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作者:王溥
宋王溥撰。100卷。原本残缺,佚失第7—10卷,清别本有补亡4卷,作者不详,《四库全书》据以录补,仍加注明,以示区别,通行刊本以武英殿聚珍本为佳,后来的刻本皆以此为底本。记述唐代各项制度的沿革变迁。会要为史书体裁之一,属典志体断代史范畴。唐苏冕始创,撰会要40卷,记述唐高祖至德宗9朝事。 唐大中时,崔铉等奉诏续修40 卷。宋初王溥重加整理,并补收唐末史事,编纂成《新编唐会要》,后合称为《唐会要》。内容体例与《通典》相近,其中有新旧《唐书》所不载的史实。全书分为帝系、礼、乐、学校、宗教、选举、职官、民政、封建、历数、灾异、刑法、食货、舆服、外国等15类。王溥以后,以会要体撰史者渐多,至清代,各代会要均有编撰。此书,清代以前无刻本,传钞本脱误甚多。清开四库馆,经整理补充。通行以清武英本为最佳。有商务印书馆《国学丛书》本。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
章节列表
升序↑- 唐會要卷一
- 唐會要卷二
- 唐會要卷三
- 唐會要卷四
- 唐會要卷五
- 唐會要卷六
- 唐會要卷七
- 唐會要卷八
- 唐會要卷九上
- 唐會要卷九下
- 唐會要卷十上
- 唐會要卷十下
- 唐會要卷十一
- 唐會要卷十二
- 唐會要卷十三
- 唐會要卷十四
- 唐會要卷十五
- 唐會要卷十六
- 唐會要卷十七
- 唐會要卷十八
- 唐會要卷十九
- 唐會要卷二十
- 唐會要卷二十一
- 唐會要卷二十二
- 唐會要卷二十三
- 唐會要卷二十四
- 唐會要卷二十五
- 唐會要卷二十六
- 唐會要卷二十七
- 唐會要卷二十八
- 唐會要卷二十九
- 唐會要卷三十
- 唐會要卷三十一
- 唐會要卷三十二
- 唐會要卷三十三
- 唐會要卷三十四
- 唐會要卷三十五
- 唐會要卷三十六
- 唐會要卷三十七
- 唐會要卷三十八
- 唐會要卷三十九
- 唐會要卷四十
- 唐會要卷四十一
- 唐會要卷四十二
- 唐會要卷四十三
- 唐會要卷四十四
- 唐會要卷四十五
- 唐會要卷四十六
- 唐會要卷四十七
- 唐會要卷四十八
- 唐會要卷四十九
- 唐會要卷五十
- 唐會要卷五十一
- 唐會要卷五十二
- 唐會要卷五十三
- 唐會要卷五十四
- 唐會要卷五十五
- 唐會要卷五十六
- 唐會要卷五十七
- 唐會要卷五十八
- 唐會要卷五十九
- 唐會要卷六十
- 唐會要卷六十一
- 唐會要卷六十二
- 唐會要卷六十三
- 唐會要卷六十四
- 唐會要卷六十五
- 唐會要卷六十六
- 唐會要卷六十七
- 唐會要卷六十八
- 唐會要卷六十九
- 唐會要卷七十
- 唐會要卷七十一
- 唐會要卷七十二
- 唐會要卷七十三
- 唐會要卷七十四
- 唐會要卷七十五
- 唐會要卷七十六
- 唐會要卷七十七
- 唐會要卷七十八
- 唐會要卷七十九
- 唐會要卷八十
- 唐會要卷八十一
- 唐會要卷八十二
- 唐會要卷八十三
- 唐會要卷八十四
- 唐會要卷八十五
- 唐會要卷八十六
- 唐會要卷八十七
- 唐會要卷八十八
- 唐會要卷八十九
- 唐會要卷九十
- 唐會要卷九十一
- 唐會要卷九十二
- 唐會要卷九十三
- 唐會要卷九十四
- 唐會要卷九十五
- 唐會要卷九十六
- 唐會要卷九十七
- 唐會要卷九十八
- 唐會要卷九十九
- 唐會要卷一百
猜你喜欢的书
八贤传
叙述康熙时八位贤臣匡扶社稷的故事。南开大学图书馆藏储仁逊抄本小说。共二十回。闲言少叙,话说我国大清康熙皇爷登基以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驾下有八位贤臣匡扶社稷,这八位乃系山东青州府冯阁老、山西汾州府于成龙、山东曲阜县张鹏翮、陕西临陶庄召恒、河间府萧国佐、即墨县郭瑞卿、济南府孙广泗、河南归德府彭朋。皆系忠心耿耿辅保朝廷。
韩内翰别集
