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
作者:郭绍虞
郭绍虞著,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有前驱先路之功。1934年商务印书馆印行,解放后多次重印,并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全书分4章82节。一绪论;二上古期,自上古至东汉;三中古期,自东汉建安至五代;四近古期,自北宋至清代中叶。在论述内容上,作者将中国文学批评分为3个时期,1.从周秦到南北朝,文学观演进期;2.从隋唐到北宋,文学观念复古期;3.从南宋到清代,文学批评完成期。本书编例与他书不同,有的以家分,有的以人分,有的以时代分,有的以文体分。但全书篇目章节甚详,读来了然。在上古期中,作者首先从孔墨不同的“尚文”、“尚用”的文学观讲起,论述了最早的文学含义,内容及演变;论证了荀子的“文道合一”观点,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文学观。在中古期里,作者阐述了由于两汉辞赋发展,侈丽闳衍,文学批评相应发展,魏晋始有专门论文的作品,产生了自觉的文学批评;论述评价了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学批评专著;论及对各种文体的辨析,文笔的区分,声律音韵的发展变化,文章的风格神气;古文运动以及韩愈、柳宗元。在近古期中,文学批评史实最多,作者论述评骘更加细致详明。北宋的三苏,南宋的朱熹、陆游、严羽,金代王若虚的文论,元代元好
章节列表
升序↑郭绍虞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清元道真经
又名《太上元道真经》。原不题撰人。据编首序文及后跋称:此经乃太上老君所说,唐元和戊戌岁(818)南统樊大君以此经传孟谪仙,孟又传王虚无。可见此经当为中唐道士所作。原经一卷,《通志‧艺文略》有著录。今《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正一部。经文言清静内修以求长生成仙之道。上卷解说「元道」之义。宣称:「元道者,太上老君之无上道也。」「如坚筋补髓,固护五脏,清利泥丸,安住丹灵,六不妄入,三不妄出,纤浊尽去,真气倘佯,腾太虚,蔚玉清,上为真君者,皆此道也。」据此可知,所谓元道即道教内修形神以求长生升仙之道。经文中卷言修习元道之法:其要旨在安静和柔。不移本性,常守虚无自然,使元炁不散,思虑一致,如此则可长生久视。卷下言修习元道者所宜戒慎之事。如戒喜怒哀惧过度,戒寒热过差,起居失节,言语散杂,思虑烦躁等等。凡不合安静中和之旨,损伤精神元气之事,皆直戒慎之。全书大旨符合老子清静无为之说,文字亦清通简明。
太上洞玄灵宝法身制论
尊称陆修静为“陆先生”,并曰“既远近亲闻德音,亦宜共禀规诲”,似陆修静同时之人所言。所训导之对象称为箓生、学士,皆六朝时教阶。本论盖作于六朝宋齐之时,主要内客为戒律八条。禁忿争 禁饮酒 禁恶言绮语 禁预期罗捕放生 禁违犯斋戒威仪厨福科令 禁食五辛畜肉 禁恼怒斋主 禁淫乐胡舞,每条禁戒皆有犯戒处罚条例,轻则禁锢百日,重则治罪削名。
十六国春秋
北魏崔鸿撰。原书102卷,今本100卷。载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成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后燕、南凉、南燕、西秦、北燕、夏等十六国史事。各国自成篇卷,称“录”;叙人物则称“传”。属纪传体国别史。原书约在北宋时散佚,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嘉兴兰晖堂百卷本《十六国春秋》问世,该书由嘉兴文人屠乔孙、项琳之编订而成,仍题北魏崔鸿撰。这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虽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反响,却在百年之后备受质疑与诟病,被斥为伪书。其后,该书虽为世人反复翻刻,大量征引,其“伪作”的定性却在数百年间难有改变。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
一卷,失译人名,说矩里迦罗龙王之像法。梵Kulika。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
应法经
佛说应法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即中阿含受法经之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