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虞

- 姓名:郭绍虞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93.11.10
- 逝世日期:1984.06.22
- 民族族群:
郭绍虞(1893.11.10~1984.06.22)文学批评史家,语言学家。原名希汾,字绍虞。1893年11月21日生。江苏省苏州市人。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及《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编、《上海文学》编委等职。青少年时期读过小学及工业中学,后在商务印书馆所属尚公小学教书。在自学中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创作。不久,进入进步书局任编辑,停办后又到启秀女中任教,兼职东亚体育学校。1919年曾为北京《晨报》副刊写稿,发表不少著译。“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大学旁听,加入新潮社。1921年元旦和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从事新诗、散文及学术方面的著作,在新文化运动中起了积极作用。1921年至1927年,先后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后任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42年至1949年,先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元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解放前夕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联谊会,并任同济大学分会主席。解放后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并入复旦大学后,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50年起,先后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他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为建立中国有体系的文学批评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前后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达百余篇之多。主要著作有《战国策详注》(1916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中国体育史》(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收入《万有文库》出版)、《马克思年表》(1919年12月1日,《晨报》副刊)、《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分别于1934年、194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陶集考》(1936年12月燕京大学国文系印)、《宋诗话辑佚》(上、下两册,1937年,燕京大学哈佛社出版)、《国故概论》(甲辑文学理论元部,1938年,燕京大学国文系印)、《近代文编》(1939年,燕京大学国文系印)、《学文示例》(1947年,上海开明书店)、《语文通论》(1947年,开明书店)、《语文通论续编》(1948年,开明书店)、《中国文学批评史》(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沧浪诗话校释》(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诗品集解、续诗品注》(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还主编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历代文论选》(1962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宋诗话考》(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宋诗话辑佚》(1980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修改历代文论选》(主编,1980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郭绍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尧峰文钞
五十卷。清汪琬撰。江琬,字苕文,号钝翁,又号尧峰、玉遮山樵。江苏长洲 (今苏州) 人。顺治十二年 (1655年) 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因病乞归,结庐尧峰山,闭户著书。与魏禧、侯方域齐名,称 “三大家”。著有《钝翁类稿》六十二卷,续稿五十六卷。晚年又加以删节重订,成 《尧峰文抄》。是集凡五十卷,其中文四十卷,诗十卷。他在写作上强调文章应有规矩法度,对才气宜加节制,当以儒家经典为本,以唐宋名家为楷模。他受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尤其是归有光的影响比较深。其散文不及侯、魏之文纵横恣肆,而雅清则过之,世称以简洁平实,疏畅条达取胜。集中对侯方域、王猷定、钱谦益等人散文颇多批评。他的文章兼备各体,而以记叙文成就较高。《江天一传》着墨不多,却生动刻划了抗清志士慷慨赴国难的形象,其它如《书沈通明事》等文也都富有特色,他在当时被认为代表了古文的正统,故 “一时公卿表状,皆争得琬文为重”。他也工诗,早年取法于唐人,中年以后近于宋调。律诗洗去铅华,绝句则清新可喜,写景颇多佳句,但影响不及散文。有康熙间林佶写刻本,《四部丛刊》所收四十卷本,有 《四库全书》本等。
