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读书志
作者:晁公武
目录著作。晁公武撰。宋孝宗淳熙年间,门人杜鹏举在蜀刻4卷本。此后门人姚应绩重新编定20卷,亦在蜀刊刻。淳祐九年,游钧在衢州重刻20卷本,是为衢本。次年,黎安朝延赵希弁在袁州重刻4卷本,赵希弁据自己藏书写成《读书附志》1卷,录衢州本姚应绩增加的一些书编为《读书后志》2卷,又另撰《考异》,一并刊行,是为袁本。衢本、袁本自宋代刊刻后,久已绝迹,仅赖抄本流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海宁陈师曾得袁本不全抄本,刻为袖珍本。嘉庆二十四年(1819),汪士钟得瞿中溶的旧钞衢本,请李富孙详校刊行。清末王先谦又据陈师曾所刻袁本,与衢本对勘,整理成新的衢本。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图书时,发现宋淳熙刻袁州真本,1931至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先后收入《续古逸丛书》,《四部丛刊》3编。晁公武(约1105—1180),字子止,中国宋代澶州清丰(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世居京师昭德坊,故世称昭德先生。本书分经、史、子、集四部45类。每部有总论,即大序,每类有小序。小序末标明,均编入每类第1部书的提要之内。提要的形式和内容,大体仿《崇文总目》,而偏重于考证。在每书之下,或述作者略历,或论书之要旨,或辨明学派渊源,或胪举不同学说,并加考订,为后世了解宋代及宋代以前的古籍,提供了依据。本书不仅是宋代有名的提要目录,也是中国第一
晁公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规训与惩罚
法国福柯著。发表于1975年。该书开篇以令人震惊的笔触描绘了1757年车裂死囚的残酷场面,继而详列80年后关押青年罪犯的巴黎监狱的单调日常生活,从而转入该书的主题:探讨惩罚犯人方式的重大转变之深层意义。认为,推动刑罚改革的动力不是出于对人的身体的尊重,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更有效率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封建专制制度的权力被过度使用且公开展示,其作用于主体的后果是不规则的、功能失调的。刑罚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一种新型权力机构的组织方式,或者一种新型社会关系的组织方式,福科将其称之为“规训”权力。这种新的权力体制借助各种方法来组织、训练和征服人的身体,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顺从的、富有生产力的和训练有素的劳动力资源,即生产出“听话的身体”。福科在该书中考察了规训权力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规训权力不仅体现于监狱、军队、医院、学校、工厂等等场所,而且它通过犯罪学、心理学、医学等等科学而作为知识规范、控制着整个社会。即这些知识区分了正常与反常、合法与非法,并建立了一套与正常状态相联系的标准和价值,现代社会不是通过明显的压制而是通过这些标准和价值来对人加以管制。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反响,而福科本人称该部著作为“我的第一部著作”,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慈济医话
二卷。孙子云撰。孙子云民国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成书于1924年。本书为孙氏“平日讲医余谈,门人所窃闻而手志者”。卷一阐述学医首要在读《本经》、《内经》,认为全属脾胃,病者皆由土而生,土不生金,金不克木,故治病当先以治胃养肺和肝为主;继载三十余种内科杂证的病因机制及简易疗法。卷二为孙氏讲义,载《本经》、《内经》二经注解摘要、阴阳五行、脏腑八卦与防病治病之关系,并以问答形式对三十多种病证设论辨难,既究病源,兼评治法。现存1924年、1927年北京实善社排印本。
神室八法
《神室八法》,内丹修炼典籍,阐述了内丹修炼中的八种修心方法。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刘一明著,与《修真九要》等书一并收入作者所编《指南针》(《道书十二种》)。该书主要阐述了对修道者内在素质的要求,作者主张以心为神室,以「神室八法」为修心的方法,具体包括刚、柔、诚、信、和、静、虚、灵八种内在修养。在《神室八法》一书中,作者又将刚、柔、诚、信、和、静、虚、灵分别比作一间房屋室的柱、木、基、椽瓦、门户、墙壁、堂中、主人,以强调其重要性。该书对于了解明代道教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价值,现收入《藏外道书》第八册。
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
洞玄灵宝太上六齐十直圣纪经。撰人不详,约出於隋唐。言齐戒日期及齐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本经当撰于宋。述斋法。以六种斋为纲。
上清灵宝大法
道教经籍汇集。一为宁全真传,王契真编,66卷,为东华派经典。一为金允中编,47卷,目录1卷,为天心派经典。东华派出自灵宝阁皂宗,天心派出自正一龙虎宗,都为符箓道派,重视斋醮祈禳。故两书都收集整理了上法、灵宝派流传下来的有关资料,如斋醮时所诵念的经文、咒语,挂的灵图,画的符箓,所需的服饰、器具以及斋醮类别与过程等。前书内容多于后书,还包括了各种驱灾除邪的法术等。二书基本反映了宋代三山符箓斋醮的概况。
新语
西汉陆贾所著,分上下两卷共12篇。据《史记》记载,是陆贾受汉高祖刘邦之命总结秦汉失得天下经验教训的奏章。刘邦很赞赏,“号其书曰《新语》”。书中认为,世之盛衰与天无关,朝代更替“非天之所为也,乃国君者有所取之也”(《明诫》)。指出圣人之治,在于施仁义、怀仁义则位高而不堕。秦尚刑则二世而亡,“儴道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至德》);主张“无为”政治,“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无为》);要求君主实行与民休息、安居乐业的“无为”之道。有明弘治间李廷梧刻本、明范氏天一阁刻本、明万历程荣《汉魏丛书》刻本和《四部丛刊》本等。现在《新语》文字虽有错漏,但内容还基本可信,是研究陆贾思想的可靠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