示出一位良将的卓越才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戚继光被调到抗倭斗争最激烈的浙江战场,他与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紧密配合,几次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收复了岑港、桃渚等地,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戚继光驰骋在浙东前线,在抗倭战斗中立下不少战功。
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戚继光担任分守台州、金华、严州等地的参将。次年四月,倭寇再次入侵浙江沿海一带,戚继光带领军队连战连捷,基本消灭了浙东的倭寇。在几年来的抗倭战斗中,戚继光越来越发现官兵缺乏严格的训练,战斗力不强,纪律败坏。于是戚继光亲自到义乌县招募新兵,经过严格训练,这支新军不仅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受到群众拥护,人们称之为“戚家军”。“戚家军”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成为抗倭战斗中一支所向披靡的长胜军,不断地打击倭寇,收复众多失地,歼敌无数。经过多年的战斗,终于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明穆宗(1567~1572)时,名臣张居正入阁,他决心加强北方的防务,调任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务”,为巩固明代边防作出了重要贡献。1582年,张居正逝世,反张势力攻击张居正及其改良措施,戚继光受到牵连,调离蓟州。后戚继光上书要求辞官。由于他为官清正,所以退职后生活艰难,加上心情抑郁,不久就离开了人世。戚继光一生过着紧张的军旅生活,但他还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和写作,著有诗文集《止止堂集》以及《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优秀军事著作,总结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在古代的军事科学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戚继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当时人民的爱戴与后世人民的敬仰,有关戚继光与“戚家军”的英雄事迹,数百年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猜你喜欢的书
鄙视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著小说,小说通过一对夫妻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的里卡尔多·莫尔泰尼为博得妻子埃米丽亚的爱,违背自己的意愿,为电影制片人编写电影脚本,以尽快获得金钱,满足妻子的物质欲求。可是,当他满足了妻子的欲求时,妻子却已不再爱他,并对他表示出极度的鄙视。里卡尔多痛苦万分,而当他决定放弃编剧工作,不再依附于制片人时,妻子却又对他的决定嗤之以鼻。夫妻之间在情感上的无法沟通,造成了难以填平的鸿沟。
白牙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中篇小说。《白牙》的背景是加拿大西北边陲的冰封地带,叙述了一只幼狼如何从荒野中进入人类的文明世界。这篇小说以白牙几经波折终于由狼变成了狗的传奇般的经历告诉人们:当动物不得不为解救自己而争取活命时,它的生物的本能就会占上风,野性就会起决定作用;而当人们以仁爱、慈善理解它、对待它时,它的野性就会逐渐得到克制。小说以深刻的哲理意味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贬斥了贪婪、凶狠、欺诈的极端利己主义。
石渠宝笈
中国书画著录书。四十四卷,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命张照、梁诗正等奉敕编撰。成书于次年。后又命董诰、阮元等编纂续编,共四十册,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仁宗颙琰命英和、吴其彦、胡敬等编纂三编,二十八涵,一百十二册,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内府所藏书画可谓尽于此,并多为民间未睹之珍品。依贮藏之所,详加别白,荟萃成篇。卷一至卷九贮乾清宫,卷十至十八贮养心殿,卷十九贮三希堂,卷二十至二十七卷贮重华宫,卷二十八至四十贮御书房,卷四十一贮学诗堂,卷四十二贮画禅室,卷四十三贮长春书屋、随安室、攸芋斋,卷四十四贮翠云馆、漱芳斋、静怡轩、三友斋。卷内各分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每类又分上等、次等。上等著录纸绢、尺寸、款识、印记、题咏、跋尾,一一详列,悉志无遗;次等甚简。这部巨著,一改自古以来,书画著录依据旧文粗陈名目之陋习,所录均为秘藏精华,且按方幅稽核详明,逐项予以载录。既精于鉴赏,又不囿于所闻,既长于搜罗,又不短于识别,堪称“艺林之鸿宝”。编前有乾隆九年二月初十日上谕,继选凡例及总目。初编、续编,则专录乾隆内府所藏有关佛道经典的书画。1918年涵芬楼曾出版初、续二编石印本,三编仅有目,无著录。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三编著录影印本,并附索引。此书与《秘殿珠林》为姊妹编,一般书画人《石渠宝笈》,道释书画入《秘殿珠林》。
印旨
印学论著。明程远著。一卷。程远,字彦明,梁溪(今江苏无锡)人。工篆书、篆刻。董其昌称:“予友程彦明为汉篆,书与刻兼擅其美,识者方之文寿承、何长卿。”明万历间盛行搜集、收藏秦汉印章并摹刻汇为印谱之风气,程远亦选择各家藏印并当时名家精品,于万历二十年(1602)摹辑成《古今印则》四卷,苏宣、梁为之校订,屠隆、归昌世、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姚士麟等为之序、跋,名重一时,允为佼佼之作。《印旨》附刊于《古今印则》之后,顾湘复辑入于《篆学琐著》。全文约三百字,多属心得之言,虽略取旧说参以己意,亦无造作之气。
翰苑群书
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昉《禁林䜩会集》等7种。下卷录苏易简《续翰林志》、苏耆《次续翰林志》2种。据《文献通考》所载尚有张著《翰林盛事》、李宗谔《翰苑杂事》2种,今本已不存。卷末有《学士年表》、《翰苑题名》以及洪遵所记《翰苑遗事》一篇。《四库全书》分为12卷著录,别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净土全书
净土全书,二卷,清俞行敏重辑并序及劝修净土启,文琇序,弘礼序,史大成序。又龙舒净土文张孝祥序,吕师说序,操守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