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
图书目录。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正总裁是乾隆第六子永瑢,实际编纂则以纪昀为主。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于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的图书撰写出提要另行汇编而成。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每种书写一篇提要,卷首有圣谕,有表文、职名、凡例,载有全书的撰写过程及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其中经部分十类,附子目九个;史部分十五类,附子目二十六个;子部分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个;集部分五类,附子目五个,共六十二个子目。每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子目间有按语,可以说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及划分类目的理由。由于每种书目下都有提要、作者生平、著述渊源、著录卷数、版本、内容评论,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乾隆以前历代的经籍,对后世学者了解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有重要帮助,因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有多种版本。现通用有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附有《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及《四库书目索引》,另有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附有《四角号码人名、书名索引》;1965年中华书局影印了浙江翻刻武英殿本,改名《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前的最佳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首一 圣谕
- 卷首二 进表
- 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
- 卷首四 门目
- 卷一 经部一
- 卷二 经部二
- 卷三 经部三,四
- 卷五 经部五
- 卷六 经部六
- 卷七 经部七
- 卷八 经部八
- 卷九 经部九
- 卷十 经部十
- 卷十一 经部十一
- 卷十二 经部十二
- 卷十三 经部十三
- 卷十四 经部十四
- 卷十五 经部十五
- 卷十六 经部十六
- 卷十七 经部十七
- 卷十八 经部十八
- 卷十九 经部十九
- 卷二十 经部二十
- 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
- 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
- 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
- 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
- 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
- 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
- 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
- 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
- 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
- 卷三十 经部三十
- 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
- 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
- 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
- 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
- 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
- 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
- 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
- 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
- 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
- 卷四十 经部四十
- 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
- 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
- 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
- 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
- 卷四十五 史部一
- 卷四十六 史部二
- 卷四十七 史部三
- 卷四十八 史部四
- 卷四十九 史部五
- 卷五十 史部六
- 卷五十一 史部七
- 卷五十二 史部八
- 卷五十三 史部九
- 卷五十四 史部十
-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 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
- 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 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
- 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
- 卷六十 史部十六
- 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
- 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
- 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
- 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
- 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
- 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
- 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
- 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
- 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
- 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
- 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
- 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
- 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
- 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
- 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
- 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
- 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
- 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
- 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
- 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
- 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
- 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
- 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
- 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
- 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 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
- 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
- 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
- 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
- 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
- 卷九十一 子部一
- 卷九十二 子部二
- 卷九十三 子部三
- 卷九十四 子部四
- 卷九十五 子部五
- 卷九十六 子部六
- 卷九十七 子部七
- 卷九十八 子部八
- 卷九十九 子部九
- 卷一百 子部十
- 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
- 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
- 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
- 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
- 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
- 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
- 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
- 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
- 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
- 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
- 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
- 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
- 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
- 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
- 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
- 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
- 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
-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
- 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
- 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
- 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
- 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
- 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
- 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
- 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
- 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
- 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
- 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
-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 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
- 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
- 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
- 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
- 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
- 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
- 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
- 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
- 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
- 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
- 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
- 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
- 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
- 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
- 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
- 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
- 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
- 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
- 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
- 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
- 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
- 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
- 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
- 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
- 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
- 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
- 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
- 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
- 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
-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 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
- 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
- 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
- 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
-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
- 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筮述
清王宏撰撰。八卷。《四库全书》本。王氏因朱熹曾谓“《易》本卜筮之书”,故作此编,以述其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卷一曰《原筮》、曰《筮仪》、曰《蓍数》,《筮仪》本朱子,并参以汴水赵氏;其卷二曰《揲法》;其卷三曰《变占》,尊圣经,黜《易林》,稽之《左传》,与朱子大同小异;其卷四曰《九六》、曰《三极》、曰《中爻》,中爻即互体;其卷五曰《卦德》、曰《卦象》、曰《卦气》,卦气本邵子、朱子,并附《太乙秘要》;其卷六曰《卦辞》;其卷七曰《左传国语占》、曰《余论》;其卷八曰《推验》,采之陆氏,其涉于太异可骇者弗载。其书虽专为筮书而设,而大旨辟焦、京之术,阐文、周之理,立论悉推本于经义。较之方技者流,实区以别。故进而列之《易》类,不以术数论焉。”
瓦釜集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收录作者1920年至1924年的民歌体诗共21首。前面有开场歌,后面附录“手攀扬柳望情哥”等19首情歌。《瓦釜集》是刘半农运用江阴方言整理的“四句头山歌”,也是“五四”诗坛整理、仿作民歌的第一次尝试。作者说写作《瓦釜集》的目的是要“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这种努力可以说是新诗坛上由文言到白话的改革的继续。《瓦釜集》里的民歌有短歌、劳工的歌、情歌、农歌、悲歌、渔歌、牧歌等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的,比如第二首《劳工的歌》,第九首《渔歌》,第十一首《滑稽歌》,真切自然地唱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苦难,表达了对劳苦大众淳朴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由衷赞美。这些诗歌不仅仅是表现生活的黑暗痛苦,而且展示苦甜交织的劳动生活,是对现实更深入的发掘。另一类诗歌是表现下层百姓的爱情生活的。这些情歌活泼开朗、生动风趣,把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如第十九首:“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万丈长。/我隔仔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一记一记一齐捣勒笃我心浪。”将农家青年的爱情写得如诗如画,真切动人。刘半农《瓦釜集》中的诗歌采用民歌的形式、纯粹的方言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运用象征、比喻、起兴、夸张与烘托等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内容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他的诗平易、流畅、风趣、动人。沈从文赞美说:“他的成就是空前……”,而周作人则风趣地评价道:“我只好连连点头说‘好个,好个!’”(《题半农<瓦釜集>》诗)。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宋书
中国古代纪传体南朝宋史。沈约撰。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等,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是最好的本子。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齐时任五兵尚书、国子祭酒等,梁时官至尚书令。齐永明五年(487)春奉命修撰《宋书》,根据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爱等人所编国史,补充修订,于次年二月完成纪传70卷,后来又续成志30卷,全书最后定稿当在齐末梁初。传世著作还有文集9卷。本书共100卷,约140万字。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自永初元年(420)起,到升明三年(479)止,记载南朝宋一代60年的历史。本纪分述宋武帝至顺帝共8章的生平要事。列传所载人物多达400人以上,其中收录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资料。在类传中,新设了《恩幸传》,记述出身寒门得到皇帝信用而掌机要居高位的人物,反映了时代特点。志的篇幅约占全书一半,不仅记载南朝宋一代制度,于魏晋制度也极详细,可补《三国志》之缺。其中《律历志》收录的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全文,《州郡志》详细记载了南方地区的地理沿革及侨州郡的分布与户口,《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都有很高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史专著,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朝宋一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本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书补足卷数,仍非原貌。书中叙事多所忌讳,时有曲笔,又无食货、刑法等志,均为明显之缺点。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第一决疑门:一疑师,二疑法,三疑自,今并决之。第二行愿门:一礼忏门(即世称小净土忏),二十念门,三系缘门,四众福门。
分别业报略经
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