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概要

作者:曹聚仁
中国文学概要

成书于1954年至1956年间,原为香港世界出版社发行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通过十讲内容梳理从《诗经》《楚辞》至近代散文的文学流变,采用竹夫人、字纸簏等比喻辨析古今文学概念的差异。起笔自1954年冬,结稿于1956年春,同年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刊行。此著不似通常教科书般开纲拉目,而是以问题学理贯穿始终。其开篇即在理清“中国文学”的概念,以外国人不识竹夫人与字纸簏的比喻,强调近世所论“文学”与历史上所谓“文学”的区别,进而分作十讲,采用可以相信的论断,结合个人观点,举其大要,叙述了“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一直到近代散文兴起的流变,目的在于条理源流,使求学者明其线索,故此,本书虽名为“概要”,实不忍作“简史”看。本书原为供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因此语言格外生动畅达。

猜你喜欢的书

曝书亭集[四库本]

曝书亭集[四库本]

八十卷。《附录》一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古文。词宗姜夔、张炎,风格清丽。为浙派词的创始者。所作咏物词和集句词,偏重形式。诗与王士祯齐名,称“南北两大宗”。作品清峭而好用僻典。有 《经义考》三百卷、《月下旧闻》 四十二卷及《曝书亭集》、《明诗综》、《词综》等。是集凡赋一卷,诗二十二卷,皆编年为次。始于顺治二年(1645),迄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凡六十五年之作。其纪年皆用《尔雅》岁阳岁阴之名,从古例。词七卷:有《江湖载酒集》、《茶烟閤体物集》、《蕃锦集》等杂文五十卷,分二十六体。附录《叶儿乐府》一卷,则所作小令。朱彝尊未入翰林时,尝编其行稿为《竹垞文类》。王士祯为作序,极称其永嘉诗中 “南亭”,“西射堂”,“孤屿”、“瞿溪”诸篇。然是时仅规模王、孟,未尽所长。至其中岁以还,则学问愈博,风骨愈壮。长篇险韵,出奇无穷。赵执信《谈龙录》论:“国朝之诗,以彝尊及王士祯为大家。王的才高,而朱的学博”,亦公论。暮年老笔纵横,天真烂漫,随意所造,颇乏翦裁。他的古文写作,根底也很深厚。题跋诸作,订讹辨异,考证源本,见出其作为经学家本事。诗以《风怀诗》为世所称,小诗如《上谷道中》也浑厚可读,有盛唐边塞诗气象。《水龙吟·谒张子房祠》一词,似有对明亡的遗恨寄托。作为浙派词领袖,他的词崇尚空灵,以清丽高秀见长。但过于追求形式,有时不免流于碎巧。《曝书亭集》初有康熙间刻本。后有乾隆间刻本。近代有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清康熙五十三年本影印《四部丛刊》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1936) 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缩印本。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编著。全书约10万字,收载医案69例,按六经顺序编排。即从太阳证病例开始,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六经证病例编排而成。每例医案列有概况、病史、初诊、辨证、复诊和按语等项内容。所选医案涉及内、外、妇、儿、眼诸科,均按六经进行辨治。该书反映范氏临床特点,无论伤寒杂病,主张抓住六经主证及其变化,掌握三阴三阳传变规律,辨明病在何经,即用其法其方;善于运用经方,随证化裁,方简药专,谨守仲景法度。并根据临床经验,对《伤寒论》有争议的问题提出己见。本书1984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花韵楼医案

花韵楼医案

医案。清顾德华撰。一卷。德华字鬘云,江苏吴县人。吴中妇科女名医,闻名于道光咸丰年间。所治多为公卿及其家眷。其医案约成书于道光三十年(1850)。约近万言。初为抄本流传,后经同县张元瑞整理,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刊行。书中载血崩、脾肾阳衰、新产瘀滞、调经、痢症、痹痛、肿胀、乳疬、产后咳呛等,凡二十一例验案。多为妇产科及内科杂病证治,并以调经、产后为多。每案简述证候、病因、辨治、方药,多有连续复诊者,亦详明方案。论治透彻,立方平稳。是书为少见的女中医医案。有抄本,藏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铅印本。

迷青琐倩女离魂

迷青琐倩女离魂

元杂剧剧本。简名《倩女离魂》。郑光祖撰。旦本。剧写书生王文举幼时父母给他与张倩女订下终身,但后来倩女母亲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迫使文举赴考。王文举启程后,张倩女灵魂与躯壳脱离,身躯卧病在床,灵魂却赶上王文举与之同居。王文举一举中第,带倩女的灵魂回来,倩女的灵魂、身躯合而为一,皆大欢喜。倩女魂追王文举的行动告诉我们,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叛逆精神。曲词艳美动人,情节简单离奇,抒情写景,以景寄情,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元杂剧中当属第一流作品。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标点本]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标点本]

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一年廷臣奉敕撰。前十一卷,著录明季殉节臣民;后一卷,特存建文死事人士。“四库全书提要”略云:‘大扺以钦定“明史”为主,而参以官修“大清一统志”、各省“通志”诸书,皆胪列姓名,考证事迹,勒为一编。凡立身始末卓然可传而又取义成仁、搘拄名教者,各予专諡,共三十三人。若生平无大表见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者,彙为通諡:其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四人,曰“忠节”,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愍”,共三百七十七人;曰“节愍”,共八百八十二人。至于微官末秩、诸生韦布及山樵市隐,名姓无徵、不能一一议諡者,并祀于所在忠义祠,共二千四百人’。今已将卷十二非属明季之“建文殉节诸臣”略去,存前十一卷。其目分为卷一“专諡诸臣”,卷二“通諡忠烈诸臣”,卷三“通諡忠节诸臣”,卷四、卷五“通諡烈愍诸臣”(上、下),卷六至卷八“通諡节愍诸臣”(上、中、下),卷九“入祠职官”,卷十、卷十一“入祠士民”(上、下):其总人数自较上述差少。此书为清廷则具用心之作,当以史料视之也可。 此本为标点本,本站也有四库本,可以搜索查找!

别传心法议

别传心法议

别传心法议,一卷,残册,宋戒珠撰,附祭怀要禅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