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考异
作者:张立斋章节列表
升序↑- 序
- 原道第一
- 征圣第二
- 宗经第三
- 正纬第四
- 辨骚第五
- 明诗第六
- 乐府第七
- 诠赋第八
- 颂赞第九
- 祝盟第十
- 铭箴第十一
- 诔碑第十二
- 哀吊第十三
- 杂文第十四
- 谐隐第十五
- 史传第十六
- 诸子第十七
- 论说第十八
- 诏策第十九
- 檄移第二十
- 封禅第二十一
- 章表第二十二
- 奏启第二十三
- 议对第二十四
- 书记第二十五
- 神思第二十六
- 体性第二十七
- 风骨第二十八
- 通变第二十九
- 定势第三十
- 情采第三十一
- 镕裁第三十二
- 声律第三十三
- 章句第三十四
- 丽辞第三十五
- 比兴第三十六
- 夸饰第三十七
- 事类第三十八
- 练字第三十九
- 隐秀第四十
- 指瑕第四十一
- 养气第四十二
- 附会第四十三
- 总术第四十四
- 时序第四十五
- 物色第四十六
- 才略第四十七
- 知音第四十八
- 程器第四十九
- 序志第五十
张立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解学士文集
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四卷。明解缙撰。解氏冤死后,家被籍没,诗文稿零落。明英宗天顺(1457—1464)初,黄谏慕其人,方始辑其遗稿。黄在序中曾缕述辑解缙诗文之难。缙天才骏发,属文作诗多不留稿,另外由于缙遭遇奇特,生前即享大名,冒名顶替之作亦颇不少。黄谏初编,仅在京师“遍求士大夫家及闻人口诵而录之”,加自己所藏者,共得古、今诗二百五十五首、文十七篇,编校成集,分为六卷,托人刊刻。此为缙身后第一个诗文集刻本。六卷本行世后又从友人手中及解缙经行之地收录一些解缙诗文,按地里岁月远近编为三十卷,名为《解学士先生文集》,刊于天顺八年(1464),前有黄谏、蔡朔二序。此本传世较少,近世藏书家很少寓目,可想在明代流播似亦未广。明世宗嘉靖(1522—1566)间,罗洪先与缙从孙解桐在三十卷本基础上(从此本首录黄、蔡二序,可知罗、解曾见黄氏刻本),蒐辑散亡,稍剔其伪,重编缙集,分为十卷,其中诗集部分,先将应制之作另编一卷,排在集首,其他按体编排,依次为四古、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七古、七绝、七律、赋、词等。此本刊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传世稍多。清圣祖康熙间,缙十世孙解悦重编解集,并加补葺校勘,厘为十六卷,诗五卷,刊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另有清高宗乾隆(1736—1795)间刊本。
薛文清公从政录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惟亲历者知其味。余忝清要,日夜思念,于职事万无一尽,况敢恣肆于礼法之外乎?
清微三品经
《清微三品经》,全称《清微三品至道极玄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有吕洞宾《自序》,谓于壬午岁(康熙四十一年,1702)降于江夏涵三坛,“乃以予一家言,会合三教宗旨,阐演斯典,庸示后学”。黄诚恕《序》称,至甲申岁(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品经》演成。至壬辰岁(康熙五十一年,1712)刻版两份,一送武当山,一存涵三宫。将刻版送武当山,既有永久保存之考虑,亦有请道教宫观承认其刊刻经书的正统性之用意。
回文类聚
诗总集。四卷,补遗一卷。宋桑世昌辑。世昌字泽卿,号莫庵,高邮(今属江苏)人,陆游甥。《渭南文集》卷三三《陆孺人墓志铭》赞世昌“从诸公问学,不以贫夺其志”。世昌有诗集,《龙川文集》卷十四有序,已佚。有《兰亭考》,今传。回文始于晋时前秦窦滔妻苏蕙的《回文璇玑图》,“反复皆可成章”(桑世昌《序》)。本书卷一即专论《璇玑图》,列举各种读法,末附苏轼、黄庭坚、秦观等题《璇玑图》诗。卷二列举各种回文图十六图,并述其读法。卷三收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回文诗五十三首,卷四收回文词五十五首,作者苏轼等。由图和文字的结合而只用文字,由诗而词,“咏歌渐盛,工巧日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回文乃诗之一体,本书自源流发展立卷,编次有序,可资研究。本书所收宋人的回文诗词,不少仅见于此书,可备辑佚。本书搜采颇富,惟不书所出,是其所短。《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著录本书,为三卷,且云以太宗至道“御制冠于篇首”。今太宗之回文偈见《全宋诗》卷三八。本书问世后,明张之象为补。清康熙戊子(1708),朱存孝《补遗》一卷,漏收颇多。本书有明万历、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删去《补遗》中美人八咏。
永嘉证道歌
一卷。又作《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证道歌》。唐代永嘉玄觉撰。全文247句,大多为七言,共1814字,为古体诗形式。或4句、或6句一解,共分51解。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作者认为人人都有如来藏佛性,如能识得,即得解脱,如歌词所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作者主旨在于宣扬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如:“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顿悟之后如大梦惊觉,宇宙人生犹如虚空,这就是顿悟如来禅的境界。《证道歌》以流畅的语言论述禅宗真髓,为禅文学的代表作,不仅为禅门传诵,也深受士大夫喜爱,朱熹就直接引用《证道歌》歌词来解说本体与现象、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本书收入《龙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大藏经》。注释书有宋彦琪、知讷的《证道歌注》各一种,元永盛的《证道歌注颂》。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一卷,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罪之受果,说由功德一旦堕地狱,后为辟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