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基博
现代中国文学史

近代诗文词曲专史。钱基博著。初名《现代中国文学史长编》,无锡国学专门学校学生会于1932年12月集资出版(非卖品)。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编首”。“绪论”从文字的演变与文学的关系谈起,论述了文学史的形成和近代中国文学史的兴起。“编首”把中国诗文的发展划分成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等几个阶段,并概述了各个阶段诗文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为“古文学”,以文、诗、词、曲为总目,分别对魏晋派文(以王闿运、章炳麟、苏玄瑛为代表)、骈文(以刘师培、李详、孙德谦为代表)、散文(以王树枏、贺涛、马其昶为代表)等属于古文范畴的作家与作品,对中晚唐派诗(以樊增祥、易顺鼎、杨圻为代表)、宋诗派诗(以陈三立、陈衍、郑孝胥等为代表)等诗歌流派,以及对朱祖谋和况周颐的词,王国维和吴梅的曲,一一作了评述。下编为“新文学”,以“新民体”、“逻辑文”、“白话文”为总目,分别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新民体”,严复、章士钊的“逻辑文”,胡适的“白话文”,逐个予以评论。 本书是1911年至1930年的诗文词曲专史,而以诗文为重点。作者“本着班、范两《汉书》传儒林的‘昭明师法,穷原竟委’和史家的‘译略互见’、‘激射影显’的传统,‘抉发文心,讨

猜你喜欢的书

刘左史集

刘左史集

文别集。宋刘安节著。四卷。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文献通考》同。《宋史· 艺文志》著录五卷。宋本久已失传,今有清抄本 十余部。孙诒让《永嘉丛书》本跋称“是集国初 时已不易得,朱竹垞展转传写,始获其全。”陆 心源旧藏传录朱抄本,有朱氏跋曰:“曩从刘考 功公㦷(体仁)借抄二刘长史合集,元礼(安上) 只得半部而已。康熙壬午(1702),福州林孝廉 吉人(佶)以抄本见寄,乃得全。竹垞主人识。” (《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九)陆氏本今藏日本静 嘉堂文库,朱氏原抄本未见著录。《四库全书》 收入鲍士恭家藏本,《四库全书总目》引述朱彝 尊题识,则鲍氏本当即朱抄本或传录朱抄本。 卷首有留元刚序,卷一为奏表,卷二为墓志、青 词、经义,卷三为经义,卷四为策及杂著,卷末 附《上蔡先生语录》三则及许景衡所作《祭文》、 《墓志》各一篇。同治十二年(1873),瑞安孙衣 言将安节集与刘安上《刘给事集》同刊入《永嘉 丛书》,卷末有孙诒让跋,据跋云,所用底本为 抄吴翌凤(枚庵)校本《左史集》、卢文弨(抱经) 所藏旧抄本《给谏集》,与其家旧藏抄文澜阁库 本对勘付梓。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著。1943至1945年用日文写成。1946年以《胡志明》为书名在台北出版,1959年6月杨召憩以《孤帆》为书名首次将作品译成中文。1962年台北华南出版社出版了傅恩荣的中译本《亚细亚的孤儿》。作者在《回顾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一文中,曾解释主人公原定名“胡志明”时说:“原来我命此名很多寓意,日据时代的台湾人象五胡乱华一样被胡人统治,台湾人是明朝的遗民,所以要志明,此明字是指明朝汉族的意思,而且这个胡字可通何字,所以可以解释‘怎么不志明呢?’”可见作品的主旨在于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小说塑造了胡太明的形象,通过他从亚细亚孤儿到祖国真正的儿子的曲折道路,抒发了沦于殖民统治的无根孤儿的深痛巨哀,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台湾人民的命运与大陆人民的命运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主题思想。作者以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为广阔背景,描绘了时代的风云和众多的人物,具有极强的纪实性。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奴役,留学生的爱国运动,岛内的秘密斗争,大陆上的抗日热潮和反侵略斗争,以及台湾封建主义的颓废腐烂,都得到了真实的写照。全书人物众多,其中有蛮横的征服者、数典忘祖的败类、无端歧视台湾人的国民党官吏、醉生梦死的新女性、死守正统的老儒、反战日人、正义学生、满腔仇恨的百姓、积极投身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许多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这使得小说成为“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叶石涛《吴浊流论》)。小说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形式上,借鉴了中国章回小说体的手法,在人物塑造上,采取白描的手法,加上台湾风土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使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这部作品代表了日据时期台湾乡土文学的成就,是台湾新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百花诗

百花诗

五云晴护蓬莱岛,七彩缤纷动瑶草,凭高一览六合开,万象呈明春意好。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1991年四月启讲于屏东普门讲堂。阿弥陀经是佛一代时教中的胜异法门。古来禅宗被誉作‘教外别传’,我则赞净宗是‘教内特传’,其胜妙利益,八万四千法门中,无出其右。因此,传承二千余年,历久弥盛。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诸佛心印陀罗尼经

一卷,宋法天译。佛在兜率天说二咒,闻者不生魔界,速证菩提。

天台传佛心印记

天台传佛心印记

全一卷。元代怀则撰述。又作佛心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说明天台宗所传佛心印‘性具性恶’之法,并破斥禅家之‘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相宗之定性二乘、性宗之无佛性等义。注书有明代传灯所著之天台传佛心印记注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