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作者:李长之
研究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的专著。李长之(1910~1978)著,1948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三联书店再版。本书以优美而富于情意的笔调,从分析司马迁所处的伟大时代入手,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讨论了他和孔子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共鸣及距离,详尽地分析了司马迁的经历和这些经历对他的作品的影响。作者认为,司马迁虽然在本质上是浪漫的,但他那种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司马迁的渊博学识、丰富经历是他创作《史记》的重要条件,而他那种情感浓烈的性格、好奇与爱才,在汉武帝那个严刑峻法的时代,又导致了必然的悲剧,最终因李陵案而遭受腐刑,这一奇耻大辱又使他对社会的黑暗、人世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书尤其侧重于对《史记》艺术成就的分析,作者早年受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较深,从美学的角度对《史记》的风格、结构、语言、韵律都作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强调司马迁的浪漫的自然主义。在全面分析《史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史记》是中国的史诗,对后世的文学发生过巨大的影响。此外,本书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各篇著作的先后,散佚和补缺,都有不少考证和推断,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司马迁和《史
章节列表
升序↑猜你喜欢的书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六十卷。宋章定 (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作于嘉定己已 (1209)。书的体例,以姓氏分韵排纂。各序源流于前,而以历代名人之言行依姓分隶,再以谱牒传记合为一书。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贾执有《姓氏英贤谱》一百卷,其书久佚。但据李善《文选》注所引,前列爵里,后详事迹,其体例与此书相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一书,可能为章定仿效而作。所列共一千一百八十九姓,其中单姓一千一百二十一,复姓六十八。书中所录前代诸人,偶尔有颠倒和疏漏。如冯姓,以春秋冯简子列首,依次为冯唐、冯驩。汉人列在战国人之前。同时,上党守冯亭事却不载。但对于宋代人记述颇详。其人其事,往往为史传所不记。可以弥补史书之不足,为考证者提供了资料。有宋坊刊本、《四库全书》本。
流求与鸡笼山
不分卷,係集刊各种载籍中有关流求(又琉求、瑠球、琉球)与鸡笼山之纪载。按明代以前各种载籍所称流求、琉求、瑠求以及琉球等,是否係指今日之台湾,抑指今日之琉球?近数十年来争论未已。自明代以降,琉球之称已专属今日之琉球,而台湾亦渐以鸡笼山、北港、东番至台湾而定名焉。集刊有关各篇,係备供有意研究前一晤题者之参考。所集各篇;关于流求者,有唐魏徵等“隋书“流求国”(附陈稜传)、李延寿“北史”“流求国”、杜佑“通典”“琉球”、宋郑樵“通志”“流求”、乐史“太平寰宇记”“流求国”、李昉等“太平御览”“流求”、赵汝适“诸蕃志”“流求国”(附毗舍耶、三屿)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琉球”(毗舍耶附见)、托克托等“宋史”“流求国”(毗舍耶附见)、汪大渊“岛夷志略”“琉球”(附毗舍耶、三岛、明宋濂等“元史”“瑠求”(附三屿)、近人柯劭忞“新元史”“琉求”(附澎湖、三屿等岛、明费信“星槎胜览”“琉球国”(附三岛)、李贤等“大明一统志”、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琉球国”、茅元仪“武备志”“琉球”、陈仁锡“潜确居类书“琉球”、清王鸿绪“明史稿”“琉球”、张廷玉等“明史”“琉球”、清乾隆十二年敕撰“续文献通考“琉球”(附三屿、三十二年敕撰“续通志“流求国”(毗舍耶附见及“续通典”“琉球”(附三屿):关于鸡笼山者,有明张燮“东西洋考”“鸡笼淡水”(附陈第“东番记”)、清王鸿绪“明史稿”“鸡笼山”、张廷玉等“明史”“鸡笼山”、清乾隆十二年敕撰“续文献通考”“鸡笼山”及三十二年敕撰“续通典”“鸡笼山”。上列“诸蕃志”“诸求国”、“岛夷志略”“琉球”、“东西洋考”“鸡笼淡水”及所附陈第“东番记,并见第一一九种“诸蕃志”及其“附录”暨第五六种“闽海赠言”。书末,节录“蓬莱轩地理学丛书”(清丁谦撰)关于“隋书”、“宋史”、“元史”、“明史”流求国与鸡笼山考证之文五篇。
高上大洞文昌司禄紫阳宝箓
书有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法讳,知本书撰于明初。述文昌司禄宝箓之神讳、符图、灵验、授受,包括文昌谱系及梦应等。
鲁迅的故家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唯识二十颂讲记
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 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
一卷,唐玄奘译。依大梵王及观世音之请而说此咒。持者不更受恶趣之生。与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妙臂印幢陀罗尼经》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