兰亭考
十二卷。宋桑世昌撰。桑世昌,南宋时人。陆游的外甥。淮海人,世居天台山。此书系考证晋王羲之所作《兰亭序》书帖。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兰亭考》原名《兰亭博议》,共十五卷。刊行时经高似孙删改,存十二卷。按《兰亭序》为行书法帖。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会上各人作诗,王羲之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书中叙述王氏真迹流传的各种说法。真迹原为王氏子孙掌握,后至南朝陈天嘉时,为王氏七代孙智永所得。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推为王书代表,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最著。又有一种说法,石晋之乱时,弃石刻于中山,宋初归李学究所得。李死,其子摹以售人,为定武帅宋祁所得,以石刻之。现今石刻首推“定武本”。书中还考证了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年岁。《辨笔阵图》曾说:“羲之年三十三书兰亭”。桑氏考证,王羲之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到永和九年(353)兰亭修禊时,应当是五十一岁,纠正了三十三岁之误。至其入法一门,以及书苑禁经诸条,不若姜夔考证之精密,所以曾宏父、陶宗仪等人,都称赞姜考,而不用本书。传本有 《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 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清庵莹蟾子语录
清庵莹蟾子语录,元朝全真道士李道纯撰述,弟子柴元皋、赵道可等人编集。约成书于至元戊子年(1288)。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李道纯讲道语录及诗词丹诀,分别由柴元皋等六位弟子每人编成一卷。李道纯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本为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其丹法融汇三教,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其语录主要论述修炼心性与金丹之道。谓修炼心性不在多闻广学,只要潜运默会,仔细参详。中下之士须先穷物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智之人则不然,但穷得一理尽,万理自通,尽性至命一时都了,如禅家戒、定、慧一同也。」其说融摄禅宗、理学之心性论,而归本于道教性命双修。其金丹说则祖述张伯端,分丹法为顿渐二种。谓渐教起手之初,先炼精化炁,渐次炼炁化神,然后炼神还虚。「顿教则不然,以精、炁、神谓之元药物,下手一时都了。」又分炼丹大药为九事,并解释内丹术语数十条。全书阐明三教合一之旨。谓道家之金丹、与儒家之太极、佛家之圆觉,皆体同名异,「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援引儒佛入道,为此书之显著特点。书中思想观点与李道纯《中和集》相表里,同为元代道教重要理论著作。本书卷首有嘿庵广蟾子柴元皋撰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的序文,卷末有元混然子王道渊后序。书中每卷由一弟子编录:李道纯为元代道教中融通三教之代表人物,阐述三教合一之旨,援儒佛入道,为该语录的显著特色。
一曲难忘
《一曲难忘》为张爱玲电影文学剧本的结集,包括《南北一家亲》《一曲难忘》《南北喜相逢》《魂归离恨天》和《伊凡生命中的一天》五个剧本。剧情悲喜交加,情节曲折引人,充分体现了张爱玲作品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与张爱玲小说和散文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和艺术特色,令人大开眼界。正如张爱玲研究者止庵先生所说:“张爱玲的剧作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奸小坏’的众生相,这里有他们的笑,他们的爱,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幸福。”
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
此《晦庵先生语录大纲领》集录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治学语录,由其弟子所辑。全书共十卷附录三卷,收录朱子言论三百余条,分隶于:心性情才、命、道德、诚敬、礼乐、忠恕等二十四名目之下,对朱子思想中的诸多核心命题予以搜录集中,便于后人检索。此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 此书题“门人十三家所录”。所谓十三家,即廖德明、余大雅、李闳祖、叶贺孙、潘时举、董铢、金去伪、万人杰、杨道夫等朱熹弟子。附录下有“门人勉斋黄干述先师教人之意”一篇,云“嘉定丙子仲秋上下之翌日,同舍诸贤会于先师之祠下”,知此书最早成书当在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之后。而书中避宁宗名讳,则此本刊刻于成书后不久,洵可珍贵。
九经误字
一卷。清顾炎武撰。炎武因明国子监所刊诸经字多讹脱,而坊刻之误又甚于监本,极不便于经籍流传,乃考石经及各种旧刻经籍作成此书,以纠正经籍在流传中的错字讹脱。其原则是凡监本有笔误显然易见者不录,与石经异文而两通者不录。所摘监本、坊本误字,各经并不很多,只有《仪礼》错讹尤甚,靠此书得以校明,清代印行时得以补正,这是顾氏对经籍的一大贡献。但由于顾氏所依据的石经为裁剪本而非完本,造成了把监本本来对的地方反倒改错,而有些错的地方反倒置之不论,尚不及后人考证精密。不过,清代校经之学,实由顾炎武和张尔岐始,其创始之功不可没。现存有清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