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要录
作者:张彦远张彦远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给事集
北宋学者刘安上著。安上生前著述宏富,有诗五百首,制、诰、杂文三十卷。然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刘安上集》实止五卷,与现存本卷数相合。盖兵毁之余,后人掇拾而成,非其原本。其集自明代以来流传甚少,朱彝尊自颍州刘体仁家借抄,仅得其半,后得福建林佶抄本,始足成数。其平生风节、伉直在集中有所表现,如列蔡京十罪、陈蔡崈罪恶昭著,可谓“冒不测之祸”。认为“天下未尝无材也。作而成之,才不可胜用矣!”(卷四)“人材不同,遇事乃见。概求其全,则贤或有遗;拘以常格,则用或不尽。”(同上)识材、用材,必有其方。至沿之道必须是统治者具有“恻怛之诚”,并体察民情,“发政施仁”(卷五)。分析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君子能“介然自守”,小人则“挟忌怨之心”以谤君子。小人“为诡辞饰说,自欺其心以入于人”(同上)。君子立人之朝,小人欲加排挤;君子寡过,小人必抓其把柄以投之;君子引贤授能,小人则进“朋党之说”;君子造功兴事,小人则进“擅权之说”;君子理财厚民,小人则进“聚敛之说”(同上)。小人无显显之德,却患位之不保;无赫赫之功,却患禄之不固。一得其君,“甘心巧语,柔颜佞色,伊媕阿谀,趋附机会”、“矫饰百端,以中主欲”、“诡说一开,则宠任盘固”(同上)。安上此论,对“小人”丑恶嘴脸的刻画,可谓淋漓尽致。该集《四库全书》收录,《永嘉丛书》所载集名为《刘给事集》。
黄氏日抄
南宋哲学家黄震著,又名《东发日抄》。原九十七卷。佚二卷,今存九十五卷。其中,前六十八卷,系黄震阅读经、史、子、集诸书的札记,也有文章摘录。还有作者所读著作的篇目,并“断以己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十二)。六十九卷以下,收录作者的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铭等作品。作者崇尚宋学,而不率意苟同。对朱熹对《周礼》和《周易》的某些解说不以为然,对邵雍的“先天之说”驳斥甚多。对其他理学家谢良佐、杨时、陆九渊、张九成、杨简也颇有微辞,认为他们言理而杂禅,“以禅说儒”、“以禅证儒”(卷四十一),“借儒谈禅”(同上),实际上是将禅学儒学化,又将儒学禅学化。对王安石则更为不满。极力批判佛、道等“异端”,指出“佛、老之害极矣!”(卷九十)维护自尧舜禹,至孔孟所传的道经。该书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学思想,把“道”解释为“大路”。认为“夫道即日用常行之理”(卷九十五),“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卷八十二)。以孔子的人性说统一各种人性说,认为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此六字“参之圣人,稽之众庶,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此平实语也”(卷八十五)。强调躬行,提出“言之非艰,行之为艰”(卷八十二)的知行观,要求把义理与践行结合起来,认为“六经之旨”已被宋儒,特别是朱熹所彰明,“入耳著心,以正躬行,此正今日紧事,又暇于文公脚下添注脚乎?”(卷八十四)该书最早有元沈逵本。乾隆中汪佩锷校刊本,附入《古今纪要》十九卷。《四库全书》收入。
神灸经纶
清代吴亦鼎编著。成书于1851年(咸丰元年)。4卷。书中介绍灸法,并重视候脉、辨证为本书主要特点。卷一论述灸疗的方法、禁忌、调养、经络循行;卷二介绍奇经八脉、十二经穴位置与灸法,用艾先以蒜捺穴上使黏着,继用铁物、冷物抚压以解痛,所述“灸疮候发”和膏药等条,都切实可用。卷三、卷四论各种疾病的病候及灸治方法。各部病症的灸治,首列“证治本义”,阐述灸理论。这是一部内容较全的灸法专书。
温疫论
《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皇极经世
北宋邵雍撰。原书已不得见。现流传的各版本,虽卷数各不相同。但大都保留原书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部借《易卦》推衍,用以说明万物生成、道德渊源和世界治乱的象数学体系,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色彩。按其子邵伯温所述:《皇极经世》凡12卷。“皇极”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孔颖达疏:“皇,大也;极,中也。”“皇极”指帝王政事措置和道德教化的最高准则。“经”本意为织布的纵线,引申为“治理”。其中《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为最重要部分。据 载内篇系邵氏自著,外篇系其子伯温和弟子所记。该书 借助对《易》卦的推衍,以易理、易数说明天地万物的发 生变化和天时人事的离合治乱。自称所讲为“先天之 学”,认为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即已存在着先天的图式, 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即按此 先天图式展开。
敦煌悬泉汉简
敦煌悬泉汉简,1990—1992年出土于甘肃敦煌甜水井东南3千米处的汉代悬泉置遗址。共获有字简牍23000余枚。简文内容可分为七类:一、 邮置、邮置道里、邮书;二、 过所与乘传;三、 诏书与官府文书;四、 律、令、品及司法文书;五、 簿籍;六、 信札;七、 古代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