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

- 姓名:张彦远
- 别名:字爱宾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 出生日期:815年
- 逝世日期:907年
- 民族族群: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一书, 共十卷,是我国最早一部绘画史论著作。另有《法书要录》、 《闲居受用》、《彩笺诗集》,后两书已佚。天祐四年(907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据《直斋书录解题》载: “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鉴识,自谓有一日之长。既作法书要录,又为此记。”这些构成他撰写《历代名画记》的有利条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这部著作所包括的内容作了论叙。指出前三卷皆画论。一叙画之源流,二叙画之兴废,三、四叙古画人姓名,五论画六法,六论画山水树石,七论传授南北时代,八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用笔,九论画体工用搨写,十论名价品第,十一鉴识收藏阅玩,十二叙自古跋尾押署,十三叙自古公私印记,十四论装背标轴,十五叙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十六论古今之秘画珍图。自第四卷以下,皆画家小传,共三百七十人。
张彦远在这部著作中开头就指出: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他认为绘画艺术,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使观众“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从而达到净化人们思想的目的。张彦远从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 他指出: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如何对待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上,他指出: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又说: “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这里所讲的“骨气”和“神韵”是指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揭示,即艺术家反映现实对象时,一定要揭示某种思想感情,并使其直接从形象构思中表达出来。他把只“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的作品,称为“死画”,而那种“守其神,专其一”的作品才是“真画”。他在评论画家的作品时标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思想,主张艺术作品中的形似的骨气,在于“立意”,“意”又是下笔之前就确立了,它是艺术家主观认识与客观“造化”相互渗透、溶合,最后在画面的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笔不周而意周”等论点,更进一步阐明艺术创作的规律性问题。
猜你喜欢的书
皮尔士论符号
收录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名篇,如《论一个新范畴表》《信念的确定》《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等,意在为其符号学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貌。 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西方的个人主义,其对于民主、自由以及自由市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基于直接可得的对自我意识的信念。而皮尔士的符号学,正代表了对笛卡儿的二元论和洛克的自我意识信念的拒斥。 皮尔士的符号学否认思想具有脱离自然限制的绝对自由,它在准许思想进入实在世界的同时,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思想、语言和文化使实在的历史力量成为可能。
严复文集
《严复文集》收录了严复政论、演讲稿、译作二十一篇等。
省斋集
10卷。附录2卷。(宋)廖行之撰。廖行之(1137—1189),字天民。衡州(今衡阳)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官岳州巴陵县尉,以亲老辞归。改宁乡主簿,未赴任。生平内行修饬,留心经济,入仕多循绩。《宋史·艺文志》载其有《省斋文稿》40卷,《别稿》10卷,其子谦刊。久佚。此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所辑,收入诗词421首、文130篇。排次谨审,文尚质朴,词意笃实,切近事理。四六之作,则较流丽。卷首有戴溪序。后附两卷,为原跋十七通及行状、墓志铭等。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清乾隆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行之又有《省斋书馀》1卷,载于《彊村丛书》与《百家词》。今人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载四库本漏收省斋诗4首、文5篇。
济公全传
自南宋以来,民间广泛流传有关济公的故事。形成文字者,今天所知最早的是明代晁瑮《宝文堂书目》记载的《红倩难济颠》平话,但未见传本。另有明隆庆三年刊沈孟柈述《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清康熙年间刊王梦吉编《新镌绣像麴头陀济颠全传》三十六则,务本堂刊墨浪子《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宝仁堂刊《新镌济颠大师玩世奇迹》二十回,乾隆九年仁寿堂刊西湖渔樵主人《济公传》十二卷。坊间刊有《评演济公传前后集》一百二十回,以大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坊间刊无名氏二百八十回本《济公全传》最为完备。花城出版社1983年删去后三十八回,出版了二百四十二回本,为现今通行本。主要讲述济公和尚游走天下,遇到种种不平之事,一路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故事。以“飞来峰”、“斗蟋蟀”、“八魔炼济颠”等故事较为著名。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
《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又名《达摩禅师论》,中国僧人假托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所撰典籍,着者不详,一卷。 已知在敦煌遗书中存有两号:伯2039号(首尾完整)与北新1254号(首残尾全),文字略有差异。在《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中,已综合两号录为全本。考虑到古代佛典在传抄中颇有增衍嬗变,形成异本的情况,在此将两号分别录文,以供参考。详情请参见《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题解。 录文一以伯2039号为底本,无校本。个别地方据北新1254号校勘。录文二以北新1254号为底本,无校本,个别地方以伯2039号校勘。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