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

- 姓名:张庚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西秀水
- 出生日期:1685
- 逝世日期:1760
- 民族族群:
张庚(1685—1760),清画家、画论家。原名焘,字溥山,更字长庚,后易号浦山,字公之于,自号瓜田逸史,又号弥伽居士、白苎树桑者。浙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乾隆元年(1736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长古文词,精鉴别,遍游南北,足迹半天下,多与豪贤长者交。又善山水。其绘画美学思想,强调以无意识表现于画者为审美理想:“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浦山论画·论气韵》)认为“发于无意者”,就是“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然惟静者能先知之。稍迟未有不汨于意,而没于笔墨者。”(同上)把无意识的审美动机和审美灵感的勃发,提到创作过程的关键地位。反映了清代艺术理论家对于审美主体认识特殊性的进一步深入。提出评论绘画品格,“不在乎迹在乎意”(《浦山论画·论品格》)的主张。又提出区别画派,不但可从风格着眼,也可从地域着眼。指出“画分南北,始于唐世,然未有以地别为派者。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又指出“松江派国朝始有”。“金陵之派有二,一类浙,一类松江。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又有“西江派”,“盖失在易而滑”(《浦山论画·总论》),反映清初画派风格的多样和画风美学思潮的崛起。著有《强恕斋文钞》、《强恕斋诗钞》、《瓜田词》、《国朝画徵录》、《浦山论画》、《图画精意识》。
张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遗产风波
又译:涨潮时节.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故事由戈登柯罗德的死开始写起,他的庞大家产落到了他的年轻妻子罗莎琳的手里。同时,柯罗德家族的人表面上都有体面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却都依靠着戈登,他的突然死去,以及罗莎琳完全继承遗产,使得矛盾顿时尖锐了起来。罗莎琳曾经有过一任丈夫在丛林中的了热病死去,柯罗德家人都希望安得海没有死,这样他们就有希望得到遗产,这时候奇迹出现了,村子里来了一个自称安得海的人,却又被杀死。唯一认识安得海的波特少校被叫去参加侦讯,肯定了安得海的身份,却又在侦讯后不久死亡。随后,罗莎琳也死了。关系人员接二连三的惨死,到底是谁,为了什么?是柯罗德家的人吗?又是哪一个?在罗力和大卫间徘徊不定的绫恩,最后又会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看完本书后,自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郁达夫短篇小说集
本书收录了郁达夫所著《微雪的早晨》等短片小说26篇。郁达夫的小说中散发着一种天生的的伤感气质,如同他的人一样,但那并不是灰色而颓废的,因为文章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健康明朗的,他的小说多有性描写,在封建的中国引起了很大争议,深受当时青年一代的喜爱,作品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文字唯美,思想大胆暴露,写出了青年一代灵肉遭受的双重压抑。
寿亲养老书
养生类著作。宋陈直撰。一卷。直于元丰中 (1078—1085) 官泰州兴化(今属江苏)县令。书中论述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性气好嗜、宴处起居、戒忌保护等老年养生护持之理,并载四时摄养方、食治老人诸疾方、简妙老人备急方等,凡十五篇二百三十三则,约万余字。其中食治养老益气方,载治眼目、耳聋、五劳七伤、虚损羸瘦、脾胃气弱、泻痢、诸痔、诸风等数十种病证的饮食配方。四时养老方中,前列四时通用男女老人方二十余种,次分叙四时疗疾方药。简明实用,理论简要中肯,论述老人饮食起居、性情嗜好等颇为精当,叙证以食治疗法为突出。梓行后影响颇大。明高濂《尊生八笺》 中四时调摄笺所录诸方药,大致本于此书。传本较多,元代时由邹鈜收入并续增成《寿亲养老新书》。有明万历虎林胡氏 《格致丛书》 本 (题《新刻寿亲养老书》),寿养丛书选钞三种本(题《寿亲养老书》)。
道德真经集义大旨
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元刘惟永编集。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春秋胡氏传辨疑
《春秋》学著作。明陆粲撰。二卷。陆粲,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工科给事中。陆粲除此书外,另有《左传附注》十卷,《春秋左传镌》二卷。此书旨在驳正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其自序谓胡氏说经或失于过,辞不厌繁,而《春秋》之意愈晦,故著此书以论辨之。书前自序:“胡氏说经,或失于过求,词不厌烦而圣人之意愈晦。故此以辨论之。”大旨主信经而不信所谓例,体例先列胡安国《春秋传》于前,后用己说纠驳。
生经
凡五卷。西晋竺法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生经之一种。系由叙说佛陀及弟子之本事、本生因缘之小经集辑而成,凡有五十五经。其中,最后一经题为譬喻经,乃叙说八种事缘;又卷二舅甥经与希腊人希罗多德(Herodotos)之历史故事中关于埃及王雷色斯(Ramses)三世之记载,二者内容相同,或谓由此可推知二者间应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