唐诗别集。韩偓撰。韩偓号玉山樵人,曾任翰林学士,故又名《玉山樵人集》。《崇文总目》载《韩偓诗》1卷,《新唐书·艺文志》亦作1卷,又载《香奁集》1卷。《郡斋读书志》作《韩偓诗》2卷,《香奁集》不载卷数。《直斋书录解题》则作《香奁集》2卷,《入内廷后诗集》1卷,《别集》3卷。各书著录均不相同。关于《香奁集》,早在宋代就有争议。沈括《梦溪笔谈》认为《香奁集》是和凝所作:“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而葛立方《韵语阳秋》却认为《香奁集》是韩偓作品,非和凝作。叶梦得则认为《香奁集》系韩熙载作。现存韩偓诗集的版本有丁丙善本书室藏《韩翰林集》1卷,《香奁集》1卷,抄本;八千卷楼藏《韩内翰别集》1卷,抄本;钱遵王《读书敏求记》著录《韩偓诗集》1卷,《韩内翰香奁集》3卷,抄本;闽王氏麟后山房本《韩翰林集》4卷,《香奁集》3卷,附录2卷;毛晋汲古阁刻本;清人席启寓辑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等。《四库全书》所收,与毛晋本同源,题名《韩内翰别集》1卷,前有韩偓传,后有毛晋跋,《总目》说:“今抄本即曰《别集》,又注曰《入内廷后诗》,而集中所载,又不尽在内廷所作,疑为后人裒集成书。按年编次,实非偓之全集也。”《四部丛刊》以涵芬楼藏旧抄本影印,题名《玉樵山人集》,并附《香奁集》。
将将之将
传记。曹聚仁撰。蒋百里(1882-1938),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2年出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9年,随梁启超等赴欧考察。先后辅佐过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1936年,在西安事变的和平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1937年日军侵华,蒋百里积极投身抗战。1938年11月病逝宜山,被国民党追赠上将军衔。著作有:《欧洲文艺复兴史》《日本人》《国防论》等。在本书中,曹聚仁用精炼的笔触交代了复杂的时代背景,撷取蒋百里人生中的重点事件予以讲述,如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作为西安事变中的“特客”、历次赴欧考察等,并用较多的笔墨将蒋百里最具智慧的军事思想一一道来,其间也夹杂着蒋百里与左梅的爱情故事、对女儿的教育与呵护,显示出他的真挚、柔情。世人多感叹蒋百里命运不济,未能一展才能,而曹聚仁则认为是蒋百里所生的时代太特殊,他已成功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值得后人敬仰。
北征录
明金幼孜撰。一卷。永乐八年(1410),成祖北征阿鲁台,幼孜扈从出塞。自二月十日出征,至七月十六日回京,于行军途中据鞍起草。详记成祖言行与作战情况,以及行军路程、气候、见闻,实为随军日记。为研究明与蒙元残部斗争以及经营北部疆域的重要资料。
诗疑辨证
六卷,清黄中松著。此书主于考订名物,折衷各家的是非,故以《辨证》名。全书考证伪谬,校定异同,多有根据,是一部留心考据的著作。亦偶有漏误疏略,如论梁山,疑梁山在晋地,用胡渭的雍州有二梁山之说,而不知乾州的梁山与夏阳的梁山乃是一山绵连,孔颖达疏本早有详说;论“黍稷”一条,又不考诸书,仅取雷礼的“黍贵稷贱、黍早稷晚”之说。今存《四库全书》。
辨正论
中国佛教论书。亦作《辨正理论》。唐法琳著。法琳,俗姓陈。颍川(治所在今河南许昌)人。自幼出家,广习儒释经书,特精三论。隋末蓄发入长安,习道术,旋改著道服,住道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再入释门,住长安济法寺。武德四年(621)太史令傅奕上表请废佛法,法琳著《破邪论》与之辩驳,傅奕理屈无以对。后有道士李仲卿著《十异九迷论》,刘进喜著《显正论》,攻击佛教“弃义弃亲,不仁不孝”等。法琳又著《辨正论》予以反驳。贞观(627—649)初,奉敕住终南山龙田寺,并参任译经之笔受。贞观十三年(639),遭道士秦世英之谗而下狱,判其死罪。敕引《辨正论》中所谓“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之语,许缓刑七天令自念观音,以观其验。期至,法琳回答:“七日以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于是改判流徙益州(治所在今成都),未至而卒。著有诗赋、赞颂、碑志、记传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此书博引史书佛典,宣扬佛教比道教优越。全书分为“三教治道篇”等十二篇,论述历代帝王、皇族、名臣之佛教信仰,佛道先后问题,以及道教经典和教理之伪妄等。其中第五篇之“十喻篇”和第六篇之“九箴篇”,是专门针对道士李仲卿之《十异九迷论》而论述的。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