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作者:纪昀
图书目录。又名《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正总裁是乾隆第六子永瑢,实际编纂则以纪昀为主。是我国最大的一部图书目录。是于编纂《四库全书》时,将著录的图书撰写出提要另行汇编而成。共收录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每种书写一篇提要,卷首有圣谕,有表文、职名、凡例,载有全书的撰写过程及编写体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四类编排。其中经部分十类,附子目九个;史部分十五类,附子目二十六个;子部分十四类,附子目二十六个;集部分五类,附子目五个,共六十二个子目。每部有总叙,各类有小序,子目间有按语,可以说明各种学术思想的渊源、流派、相互关系及划分类目的理由。由于每种书目下都有提要、作者生平、著述渊源、著录卷数、版本、内容评论,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乾隆以前历代的经籍,对后世学者了解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有重要帮助,因而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清代有多种版本。现通用有1936年上海大东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附有《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及《四库书目索引》,另有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附有《四角号码人名、书名索引》;1965年中华书局影印了浙江翻刻武英殿本,改名《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前的最佳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首一 圣谕
- 卷首二 进表
- 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
- 卷首四 门目
- 卷一 经部一
- 卷二 经部二
- 卷三 经部三,四
- 卷五 经部五
- 卷六 经部六
- 卷七 经部七
- 卷八 经部八
- 卷九 经部九
- 卷十 经部十
- 卷十一 经部十一
- 卷十二 经部十二
- 卷十三 经部十三
- 卷十四 经部十四
- 卷十五 经部十五
- 卷十六 经部十六
- 卷十七 经部十七
- 卷十八 经部十八
- 卷十九 经部十九
- 卷二十 经部二十
- 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
- 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
- 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
- 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
- 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
- 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
- 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
- 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
- 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
- 卷三十 经部三十
- 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
- 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
- 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
- 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
- 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
- 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
- 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
- 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
- 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
- 卷四十 经部四十
- 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
- 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
- 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
- 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
- 卷四十五 史部一
- 卷四十六 史部二
- 卷四十七 史部三
- 卷四十八 史部四
- 卷四十九 史部五
- 卷五十 史部六
- 卷五十一 史部七
- 卷五十二 史部八
- 卷五十三 史部九
- 卷五十四 史部十
-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 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
- 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 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
- 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
- 卷六十 史部十六
- 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
- 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
- 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
- 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
- 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
- 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
- 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
- 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
- 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
- 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
- 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
- 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
- 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
- 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
- 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
- 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
- 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
- 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
- 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
- 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
- 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
- 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
- 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
- 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
- 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 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
- 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
- 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
- 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
- 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
- 卷九十一 子部一
- 卷九十二 子部二
- 卷九十三 子部三
- 卷九十四 子部四
- 卷九十五 子部五
- 卷九十六 子部六
- 卷九十七 子部七
- 卷九十八 子部八
- 卷九十九 子部九
- 卷一百 子部十
- 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
- 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
- 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
- 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
- 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
- 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
- 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
- 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
- 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
- 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
- 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
- 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
- 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
- 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
- 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
- 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
- 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
-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
- 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
- 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
- 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
- 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
- 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
- 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
- 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
- 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
- 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
- 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
- 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
- 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
- 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
- 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
- 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
- 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
- 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
- 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
- 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
- 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
- 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
- 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
- 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
- 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
- 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
- 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
- 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
-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 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
- 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
- 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
- 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
- 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
-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 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
- 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
- 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
- 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
- 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
- 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
- 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
- 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
-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
- 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
- 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
- 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
- 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
- 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
- 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
- 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
- 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
- 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
- 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
- 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
- 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
- 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
- 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
- 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
- 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
- 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
- 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
- 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
- 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
- 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
- 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
- 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
- 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
- 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
- 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
- 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
- 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
- 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
- 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
- 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
-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 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
- 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
- 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
- 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
- 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
-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
- 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猜你喜欢的书
贤博编
明叶权撰。一卷。书成于万历年间。本书主要记述作者游历吴越、燕赵、福建、广东等地时的所见所闻及师友所胪述。内容广博,举凡民情、官场、风土、外贸等多有涉及。其中亦有科举应试、捐纳监生为官,以及进士、状元入仕之刚正的记载。如富家监生拜县丞,杭州太守娄志德,乡会试考官以题目坐讥讪得罪,上虞进士叶经自称出寿昌等。有万历黄应台刻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文房四谱
我国古代系统介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第一部专著。又名《文房四宝谱》。北宋苏易简撰于雍熙三年(986年)。凡笔谱二卷、砚谱各一卷,附笔格、水滴器。各述本末、制作及故实并有关诗词文赋,援引类书及唐五代以前旧籍,广搜博采,体例仿欧阳询《艺文类聚》,分门隶事,后附诗文,但专举一器一物辑成一谱始自此书,多为后人所宗,为研究书法的重要资料。
新序
刘向撰。原书30篇,《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隋、唐史志均作30卷。至宋代原书已残,由曾巩重新辑成10卷,即今传本。其书取材于先秦至汉初经史诸子书,内容时限起自舜、禹时,讫于汉初。篇目分为“杂事”(卷1至卷5)、“刺奢”(卷6)、“节士”(卷7)、“义勇”(卷8)、“善谋”(卷9、卷10),共165条。卷3末“邹阳上书”、卷7末“苏武”、卷10全部11条,共13条为汉代材料,其余记先秦事(据《汉魏丛书》本统计)。刘向主旨是取古书嘉言善行材料为宣扬儒家道德服务。从书中内容看,由于取材来源驳杂,故事与说教不合,所叙史实与其它史传也不合,故不能作为经史著作看,只能归入小说。刘向叙事情节极简略,却偏重议论。有意义的故事集中在“杂事”、“刺奢”中,如卷1孙叔敖见两头蛇、虎会谏赵简子,卷2无盐女,卷3乐毅、邹阳、燕惠王往来书信,卷5叶公好龙,卷6卫灵公论宛春等。传世版本主要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百子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清人卢文绍有《新序校补》1卷,收入《抱经堂丛书》。清人王仁俊辑《新序佚文》1卷,收入《经籍佚文》。今人马达撰《新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居士撰。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毗尼作持续释
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唐道宣撰集,清读体续集并序,首题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简称《作持续释》。律学著述。清康熙四年(1665)读体撰。十五卷。系唐道宣的《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的注释书。分三大科:初释本题;次释人题;三随文续释。见载于清《龙藏》及日本《续藏经》。
净土神珠
净土神珠,一卷,清古崑集并序,芳慧序跋,福昶题记,有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