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画征录

作者:张庚
国朝画征录

后有称《清朝画征录》,中国画史传著作,中国清代张庚(1685~1760)著。3卷,续录2卷。乾隆四年(1739)开雕。前有蒋泰叙及自序。全书共收录清初90余年间画家467人,其中,卷上118人,多为明代遗民;卷中104人,卷下76人(内有方外15人,女性16人),又附录明人2人。续录卷上101人,卷下66人(内有方外9人,女性15人)。各为评传,叙述经历、特长、师承关系、流派及其艺术见解,传后或作论赞,或品评艺术得失,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或以此及彼针贬时风,多有见地,“是录创始于康熙后壬寅(1722),脱稿于雍正乙卯(1735)。十余年间,凡三上京师,一游豫章,一游山左,再泛江汉,三至中州,江南则经者数矣。载稿于行笥,凡遇图画之可观者,辄考其人而录之”(自序》)。故资料比较翔实,是研究清初画史的重要材料。

张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此卷包括三篇论文。1.《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发表于1905年,该文分别就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诙谐与梦、潜意识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2.《精神分析中潜意识的注释》发表于1912年,该文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潜意识的含义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地位和意义。3.《论潜意识》发表于1915年,是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论述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

哥窑谱

哥窑谱

冒广生著,民国6年[1917] 刻本 如皋冒氏丛书. 疚斋小品。总结了历代以来对宋瓷的文献记载。

批评的精神

批评的精神

《批评的精神》是王统照的文艺论文集。内容丰富,涉及文学批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多个方面,谈古论今、中西兼并,理论结合作品实际,有理有据,自由驰骋在文学的海洋里。包含了批评的精神、批评中国文学的方法、文艺讨论、对于诗坛批评者的我见、中国的艺术革命、俄罗斯文学的片面等。

九皇新经注解

九皇新经注解

《九皇新经注解》,一名《吕注北斗九皇丹经》,全称《太清紫微中天北斗九皇七元救生济死至真妙道尊经》,三卷,孚佑上帝纯阳吕祖天师注。全书大旨在发本命斗诀之理。书前有《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张大真人序》、《天机内相度人无量天尊葛大真人序》、《天枢上相净明普化天尊许大真人序》、《都雷上相清虚妙道天尊萨大真人序》、《玉清左相丹阳抱一马真君序》、《玉清内相纯阳演正警化孚佑上帝自序》,《玉皇赦罪大天尊开经宝偈》。盖自斗姆从西竺国静怡以来,修元始大道,以金莲九苞,化生九子,主持造化,掌握阴阳,而为天之枢纽,人之司命。其后斗姆化身开方便门,说北元统章,后世方知七元各有所掌,九皇各有所拜,因从斗中精微之理,阐出拜斗之法。吕祖纯阳为度尽众生,设法阐教,降笔临乩,于己酉年四月,演《九皇新经》,内寓本命斗诀,仅以引证,未曾讲明,乃又于己未岁九月,复演《注解》,以本命斗诀,阐出所以然之理,功夫效验,无不指点,使门下各认本命,依诀而行。

黎明之前

黎明之前

独幕剧,作者田汉。北新书局1937年3月版。北平,一富家。匆匆赶来的女婿伯诚正拉着岳母评理。原来他的妻子士玉和他闹离婚,已回到娘家来了。士玉同熟识的唐医生从外面回来,伯诚又拉着唐评理。于是士玉说明,伯诚在课堂上向学生散播对日本投降的论调,她又发现了他写的一批汉奸文章,这就是要闹离婚的原因。同情士玉的唐医生看出夫妻毫无共同语言,遂将伯诚劝走。 伯诚去后,母劝其女。她说明自己是个旧式女人,丈夫死了,守着两个孩子,只希望他们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但士玉告诉她不必操心,自己已能照顾自己了。 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士锐回来了。他浑身朝气,谈论着参加抗日义勇军的事。姐弟俩一唱一和,互相鼓励。母亲急坏了,要他们每天念一个钟头心经,去除妄念,消灾解难。儿子立即敲起木鱼,摇头晃脑念起来,并要姐姐别哭了,帝国主义飞机大炮的进攻这个最大的灾难念念经就可以消除了。 母亲见自己的主张只被当作笑话,便暗自对丈夫遗像表白了一番心迹,然后把安眠药和入粥碗,又剪断了电话线。她骗姐弟俩喝下了粥,并要求儿女和她同睡一屋,然后锁上房门,自己喝下了药。姐弟俩谈论着明天要有个新的开始,只觉不适。母亲说明了要一起死的真相。姐弟俩奋力挣扎,但电话已断,门已锁,钥匙已被母丢弃。他们倒在门边,已无力呼救。外面,唐医生来了。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著。作者用英文写成1937年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成为当时美国的畅销书。经林语堂特许,由黄嘉德译成中文,1939年西风社出版。此书的第二个译本,由越裔翻译,1940年上海世界文化社出版。《生活的艺术》全书共14章,每章之内又有若干小节,是一部全面性评论著作。林语堂对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独特的认识,在本书中,他说:“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设什么希罕,但一个民族都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那是难能可贵的。”他通过谈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把中国人的哲学概括为“抒情哲学”、“闲适哲学”、“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很显然,林语堂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非功利性”、“幽默色彩”、“达观精神”、“热爱生命、善于享受悠闲”等人生态度,实际上主要讲的是道家文化。可以说,他是站在老庄思想、道家立场来评判中国文化的。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林语堂发表了自己对生活的某些感受。本书共由八章组成,分别阐述了以下问题:醒觉、关于人类的观念、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生命的享受、生活的享受、文化的享受以及思想的艺术等等。作者所表述的只是个人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是个人的观点,而并不想创立不朽的真理或是客观哲学,所以,读来倍觉亲切,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享受。作者所表现的观念也是中西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的,但却已经变成作者自我的一部分,已在作者的生命里生根。所以,全书显得自然纯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作者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所以,观察一切也似乎比较清楚、便当,没有正统哲学家的那些框框,大多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创立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