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作者: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近代刘师培著。本书以辑录排比所论问题的文学评论与作家传记资料为主,再略加引申和案语,连缀而成。 全书共分五课,前两课为“概论”和“文笔之变”,后三课是按时代顺序论述汉魏六朝文学的概况与变迁,大部分篇幅在评论古文,其中对诗歌的发展概貌也作了简约核要的论述。其论魏诗曰“渐衰轻靡”,推重阮籍、嵇康的矫枉之功;其论晋诗的祖述与邅变曰:“晋代之诗如张华、张载之属,均与士衡体近,然左思、刘琨、郭璞所作,浑雄壮丽,出于嗣宗。 东晋之诗;其清峻之篇,大抵出自叔夜,惟许洵、支遁所作,虽多玄言,其体仍近士衡,自渊明起,乃合嵇阮之长,此晋诗迁变之大略”;其论宋诗独推颜延之、谢灵运,论齐梁文学之盛,强调了“上者”对文学的提倡崇尚的作用,其论陈代文学,指出其先衰后昌,列出了各代文学名家;最后总结了中古文学的四个特点:一曰矜言数典,以富博为长。指出“南朝之诗,始则工言景物,继则惟以数典为工”。二曰梁代宫体,别为新变。认为梁诗为淫艳宫体之始,徐摛、庾肩吾、徐陵、庾信诗尤为艳丽。三曰士崇讲谈,语悉成章。四曰谐隐之文,斯时益甚。最后指出齐梁文学“上变晋宋,下启隋唐”的关键在于“声律说的发明”和“文笔之区别”,接着便专门论述了这两个问题。

猜你喜欢的书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

丰子恺著。本书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二十四画品

二十四画品

指中国画二十四种重要品评标准及绘画风格特点。也指绘画的二十四种美的境界, 即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淡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幽邃、 明净、健拔、简洁、精谨、隽爽、空灵、韶秀。二十四种美的境界,既是指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又指的是画家主观的人品、胸次、气质和情思的表现。《二十四画品》为清代黄钺所撰,集中反映出黄钺的绘画美学思想, 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品评标准。黄氏强调绘画作品的情景交融,主客观的统一,提倡与欣赏“妙在画外,如音栖弦, 如烟成霭”的“气韵”一品。认为绘画的作用在于“消忧”、“药俗”、“增才”等, 以既传客观之神,又抒主观之情为第一要求。同时注意到景物的基本规律“理”的前提下, 重视所谓“天倪”与“兴”对于绘画美形成的作用。指出多读书的作用与锤炼作为创造绘画美的境界的笔墨技巧的重要, 既不反对师古,又很主张创新。《二十四画品》为宋代以后重要的画品之作,《二十四画品序》云:“昔者画绘之事,备于百工, 两汉以还,精于学士。谢赫姚最, 并事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 止及像人肖物。钺涂余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二十有四篇。 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 为其前驱可乎?”

高上玉皇心印经

高上玉皇心印经

简称《心印妙经》,作者不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是道士早晚必须讽诵的功课。《心印经》全文四字一句,共二百字,主要讲述道教修炼方法,论说内丹中炼养精气神的秘要。认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而精气神的关系则为「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强调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真。只要炼养自身精气神,就能获致长生。

星学大成

星学大成

古代星命术书。明万民英撰。三十卷。分门别类编取旧时星学家言:其一曰星曜图列;其二曰观星节要、官度主用十二位论;其三曰诸家限例、琴堂虚实;其四曰耶律秘诀;其五至其七曰仙城望斗、三辰通载;其八曰总龟紫府珍藏星经杂著;其九曰碧玉真经、邓史乔拗;其十曰光矞渊微、星曜格局。是古代星命术的集大成之作。收入《四库全书》。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是作者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它作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从风俗史的角度展现了晚清至民初军阀时期的政治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开篇第一回便点明其宗旨“并不是借着小说,随便拿人开心”,而是在其中寄予了“一番惩劝之意”.这种“惩劝”批判了当时把“从前的礼教纪纲、廉耻道德,全都变得一点影子没有了”,同时又对晚清政治的腐败进行了深刻剖析,对王朝覆亡的教训进行了历史的清算.虽为稗官野史,但事必有据,人必有名,正可填补正史之不足,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自1920年开始在天津《益世报》的副刊《益智粽》上发表,直至1932年登竣,长达12年.该书以晚清至民国军阀时期政治轶事为经,民间风俗人情为纬,纵横穿插文笔生花,全书一百○一回,约二百余万言.卷帙浩繁广远深博,被视为以现代历史故事编写演义小说罕见之作.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亦名《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南宋刘时举撰。15卷。记高宗建炎元年(1127)至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间四朝史事。文辞简约,条理明晰,系年有考据,载事有本末。于政治得失,国势安危,尤为详悉。虽于事实间有脱遗,然褒贬公允,较少门户之见。书约成于理宗朝。书中所附议论,低一字以示区别,乃元代刊书者增入,已非其旧。有元刊本及《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