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丹十则

作者:陈撄宁
女丹十则

女子修行,与男子有别,男子阳从下泄,女子阳从上升。男子体刚,女子体柔,男子常保守丹田之阳精,不使外泄,积之既久,用身中真火锻炼,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而证道矣。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胡仲子集

胡仲子集

十卷。明胡翰(1307—1381)撰。胡翰,字仲子,一字仲申,浙江金华人。洪武初,以荐为衢州府(今浙江衢县)教授,后召修《元史》,史成,赐金帛归,其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集乃其门人刘刚及浦阳 (今浙江浦江) 王懋温所编。以洪武十四年(1381)刊版。至清印本罕传,惟写本犹存于世。凡十卷。文九卷、诗一卷。史称其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今合为一集,乃刘刚等所并。胡翰少从吴师道及吴莱学为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其文多得二吴遗法,而持论多切世用,与许谦之坐谈诚敬小殊。胡翰尝与修 《元史·五行志》,序论即其所撰,故存之集中。其于天人和同之际,剖析颇微。《牺尊辨》、《宗法论》诸篇,亦湛深经术。则又未尝不精究儒理。其诗不多作,而格意特为高秀,其中五言古诗尤为诗论家所称道,如《吕梁洪》、《夜过梁山泊》、《京口纪行》等诗写得苍浑古朴,有汉魏之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论说:“金华承黄文献溍,柳文肃贯吴贞文莱之后,多以古文词鸣,诗非所好。以诗论,吾必以伸申为巨擘焉。”此书版本较多,还被收入 《四库全书》、《金华丛书》 (同治光绪本、民国补刊本)、《丛书集成初编》。

吴中金石新编

吴中金石新编

八卷。 明陈暐撰。 陈暐,字耀卿,河南人。明弘治 (明孝宗朱祐樘年号)间,官苏州通判。他与吴县知县邝璠,举人浦应祥、祝允明等人、共同采集郡中石刻,并汇录成此书。书分为七类,按学校、官宇、仓驿、水利、桥梁、祠庙、寺观诸碑,分类编辑。共著录一百余篇,俱载全文。此书力求搜集那些别人没有发现、别的书里没有载录的碑刻,特别是采集明初的一些碑刻,著录于书中。所录的“济农永农仓储记”、“许浦湖川塘诸记”,都是陈述郡中有关事件的石刻。至于那些歌功颂德的碑文和谄谀墓志,都削而不登,其用意颇为严谨。其中有些碑刻,其他书籍均未载,独赖此书的刊载才流传下来。传本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周作人论日本

周作人论日本

周作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对于日本的文化与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喜爱,尤其是对日本文学的研究十分深入,翻译有大量日本文学名著。二十世纪初,日本加快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周作人成为当时中国较早认清日帝侵略真面目的知识分子之一,从开始的专注于纯日本文学研究,转向对日本国民性的探讨和深思,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万世一系的神国观念、日本的民族宗教国家神道做了深刻的检视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提出了种种假设和建设性意见。

笔札华梁

笔札华梁

诗论著作。唐上官仪撰。上官仪(约607—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幼出家为僧,尤精《三论》。工于文辞,博涉经史。贞观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太宗作诗,每命继和。永徽初,为高宗草诏得罪武后,坐事下狱死。《笔札华梁》二卷,见录于藤原佐世之《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未题撰人。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录有《笔九花梁》二卷;据中外学者研究,“九”当为“札”字形误,二者实为一本。上官仪时代,正处于律诗形成过程中,士大夫对于诗律知识之要求甚为迫切。该书内容,主要总结六朝以来有关对偶及声病理论,故有“六对”、“八对”、“八病”诸目。魏晋以来诗歌创作偶句之法渐为严密。《文心雕龙·丽辞篇》总结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种,上官仪则增加至十种,元竞、崔融继续增补,至《文镜秘府论》东卷乃总结为二十九种对。“八病”原为沈约所创,上官仪又提出“龃龉”病,亦为声病。又有“六志”,论述言志之方法;“八阶”则与“六志”接近。其书久佚,部分内容见引于《文镜秘府论》、《小学绀珠》、《玉海》、《诗人玉屑》中。旧题《魏文帝诗格》亦据以改头换面而成。整理本有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

观林诗话

观林诗话

诗话。宋人吴聿撰。二卷。聿字子书,余不详。此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天一阁书目》,所传不广。书成于南宋初。一百十六则。记唐及北宋诗人轶事,品评诗句。多称述苏轼、黄庭坚,作者当为江西诗派。于诗人、诗作亦间有考证,丁福保以为“凡所考证,大抵典核,为宋人诗话之佳本。”本书偏于考据,间载诗坛佚事及前人论诗之语,资料较为丰富。作者对有关诗作的典故、出处、名物、声韵的考辩,多有独到之见,但也偶有疏漏谬误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尝举其二十余事谓其“皆足以资考证。在宋人诗话之中,亦可谓之佳本”。初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题云:“楚东吴聿子书撰,未详何人。”《文献通考》仍之。

钦定八旗通志

钦定八旗通志

兵制史书。又名《八旗通志二集》。清铁保等奉敕续修。铁保,字治亭,号梅庵,姓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累官吏部主事。是书约于嘉庆间精选补充《八旗通志》而成。较之《八旗通志》,资料来源有所扩大,体例亦有所变通,并增加了一些类目。计凡三百四十二卷,卷首十二卷。卷首载天章、敕谕。“志”有旗分、兵制、职官、氏族、土田、典礼、学校、选举、营建、人物等类。“表”分封爵、世职、宗人府、内阁、部院、直省等大臣以及内大臣年表,八旗都统年表。另有八旗大臣题名。全书已非原志之志、表、传三部分,原志诸传收入人物志内,人物志所补,多系李绂补撰。志下有目,如氏族志下分八旗满洲谱系、八旗蒙古谱系、八旗高丽谱系、八旗汉军谱系等子目。世职表按满洲、蒙古、汉军之黄、白、红、蓝,或前镶后正,或前正后镶,分述其世职。八旗大臣题名按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分卷。所补内容以乾隆朝为主,卷首天章、敕谕所收资料尤为难得。系研究八旗之社会制度和军事制度沿革的重要参考书。有乾隆末年刻本、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