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斋

张立斋
  • 姓名:张立斋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张立斋,台湾著名学者,清末师从罗振玉和金梁,研究训诂考据、殷墟甲骨,致力于书画活动。1949年迁海外,后去台湾,曾经任教于东吴大学、政治大学和文化大学,讲授金石、训诂之学,《论语》、《老子》、《文心雕龙》也是他的主讲课程之一。1967年在台湾正中书局出版《文心雕龙注订》,1974年出版《文心雕龙考异》。这两部书在台湾颇有影响,著名学者王更生先生即评价《文心雕龙考异》,一对校勘颇有贡献。1995年台北“中央研究院”首次收集古籍文献电子资料,《文心雕龙》研究著作选了三部:除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外,张立斋先生的《文心雕龙考异》亦列其中。可惜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由于两岸交流尚少,这两部书,在内地很少

张立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忠正德文集

忠正德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 10卷。赵鼎著。赵鼎事迹见《宋史》本传。绍兴五年(1135),赵鼎监修宋神宗、宋哲宗二朝实录成书,宋高宗亲书“忠正德文”4字赐之,因此名集。史称其为文浑然天成,凡军国机事,多其视草,有奏疏诗文200余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10卷。旧本久佚不传。今本系清初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从《永乐大典》搜辑而成。计有奏议64篇,骈体书启14篇,古今体诗274首,词25首,笔录7篇。又据《历代名臣奏议》增补12篇,仍编为10卷。《四库全书总目》评日:“鼎南渡名臣,屹然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观于是集,可以见一斑矣。“除《四库全书》本外,《乾坤正气集》本分为8卷。

蓝涧集

蓝涧集

诗别集。六卷。明蓝智著。今存明世宗嘉靖(1522—1566)年间刻本,卷内题:“方外友生上清道士程嗣祖芳远编集。”集前有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张昶序,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间张矩、蒋易序。在张昶序后有“时永乐元年癸未孟春蓝山书舍刊”牌记,在张矩序后又有“嘉靖丙戌孟冬榖旦山涧六世孙可轩、蓝鉏等重刊”字样。此集收诗五百馀首,是蓝涧诗作收罗较完备的版本。但清四库馆臣未见此本,收入《四库全书》的《蓝涧集》是《永乐大典》辑本,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蓝涧诗)惟《永乐大典》各韵中所收尚夥,搜辑裒缀,共得古今诗三百馀首,虽篇什不及《蓝山集》之富,而大略已见,谨以类编次,厘为六卷,俾其兄弟著作,均不致泯没于世矣。”以嘉靖本与《永乐大典》辑本相比较,嘉靖本多出诗作一百五十馀首。蓝仁、蓝智诗,选家时有参错之处,有时已很难辨析清楚。今常见者有影印《四库全书》本及清宣宗道光(1821—1850)、文宗咸丰(1851—1861)间其裔孙蓝鼎雯刻本。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近人梁启超撰。五节。为纪念《申报》创办五十周年而作,载《最近之五十年》中(1923)。该文以中国人学习西方为线索,把五十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分为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政治制度和文化三个时期。指出第一期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有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的兴办等。第二期从甲午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但政治运动完全失败,只剩下废科举算是成功。第三期,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并认为经过一番改造之后,“政治上的新时代,自然会产生出来”。收入《饮冰室合集》。

满洲老档秘录

满洲老档秘录

《满洲老档秘录》,金梁编著。分上下2编。它是将《盛京故宫旧藏满文老档》翻译后,择其重要部分摘录而成的,共收秘录167篇,记载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内容涉及努尔哈赤的起居、行军、训子、纳谏、定国号、定都、赏罚、训百官、与明朝和朝鲜的关系及皇太极的议和活动、入关征明、征朝鲜等方面,是研究爱新觉罗家族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该书1918年成书,1929年刊印。

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研究

王国维著。王国维对于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通过对于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介绍,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观,认为哲学是追求真理的学问。同时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做出了分析,并试图西方哲学的范式来整理中国哲学的资料,对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大影响。王国维认为理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即“理由”:就自然界说,一切事物必有所以存在之故,即理由;就人的知识说,一切命题必有其论据、亦即理由,所以充足理由律为“世界普遍之法则”与“知力普遍之形式”。狭义的理即“理性”,就是“吾人构造概念及定概念间之关系之作用,而知力之一种也”。王国维根据康德、叔本华的观点,以为理由、理性都是“主观上之物”,并无客观的意义。但是“朱子之所谓理与希腊斯多噶派之所谓理,皆预想一客观的理存于生天生地生人之前,而吾心之理不过其一部分而已”。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