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元珠 [四库本]

作者:孙一奎
赤水元珠 [四库本]

三十卷。明孙一奎撰。又名《赤水玄珠全集》、《孙氏医书三种》。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今属安徽)人。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先师从汪机的弟子黄古潭,又研究经典医著及诸大家典籍,勤奋好学,诵读无间,历寒暑三年。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择善而从,历三十余年乃精于医,为人治病,每有良效,名噪当时。著有《医旨续余》、《医案》等书。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而重视理论研究,不仅沉酣于《内经》、《难经》之书,精研本草,参阅方书,并结合仲景之后历代名家医著,加以融汇贯通。他认为:“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仲景不独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阴有余阳不足之论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医旨绪余》)孙氏反对命门、三焦等理论并有独到见解,认为营气、卫气的生理功能实由宗气所宗,人的呼吸赖宗气的推动。人身君相之火均为人火,为内火,不能以君相来分属天人,而心为君火,包络、三焦为相火,乃亘古不易之论。在治疗中孙氏“首重明证”,认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之分,且病变多有始同而终

猜你喜欢的书

蒙田试笔

蒙田试笔

一部包含无限思想的书,造就了一个无限的蒙田。都说《蒙田试笔》的成功是作者人格的成功,两者是分不开的;它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古老却永远现代。蒙田指出荷马诗歌的空前绝后,是最初的也是最完美的。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像《蒙田试笔》这样一本书,在散文世界中,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永远不再出现? 首先将蒙田介绍到中国的,是梁宗岱老师。Essai一般通译为“随笔,漫笔、小品”,但宗岱师译为“试笔”,看来最为传神。1933年7月,他写成《蒙田四百周年生辰纪念》,连同一篇译文,发表在上海《文学》杂志创刊号上。他对蒙田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一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和伦理思想。1935年郑振铎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库》收入了他的二十一篇翻译,以《蒙田散文选》为总题,分放第七至第十二册。 此后宗岱师继续翻译及修改,共得二十余万字手稿,可惜全部毁于“文革”,只有已发表的译文流传下来,也就是这本集子所收的三十六篇。数量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囊括蒙田全集第一卷的精华。译文古雅而不拘一格,尽得蒙田之风。

编珠

编珠

现存最早的古类书。隋杜公瞻奉隋炀帝之命编录。此书原有四卷,现存一、二两卷。一度失传,至清康熙时,史学家高士奇偶然在废纸堆内发现,但仅存一、二两卷。后来高士奇把《编珠》按原目补为四卷,又续编了两卷,于是成为《编珠》四卷、《续编珠》二卷。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经徐乾学作序,三十七年高士奇重加增删、作序刊行于世,至今所见就是这个刊本。六卷中只有前二卷是杜氏原书,而前二卷每一门类的后面,都有高氏的补充,注以“以下补入”的字样。《编珠》原目分十四个部类,现存者一二卷的五个部类,引书据统计为194种。由于此书出现较晚而引起真伪问题的争议,被屡遭怀疑,认为不是先唐著作,其所引的古籍,清代辑佚、校勘学者几乎没有利用。但经学者专家考证,认为伪造之说是错误的。清代大内确有此书残本前二卷,且确为杜公瞻原作,卷帙虽少,而征引古籍文字,还多出于现存隋、唐、北宋类书之外。因此,它在校勘、辑佚工作中是较有价值的。

顺治泗水县志

顺治泗水县志

十二卷。清刘桓修,杜灿然纂。刘桓,上谷人,进士出身,顺治十八年 (1661)任泗水知县。杜灿然,邑人。刘桓宰泗水县,见旧志自明末纂修后,上距当时六十余年,天时人物变迁,赋役建置兴废,皆不能无记,乃博采旁搜,依次编修,遂成新志。《泗水县志》顺治十八年修,康熙元年(1662)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方舆志,建置志,食货志,职官志,选举志,艺文志,灾祥志,牧政志。卷首有衮州总图、泗水总图、县治图、泉林图、文庙图、仲子祠图、历山舜庙图。此志每门前有小序,末有论断,极为精辟。然其体裁内容,多袭旧志,只是缺者补之,疑者正之,删其繁芜,增其未备。其中以赋役、户口、建置等,记述特详,论断亦当。此志尚有康熙三十八年(1700)增刻本。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协助下开始编著,1898年正式刊行。共二十一卷。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言行,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作者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即西方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不断进化发展,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和“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反动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甚大。顽固派攻击该书“灭圣经”、“乱成宪”,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甘地传

甘地传

连士升著,是一部全面展现圣雄甘地伟大一生的传记佳作。连士升作为新加坡知名报人和作家,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严谨态度,为读者揭开甘地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书中从甘地早年伦敦求学讲起,彼时年轻的他在异国他乡探索知识,为日后的思想觉醒奠定基础。随后深入南非岁月,甘地目睹同胞遭受欺凌,从此决心投身于为同胞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其非暴力运动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书中还细致呈现了甘地后续的欧洲之行、在印度为独立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直至其功成身故。期间涉及布尔战争、“食盐大进军”、印巴分治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是甘地人生的关键节点,更是印度历史进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书中还穿插了泰戈尔、丘吉尔、罗曼・罗兰等著名历史人物与甘地的交集,从侧面丰富了甘地的形象。

尉缭子白话译文

尉缭子白话译文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有影响的一部兵书。传说是战国时的尉缭所作。《汉书·艺文志》记载,《尉缭》31篇。今本共五卷,分24篇,前12篇主要是对战争观和政治观的论述,后12篇主要论述军令和军制,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它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强调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联系,主张“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认为注重耕织、发展农业是治国之本;主张治军必须先建立法制,以法制军,执法严明。《尉缭子》在北宋时被收入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清代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此为尉缭子白话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