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童子法
作者:王筠
《教童子法》是专门论述启蒙教育的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书中对识字、写字、读书、属对、作诗、作文方面的基本训练作了系统的论述。如识字,王筠认为应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字来教。教日月二字,可告诉儿童天上的日月;教上下二字,可告诉学童在上在下的东西。纯体字教过再教合体字,也就是按会意、形声造的字,如“明”、“秧”等。先易后难,便于儿童接受。书中对小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也有独到之处。他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步步着实”。培养人才不能只讲“功名”,而应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旧时私塾教师多强迫儿童硬读死背诗书,甚而体罚,书中针对这种情况鲜明提出反对意见:“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王筠文学、文字学方面有很高造诣,不少见解对今天教学领域仍有启迪作用。
王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浮山集
宋代诗文别集。仲并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及《宋史·艺文志》均著录此集16卷,其书至明初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录,当于此后即佚而不传。清代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文,重编为10卷。前3卷为诗词,以下各卷载奏议、书、序、跋、记、赞、行状、墓志、祭文、表、启及杂著等各体文章。又将周必大《平园集》中所载《浮山集序》移录于卷端。周序称其集16卷系仲并外孙、南安太守孟猷所编,“君之古律如王良,造父驭骏马、驾轻车,有奔轶绝尘之势”;“其四六叙事虽闳肆而关键实密,属对虽切而非骈俪所能拘”;“其它论时事、条利害,深切明白,务在可行”;“杂著题跋清雅可爱,复以馀力出入释氏、游戏、歌词,无不过人”。《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古文颇高简有法度,四六能以散行为排偶,尤得欧、苏之遗;诗亦清隽拔俗。”以此可以略见其诗文风格与成就。
宝刻丛编
《宝刻丛编》20卷,南宋陈思撰。陈思乃临安市贾,其书编成于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有魏了翁、陈振孙、孔山居士3篇序,其中陈振孙序说:“始欧阳公为《集古录》,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先后;赵德甫《金石录》乃自三代秦汉而下叙次亡,而不著所在郡邑;及郑渔仲作系时、系地二录,亦疏略弗备;其他如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之类,于所在详矣,而考订或缺焉。都人陈思,一旦取诸家所录,辑为一编,以今九城京府州县为本,而系其名物于左,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著之。”此书按地登载碑刻,以《元丰九域志》京府州县为纲,凡石刻可考郡县者,均分别辑入各路之下,最后一卷收录不详其地者。每碑之下均引录前人考证,并注明其出处。其中所引《寰宇访碑录》、《诸道石刻录》、《集古后录》、《复斋碑录》、《京兆金石录》、《元丰碑目》等书,今皆散佚不传,借此可见其涯略。就是所引存世著作,也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清初朱彝尊就曾辑录此书所引《隶续》佚文,以补今本《隶续》之阙。《宝刻丛编》今天的传本均有所残佚,《四库全书》本残阙较多,较完备的版本是《十万卷楼丛书》本,已经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这个版本缺卷情况如下:第11(秦风路、河东路)、12(淮南东路、西路)、16(荆湖南路、北路)、17(成都府路)共4卷全缺,第15卷江南东路缺饶州以下,江南西路全缺,第18卷梓州路和利州路只存渠、巴、文3州,其余均缺。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修订版。《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朝文学的双璧。本书《洛阳伽蓝记校注》对其进行了详细校注,校注人范祥雍。
伊江集载
不分卷,约1.7万余字。是书汇抄清代伊犁地方应办各项事宜及舆地形势。记事至清咸丰年间。为辑录案牍而成,边围制度据此得传,亦属治方隅史之要籍。抄本,极为罕见,弥足珍贵。按舆地、城池、山川、坛庙祠宇、军台、河渡、堤堰、官制兵额、屯务、派防、营务、库储、粮入数、粮出数、饷入数、饷出数、红白赏恤、借办军装货物、封储钱两、实存银两、绿营采买、绸缎、回布、棉花、茶叶、铸钱、铝厂、铁厂、煤窑、木税、房租、杂税、厂务等等。
桂公塘
中篇小说。郭源新(郑振铎)著。初载1934年4月1日《文学》第2卷第4号。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这是一篇根据文天祥《指南录》所载史实进行铺陈演绎的历史小说。作品描写文天祥在敌兵压境,众朝臣苟且偷生的情况下毅然出使匈奴,劝敌退兵,虽身处虎穴,却完全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敌人斗智斗勇。当敌兵南侵,大宋皇帝已俯首称臣时,身在敌营的文天祥,仍然不为敌人的威逼利诱所动。最后设法从敌营出走,图谋复国大业,历尽千辛万苦仍矢志不移。小说表现和歌颂了文天祥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和批判了宋朝皇帝和群臣的投降主义路线。作品写于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以作品歌颂文天祥实际上就是歌颂了当时正在人民中普遍酝酿和增长着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作品批判历史上的投降主义路线实际上就是批判了国民党政府里推行不抵抗主义的决策者。这篇小说在通过历史题材表现时代精神方面较为成功,为后来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七侠五义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石玉昆《三侠五义》的重订本。《三侠五义》于光绪五年(1879)刊行,至光绪十五年(1889),俞樾(曲园)始见此书,遂予重订、改名,于同年由广百宋斋刊行,作者署“石玉昆述,俞曲园重订”。卷首有光绪十五年七月既望曲园居士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和人物绣像30幅。俞樾“重订”的《七侠五义》,与原本《三侠五义》仅有3点不同:其一,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的“第一回叙述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故“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加以“别撰”。其二,俞樾又认为,“书中所载,南侠(欧阳春)、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小侠艾虎,则已得五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侠之师也;小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称其从游戏中生出侠义来。然则此两人非侠而何?即将柳青、陆彬、鲁英等概置不数,而已得七侠矣。因改题《七侠五义》,以副其实”。其三,俞樾还认为《三侠五义》后半部主人公颜查散的“查散”二字“殊不可解”,“疑‘查散’二字乃‘昚敏’之讹。昚”为古文“慎”字,以“昚敏”为名,取慎言敏行之文”,故又改“颜查散”为“颜 敏”(以上引文均见俞樾《重订<七侠五义传>序》)。除以上3点以外,《七侠五义》与《三侠五义》完全相同。《七侠五义》产生后,与《三侠五义》并行于世,其影响与《三侠五义》不相上下,尤其在南方流行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