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

张彦远
  • 姓名:张彦远
  • 别名:字爱宾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 出生日期:815年
  • 逝世日期:907年
  • 民族族群: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一书, 共十卷,是我国最早一部绘画史论著作。另有《法书要录》、 《闲居受用》、《彩笺诗集》,后两书已佚。天祐四年(907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据《直斋书录解题》载: “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鉴识,自谓有一日之长。既作法书要录,又为此记。”这些构成他撰写《历代名画记》的有利条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这部著作所包括的内容作了论叙。指出前三卷皆画论。一叙画之源流,二叙画之兴废,三、四叙古画人姓名,五论画六法,六论画山水树石,七论传授南北时代,八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用笔,九论画体工用搨写,十论名价品第,十一鉴识收藏阅玩,十二叙自古跋尾押署,十三叙自古公私印记,十四论装背标轴,十五叙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十六论古今之秘画珍图。自第四卷以下,皆画家小传,共三百七十人。


张彦远在这部著作中开头就指出: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他认为绘画艺术,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使观众“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从而达到净化人们思想的目的。张彦远从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 他指出: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如何对待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上,他指出: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又说: “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这里所讲的“骨气”和“神韵”是指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揭示,即艺术家反映现实对象时,一定要揭示某种思想感情,并使其直接从形象构思中表达出来。他把只“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的作品,称为“死画”,而那种“守其神,专其一”的作品才是“真画”。他在评论画家的作品时标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思想,主张艺术作品中的形似的骨气,在于“立意”,“意”又是下笔之前就确立了,它是艺术家主观认识与客观“造化”相互渗透、溶合,最后在画面的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笔不周而意周”等论点,更进一步阐明艺术创作的规律性问题。

张彦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古玩店

老古玩店

英国长篇小说。狄更斯著,1841年出版。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许君远译。本书主要叙述了小女孩耐儿的悲惨身世,吐伦特老头和他的外孙女耐儿生活在一起,他的女儿早就因为不幸的婚姻问题死去。她遗下一子一女。然而儿子变成了市井无赖,只有外祖父和外孙女两人相依为命。吐伦特老头有鉴于他女儿的悲惨命运,竭力要想致富,以便在他身后外孙女能过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却落入了高利贷者暴发户丹尼尔·奎尔普的魔爪,奎尔普这个贪得无厌的吸血鬼,利用高利贷不仅夺走了这家老古玩店的全部财产,还想夺取老人的外孙女,美丽的耐儿。老人和耐儿被迫偷偷地离开了伦敦。吐伦特和耐儿离开了伦敦之后,经历了颠沛流离,乞丐似的生活。他们害怕奎尔普的追踪,尽量拣选村野小路走,只能在荒村小店借宿,只能与流浪艺人为伍,只能与从事蜡像巡回展览的乍莱太太结伴。沿途他们虽然遇到了几个好心的人,如学校教师,然而也有一些人却想抓他们去请赏,还有几个坏蛋引诱老头儿去赌博,最后甚至逼着老头儿去偷钱来赌。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一样也有一种无以名状的黑暗势力威胁着他们祖孙俩,他们不得不再次逃跑。直到最后,他们才在那个再度重逢的好心的教师的帮助下,在一所教堂里暂时栖身下来。然而经过长时间艰苦而不安定的漂泊生活,耐儿的身心已经备受损伤,她终于因为疲劳过度精力衰竭在那儿死去。

何氏沈阳纪程

何氏沈阳纪程

《何氏沈阳纪程》 1卷。何汝霖撰。作者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三日扈从至沈阳,又登澄海楼,陟医巫闾山,往还共计66日,自松山、杏山至盛京,又渡萨尔浒至兴京,按日随记所到之处之所见所闻,内容涉及所经之地的自然、地理概况、人文景观、庙宇、战场、宫廷、传说等。是研究满族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的宝贵史料。有咸丰刊本及《辽海丛书》本。

施注苏诗

施注苏诗

诗集注。宋施元之撰,清邵长蘅(1637—1704)、李必恒补注,冯景续补遗。四十二卷,续补遗二卷。元之字德初,吴兴(今属浙江)人。官司谏。长蘅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有《青门集》已著录。施注原本,乃嘉泰中其子宿刊行,多有佚缺。清康熙十四年(1675)宋犖属长蘅补其缺卷,以病未能卒,更李必恒续之。荦又摭拾遗诗为施氏所未收者四百余首别属冯景注之,重为刊版,是为此本。卷首一卷,有陆游、顾禧序二、注苏例言、王注正伪、本传、墓志铭等。施注苏诗四十二卷,计注诗二千一百八首。其中大字为苏诗,小字双行为施注。未有续补遗二卷,补注古体诗百四十四首,今体诗二百九十三首。大字为苏诗,小字双行为冯景注。施注苏诗,其中有其子宿注。后长蘅之补注,多诋王(十朋)注之非。再后清查慎行为之注,又斥邵之非。有《古香斋袖珍十种》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

叙述南诏国叛唐投靠吐蕃政权缘由之碑。碑高390厘米,宽240厘米,楷书,碑阴阳两面现存830字。唐朝初年,中央政府曾对南诏六部进行积极经营。建置州郡,任命当地首领为刺史、县令等职。但由于吐蕃的侵扰,只有蒙舍诏始终归顺唐朝。开元二十六年 (738),唐玄宗册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并派御使严正晦,中使王承训帮助其完成了统一南诏六部大业。南诏国建立后,向东扩张,欲吞并西爨诸部。而西爨诸部隶属唐朝,两国产生矛盾。天宝四年 (745),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安宁筑城,扼制南诏东进之路,战争遂起。南诏借地利之便夺得西爨。皮逻阁死后,其子阁逻凤承袭王位,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与剑南留后李宓等先后率兵征讨,南诏被迫依附吐蕃。阁逻凤为此立碑国门,述其苦衷,并告诫子孙: “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世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 《南诏德化碑》碑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诏德化碑。此碑现立于云南大理原太和城故址上。

大方广师子吼经

大方广师子吼经

一卷,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佛在日月宫中。与九十百千俱胝比丘,无量菩萨俱。遣胜积菩萨往北方欢乐世界法起佛所听法,胜积至彼礼佛足已,却住一面。法起如来故问汝从何来?胜积默无言说,大众生疑。法起如来微笑放光,十方云集。电鬘菩萨问笑因缘?法起如来略说诸法实相,本无言说。净身菩萨问言?若无所说是真说者,喑默不言,皆应说法。佛言,哑默不哑默,亦皆说法。而不知法,如生盲人处日光中,而不见日。众生所有音声语言,皆入四无碍智。欲求法者,于自身求。欲求菩提,以五蕴求。于是大千震动,佛更出广长舌相已,普告大众,释迦牟尼,即我法起。

僧伽罗刹所集经

僧伽罗刹所集经

凡三卷(一作五卷)。前秦僧伽跋澄等译。又称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僧伽罗刹集经、僧伽罗刹集。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佛陀前世之修行及下生出家后之行化事迹。其中,有关佛成道以后四十五年间安居处所之记事,为他书所无,于诸佛传中堪称为最珍贵之史料。据卷首之序载,本书为佛陀入灭后七百年出世之僧伽罗刹所编撰。前秦建元二十年(384),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携至长安,因武威太守赵文业之请,与竺佛念共译出,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共为对检。然现存版本中,高丽本有三卷,宋元明本有五卷。又法经录卷六载,本书为前秦昙摩难提所译;开元释教录卷十五则依此而说本书有二译,难提之译为第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