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简史
作者:郑振铎章节列表
升序↑- 自序
- 例言
- 绪论
- 第一章古代文学鸟瞰
- 第二章文字的起源
- 第三章 最古的记载
- 第四章诗经与楚辞
- 第五章 先秦的散文
- 第六章秦与汉初文学
- 第七章辞赋时代
- 第八章五言诗的产生
- 第九章 汉代的历史家与哲学家
- 第十章建安时代
- 第十一章 魏与西晋的诗人
- 第十二章玄谈与其反响
- 第十三章中世纪文学鸟瞰
- 第十四章 南渡及宋的诗人们
- 第十五章 佛教文学的输入
- 第十六章 新乐府辞
- 第十七章 齐梁诗人
- 第十八章批评文学的发端
- 第十九章 故事集与笑谈集
- 第二十章六朝的辞赋
- 第二十一章 六朝的散文
- 第二十二章北朝的文学
- 第二十三章隋及唐初文学
- 第二十四章律诗的起来
- 第二十五章开元天宝时代
- 第二十六章 杜甫
- 第二十七章 韩愈与白居易
- 第二十八章古文运动
- 第二十九章传奇文的兴起
- 第三十章李商隐与温庭筠
- 第三十一章词的起来
- 第三十二章五代文学
- 第三十三章变文的出现
- 第三十四章西昆体及其反动
- 第三十五章北宋词人
- 第三十六章 江西诗派
- 第三十七章古文运动的第二幕
- 第三十八章鼓子词与诸宫调
- 第三十九章话本的产生
- 第四十章戏文的起来
- 第四十一章南宋词人
- 第四十二章南宋诗人
- 第四十三章批评文学的复活
- 第四十四章南宋散文与语录
- 第四十五章辽金文学
- 第四十六章杂剧的鼎盛
- 第四十七章戏文的进展
- 第四十八章讲史与英雄传奇
- 第四十九章散曲作家们
- 第五十章元及明初的诗词
- 第五十一章元及明初的散文
- 第五十二章明初的戏曲作家们
- 第五十三章散曲的进展
- 第五十四章 批评文学的进展
- 第五十五章 拟古运动的发生
- 第五十六章 近代文学鸟瞰
- 第五十七章 昆腔的起来
- 第五十八章 沈璟与汤显祖
- 第五十九章 南杂剧的出现
- 第六十章 长篇小说的进展
- 第六十一章 拟古运动第二期
- 第六十二章 公安派与竟陵派
- 第六十三章 嘉隆后的散曲作家们
- 第六十四章 阮大铖与李玉
猜你喜欢的书
曼殊斐尔小说集
1927年北新书局出版图书,作者曼斯菲尔德。1923年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尔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尔》(《努力周报》第44期);她的作品由徐志摩译著成《曼殊斐尔小说集》,并编入《徐志摩文集》出版。 内收《园会》、《巴克妈妈的行状》、《毒药》、《一杯茶》、《深夜时》、《幸福》、《一个理想的家庭》、《刮风》等8个短篇。
女论语译注
唐代女学士宋若莘撰,其妹宋若昭注释订正。古代妇女道德的通俗读物。宋若莘、宋若昭两姐妹,性素洁。仿《论语》,以韦宣母文君宋氏比孔丘,以东汉班昭等比颜渊、闵损,用问答体,四字一句,推明妇道所宜。前有自序。主要篇目为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管家等。清王相编入《女四书》,成为是闺闱中进行女子道德教育的重要典籍之一。《旧唐书》卷五十二有女学士尚宫宋氏传。版本有明末多文堂刊本、《说郛》本。注本有明王相笺注《闺阁女四书》。
义府
清人黄生撰。清初成书。二卷,四百零三条。上卷分论群经词语,下卷分论史子集词语,并兼及宋代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古碑文,又疏证南朝梁人陶宏景《冥通记》词义。注重“因声以求义”、“因声以知意”,于古音古训考究淹通,引据精确,如解《周书·武成》“血流飘杵”之“杵”即古“樐”字,“大盾”意;引《易·系辞》及《孟子》,证“有客信信”、“再宿曰信”之“信”当读为“申”,训“重”,“再宿”义;谓《考工记·玉人》“大圭,杼上终葵首”之“终葵”即“椎”字切音,急言曰“椎”,缓言曰“终葵”。刊正前人谬误甚多。虽篇帙无多,然可取者不在《通雅》之下。原抄本经戴震访求推荐,与《字诂》并收入《四库全书》。道光二十二年(1842),族孙黄承吉自文宗阁《四库全书》录出,为免使二书分离,合加按语,题《字诂义府合按》。《合按》有《安徽丛书》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校点本(内附黄承吉《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
《上清高上龟山玄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内载真文、符箓数种,言书符伏魔之法。其内容文字大致与《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第二卷相同,但真文、符图稍有差异。盖系同一经典之不同版本。
疠疡机要
外科著作。明薛己撰。三卷。已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成于嘉靖八年(1529),是我国早期论述麻风病专著。上卷至中卷论疠疡本证、变证、兼证、类证的辨证治疗,并附治验。下卷为各证所用方药。薛氏对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丰富。认为:“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发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脏受之重也。”并指出:皮肉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烂溃,筋死指脱,骨死鼻梁柱坏,皆属五脏受伤,均属不治。如“恶血凝滞在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并主张用六味丸和七味白术散治疗。书中所载医案也较精当,故颇为后世医家推崇。有明刻《薛氏医案》单行本,《薛氏医案》(1921—1926)大成书局石印本。
佛治身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说当学工语,不离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