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

张庚
  • 姓名:张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西秀水
  • 出生日期:1685
  • 逝世日期:1760
  • 民族族群:

张庚(1685—1760),清画家、画论家。原名焘,字溥山,更字长庚,后易号浦山,字公之于,自号瓜田逸史,又号弥伽居士、白苎树桑者。浙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乾隆元年(1736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长古文词,精鉴别,遍游南北,足迹半天下,多与豪贤长者交。又善山水。其绘画美学思想,强调以无意识表现于画者为审美理想:“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浦山论画·论气韵》)认为“发于无意者”,就是“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然惟静者能先知之。稍迟未有不汨于意,而没于笔墨者。”(同上)把无意识的审美动机和审美灵感的勃发,提到创作过程的关键地位。反映了清代艺术理论家对于审美主体认识特殊性的进一步深入。提出评论绘画品格,“不在乎迹在乎意”(《浦山论画·论品格》)的主张。又提出区别画派,不但可从风格着眼,也可从地域着眼。指出“画分南北,始于唐世,然未有以地别为派者。至明季方有浙派之目”。又指出“松江派国朝始有”。“金陵之派有二,一类浙,一类松江。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人多趋之,不失之结,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又有“西江派”,“盖失在易而滑”(《浦山论画·总论》),反映清初画派风格的多样和画风美学思潮的崛起。著有《强恕斋文钞》、《强恕斋诗钞》、《瓜田词》、《国朝画徵录》、《浦山论画》、《图画精意识》。

张庚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长兴集

长兴集

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察访两浙,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元丰三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经略安抚使。五年,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病卒于梦溪园。沈括博文强记,将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方志皆有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当时不甚以文章著名。但其学有根底,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文人之遗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卷,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此书卷一至卷十二,卷三十一,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皆缺佚,故仅存十九卷。其著作除《长兴集》十九卷外,尚有 《梦溪笔谈》三十卷、《良方》并传于世。此集有 《 《四库全书》本,《沈氏三先生文集》和 《四部丛刊》诸本。

增订伪药条辨

增订伪药条辨

《增订伪药条辨》是曹炳章在郑肖岩《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一部集大成的鉴药专著。郑肖岩于1901年著成《伪药条辨》一卷,收载药物110种。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电,浙江鄞县人,出身于商贾家庭,通晓中医中药。1913年在绍兴发起创设“和济药局”,倡导药品改良。先后出任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热心发展中医事业,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著述亦多。于1927年夏在闽县(今福州市)编写成《增订伪药条辨》,《增订伪药条辨》分为四卷,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书中共载药110种,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增订伪药条辨》于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

南游记

南游记

又名《华光天王南游志传》、《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南游华光传》。章回小说。明余象斗编著。四卷十八回。叙华光天王故事。华光原为如来佛前一盏油灯,修成人身,名妙吉祥。被罚到下界投生,名三眼灵光。他为父报仇杀死龙王,被困死,又托生为炎梓宫炎玄天王之子,名三眼灵耀。灵耀拜八景宫妙乐天尊为师,神通广大,变化无穷,被封为火部兵马大元帅。因在琼花会上打了金枪太子,被天兵捉拿,便反出天界,自号华光大王,终败于北方玄天上帝,再次到中界托生为萧家之子,名华光。与铁扇公主成婚,当得知其母在酆都受恶报时,三下地狱救母;又入天宫偷仙桃医好其母嗜人的怪病。与齐天大圣相斗,议和结为兄弟,最后归灵山。此书明显受吴承恩《西游记》的影响。存明昌远堂李铺梓行本,“三台馆山人仰止编”,上图下文。清嘉庆十六年《四游记》本收入,有图,署“福文堂”。还有道光十年《四游全传》、小蓬莱仙馆《四游合传》等均收入。

起信论捷要

起信论捷要

起信论捷要,二卷,明正远注并序,李腾芳序,真智跋。

护法论

护法论

全一卷。北宋张商英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论广破欧阳修排佛之说,并驳斥韩愈、程伊川等之佛教观,对照儒、道、释三教之优劣,谓儒教治皮肤之疾,道教治血脉之疾,释教治骨髓之疾,申明佛教之至理。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梵名Abhidharmamaha^vibha^s!a^ -s/a^stra 。凡二百卷。略称大毗婆沙论、婆沙论、婆沙。唐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七册。本论乃注释印度迦多衍尼子之阿毗达磨发智论,广明法义,备列诸种异说。自西元一○○年至一五○年间于北印度迦湿弥罗(梵Kas/mi^ra ,今克什米尔)编辑而作,为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者。相传系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梵Pa^rs/va )招集五百阿罗汉,经十二年而成,即第四次之经典结集。本论之内容系收集诸论师对说一切有部佛教根本圣典发智论之注释,与发智论同样分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蕴(八章)。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之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耆那教等之观点进行批驳。其中心问题为三世实有与法体恒有论。由于此婆沙论之编辑,部派佛教教义遂因而广为宣扬,对大乘佛教亦产生极大影响。异译本为阿毗昙毗婆沙论,凡六十卷,相当于玄奘译本卷一一一以前之部分,为北凉浮陀跋摩、道泰等合译,世称为旧婆沙,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二论皆为研究部派佛教之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