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

作者:黄元御
伤寒悬解

十五卷。清黄元御撰。黄氏在学术上推崇岐伯、黄帝、秦越人和张仲景,称他们为 “四圣”,主张 “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受方有执、喻昌影响,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已失仲景所著原貌,希望 “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之旧”,故对《伤寒论》重新加以校订。卷首为仲景微旨;卷一、卷二为脉法;卷三至卷五为太阳篇;卷六、卷七为阳明篇;卷八、卷九为少阳篇;卷十为太阳篇;卷十一为少阴篇;卷十二为厥阴篇;卷十三为伤寒类证;卷十四为汗下宜忌。卷末附驳正王叔和序例一卷。黄氏认为张机因针灸刺法已佚,于是著《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疾。依岐伯、秦越人之理,其法则由岐伯、秦越人针刺之法变通而来。黄氏论述伤寒运用运气原理,立六经以治伤寒,以六经为纲,从六气首列各经病提纲,然后于各经之中论本病、经病、脏病、腑病、坏病等,并指明传脏、传腑、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制汤丸以疗感伤,以守五味。书中脉法共有八十三章,六经经证以及入腑传脏之里证误行、汗吐下之坏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类证、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一百一十三方。黄氏对《伤寒论》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宜忌,更定旧书伪乱。使此书纲目清晰,便于阅览。有道光十二年 (1832)燮和精

猜你喜欢的书

秋水轩尺牍

秋水轩尺牍

清许葭村著。为作者的书信集。古称书信为尺牍,因古代书简长约一尺故名。由后人整理编排成书,共229篇,分为叙候、庆吊、劝慰、请托、辞谢、索借、允诺、戏谑8类。文辞生动雅丽,曲尽情理,向为尺牍范本。如《复朱鹤汀书》尉问腹疾并告知家乡水灾一事说:“手书遥贲,知足下适患河鱼之疾。造化小儿,何不仁乃尔,近日定占勿药矣。弟贫也,非病。客自家乡来者,道波臣为虐,年谷不登,旅人无以自存,又重以内顾忧。如何如何!足下作归省计否?新凉入序,寄语加餐。”以河鱼代称腹疾,勿药代称痊愈,波臣代称水灾。结尾一句感叹,继问友人是否准备回乡,最后因秋临加以问候,使人有亲切之感。语句精练,事虽不多,但处理得十分娴熟。又如《托沧州诸友照应友人书》说:“火云如烧,思与诸君子一登朗吟之楼,看夹岸柳阴,风樯上下,以消烦溽。乃仙凡途判,咫尺千里,徒作五城十二楼观耳。盐邑张少尉,武陵人也,近以年老乞休。月之二十九日,先遣眷属赴沧,候船南下。幸推梓谊,饬役代觅妥寓,俾旅途主人不敢欺生慢视。此感弟实均之”。第一句火云如烧,如同起兴。继叙旧日友情,最后拜托代为照应友人。语言优美,情调浪漫,使人乐于代劳。又如《贺陈筠青生女书》中说:“昨得手书,以弟夫人弄瓦而不弄璋,其辞若有憾焉。不知二五构精,伉俪同功,是谁之过,而为是怏怏耶?况凰之降,即以开么凤之先;谢氏乌衣,不可无林下风以济其美,正不必谓梦月之不如梦日也”。其中“弄瓦”指生女,“弄璋”指生男,语出《诗经》。“二五”指十月怀胎,“伉俪”为夫妇二人。 “雏凰”指女孩,“么凤”指男孩子。谢氏用谢安典故,谢安居乌衣巷,其子第多贤,而其侄女谢道韫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梦月喻生女,梦日喻生男。比篇用典自然,认为生女未必不如生男,观点亦有可取。“是谁之过”一句尤其恢谐,足可解颐。该书曾经由经山阴娄氏、吴县管氏注释,又经宋晶如补充、订正,并加语译,使读者较易理解。书前编有分类目录和内容提要目录,便于读者浏览。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本,与清龚未斋《雪鸿轩尺牍》合刊,1987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校注本。

重订通俗伤寒论

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类著作。清俞根初撰。十二卷。根初,绍兴(今属浙江)人。精岐黄之术,行医四十余年,颇负盛名。学术宗仲景,旁及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诸医家,精于伤寒,主张诊治伤寒证必须有胆有识,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认为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可尽泥古人之法,而要在对症施药。立方多以辛散、透发、和解、凉泻、温补五法,并将其经验汇编整理,成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后经何秀山加按语,复经何廉臣增订,加入历代伤寒名家论述伤寒、温病、杂病之内容,编为十二卷。近人曹炳章又为之补缺,徐荣斋为之重订。全书约四十万字。第一章,为伤寒要义; 第二章,载六经方药; 第三章,论表里寒热;第四章,辨气血虚实;第五章,伤寒诊法;第六章,伤寒脉舌;第七章,伤寒本证;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十章,伤寒坏证;第十一章,伤寒复证;第十二章,伤寒调理法。每章又分若干节,共百十八节。书中各节均先列俞氏著文及经验方,次附何秀山之按语,何廉臣之勘补及徐、曹之按语。对其伤寒兼证、夹证、坏证、复证皆以因、证、脉、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辨证透彻明晰,其治法方药则寒温互用、补泻兼施、无偏胜之弊。对《伤寒论》有所发挥。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较为全面的著作。可供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参考。有一九五六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重订通俗伤寒论》 本。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

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王维诗集

王维诗集

《王维诗集》为国学典藏丛书新一种,整理者以乾隆元年(1736)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前十五卷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刻本订正前人之失甚多,是王维诗文的一个有重要价值的笺注本。此次整理,赵注的引文也尽量据原文加以校核。是为一部完备可靠的《王维诗集》校注本。

诗本义[标点本]

诗本义[标点本]

宋欧阳修撰。十六卷。前十二卷为说一百十四篇,每条以《诗经》题为目,下分“论曰”、“本义曰”两部分。卷十三为“一义解”、“取舍义”,卷十四为“时世论”、“本末论”、“豳问”、“鲁问”、“序问”,卷十五为“通解”,有“诗统解序”、“二南为正风解”、“周召分圣贤解”、“王国风解”、“十五国次解”、“定风雅颂解”、“十月之交解”、“鲁颂解”、“商颂解”,末卷附“诗图总序”、“郑氏诗谱”。其书志在补正毛传疏略、郑笺妄说,《四库提要》谓“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宋代研习《诗经》,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实发于欧阳修。

宋高僧传选译

宋高僧传选译

《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或《高僧传三集》。称《宋高僧传》者,盖因编纂者赞宁系北宋之僧人,故名。若就收录之对象言,所收者多为唐、五代之高僧,因此之故,近人杨文会认为称《宋高僧传》颇不妥,遂改之为《高僧传三集》。本书之体例、结构,一如《唐高僧传》。全书亦分为十科:一译经,卷一至卷三,共三卷;二义解,卷四至卷七,共四卷;三习禅,卷八至卷十三,共六卷;四明律,卷十四至卷十六,共三卷;五护法,卷十七,一卷;六感通,卷十八至卷二十二,共五卷;七遗身,卷二十三,一卷;八读诵,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五,共二卷;九兴福,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共三卷;十杂科,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共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