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序
早在1694年,休宁汪昂即编成《汤头歌诀》,目的是给临床医家治疗之用,好似西医学临床处方手册一样。从这以后,就有《医宗金鉴》在当时广为流传,是书的内容,如有关中医内科方面的《杂病心法要诀》,先证后方,分别编成歌诀,其他还有如儿妇科等用证治结合编的歌诀,不过与上述《杂病心法要诀》做法有些不同。然测其用意,认为医者必须掌握理解与背诵,不可分割。这固然是对的,至于它里面有关基本内容深广度等问题,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前进。最近我们听取了党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教会议的指示精神,深深体会到理论必须结合实践,实践再提高到理论的重要性。提高中医内科处方的问题,毫无疑问也包括在这一范畴之内。因此,我试编中医临床证治歌诀,由博返约、执简驭繁,易于背诵、易于记取,足资在临床上应用。在编写时必须认识清楚,谁是精华,谁是糟粕,并广搜民间行之有效单方,好结合者,尽可能把它结合进去,借以推广。另外,我们在医教与医疗并驾齐驱的道路上,似应从新的形势发展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依样画葫芦”搞老一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中西医之间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的问题。其实两者之间,从今日科学实践发展形势来看,一则可由经验通过实践而达到基本的科学理论水平,一则通过吸收中医中药伟大宝库的医疗资源,丰富医学科研实践成果。由此可知,所谓中西医之间,很可能相互为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服务。党中央早就号召中医学习西医,如目前中医亦须学习西医知识,西医本科班学生亦必须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这种措施可为今后中西交流,创造新医学派打好基础。统一病名,就是为了今后统一医学。例如目前在全国各地有不少中医人员进入了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工作。毫无疑问,他们大部分是中西医结合的,他们治好了病以后,就临床病例总结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报道多用西医学诊断。本书编写的时候,病名方面,就以他们作为依据。
本书是以中医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为主体,结合西医学诊断的系统病名,通过填词方式进行书写。
关于填词的问题现简介如下:
一、诗与词的对比
1.词名方面:词有专名,一般称为词牌或词谱,如满江红、浪淘沙、菩萨蛮等,体例之多,一时难以胜记。诗除古体之外,其他均以字句的格律相称,如以五字成句,合成四句,曰五言绝句(简称五言),以七字成句合成四句,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总之,诗一般均以字句的格律而定。
2.历史方面:诗出现的时间远在西周,后汉武帝立乐府。西周言志的诗歌是四言,即四字成句,到春秋后期,四言诗亡了,当然活的诗仍然在民间成长着,那就是五言诗(见《中国通史》)。五言诗始于汉而盛于唐,词始于晚唐而盛行于两宋,后人称唐诗宋词,就是指这两个朝代而言。
3.音韵声调:诗有伸缩性,故音韵单纯,特别是古唐诗中五言或七绝之类,为一定诗词格律所局限,故仅可吟;词虽然也有它的格律,但是要宽松得多,同时词本身句读之间可长可短,伸缩性大,因此声调节奏转变与诗的幅度衡量,不可同日而语。故好的词藻具有生动妍倩、苍劲雄伟的气魄。
二、两种歌括具有不同的性质
1.汤头歌括,主要记述每个处方组成的若干药味。证治歌括,主要以证联系处方,少联系药(单方药例外),若在必要时查阅也比较方便。
2.汤头歌诀编制是以法统方,例如汪昂之《汤头歌诀》即是。证治歌诀,如上所举,则与之不同。
3.中医临床处方,用四诊八纲辨证,利在多快,例如单背诵汪讱庵这一套汤头歌诀,往往得不到兑现,心里越局促不安,越想不出什么处方(当然选择比较常用的汤头歌诀还是要背的)。如果采用了证治歌括,以诊断结合辨证论治,基本条件范围之内,不管他是慢性肾炎、慢性肝炎,或者是消化性溃疡,那么这些病例的应用处方,可毫不费力地出现于笔尖下面了。
是编由去年冬季开始,加之经验不足,因此只可作为自己的学习笔记。中西医之间的问题,牵涉面广,如“蚍蜉撼树”,自知太不量力了。不当之处,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
许勉斋
1964年4月于浙江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