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作者:李翰卿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论述简明醒神。

李翰卿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

德国阿多诺著。1970年出版。全书12章,分别为:“艺术,社会,美学”;“情境”;“丑、美与技术”;“自然美”;“艺术美:显现、精神化与直观性”;“幻象与表现”;“谜语特质、真理性内容与形而上学”;“连贯与意义”;“主体—客体”;“艺术作品理论断想”;“一般与特殊”;“社会”。该书依据文化批判主义方法,分析了古典美学理论的利弊,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内容,指示出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认为,文化产业消耗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和更充实的活动的潜能,它协同大众媒介,助长了一种精于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们适应于习惯性的统治,把个性消失于共性之中,导致了生活、消费、审美的平面化、时尚化和肤浅化;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一切产业的基本特点,它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不能满足任何真正的精神需要。认为,人类要摆脱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还得从文化入手,培养和发展一种真理意志;真正的艺术是精神活动,是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和社会职能在于它与世界的对立,激发真理意志的现代艺术抓住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迫使人们认清自我和现实,进而得到解脱。认为,艺术总是一个“变数”,它期待一种尚无人知的审美形式来取消行政管理下的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预示着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前景。中译本由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晦庵词

晦庵词

南宋朱熹(1130—1200)撰。一卷。熹有《诗集传》已著录。此集收词十八首。作者为一代理学大师,词作难免有理学气。《水调歌头》有句云:“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只有议论,少生活描写,喜隐含哲理,而无生活情绪。《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上片似写生活,实重在“身心无累久轻安”之哲理,下片纯议论,臧否白居易与孟郊,称赞杜工部。朱氏之词为一代哲人之词,非红牙檀板之歌。有《宋元名家词》本。

维摩经疏记

维摩经疏记

维摩经疏记,三卷,唐湛然述,补录日本亮润序,清求序,秀云序。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全一卷。译者佚名。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又称观阿弥陀佛色身正念解脱三昧经、度诸有流生死八难有缘众生经、十往生经。乃说明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十种正念法。即:(一)观身正念,常怀欢喜,以饮食、衣服施佛及僧。(二) 正念以甘妙良药施一病比丘及一切。(三)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于一切。(四)正念从师所受戒净慧,修梵行,常怀欢喜。(五)正念孝顺于父母,敬奉于师长,不起憍慢心。(六)正念往诣于僧坊,恭敬于塔寺,闻法解一义。(七)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斋戒,而不破一。(八)正念若能斋月、斋日中远离于房舍,常诣于善师。(九)正念常能持净戒,勤修于禅定,护法不恶口。(十)正念若于无上道不起诽谤心,精进持净戒,复教无智者,流布是经法,教化无量众生。信奉此经者常受二十五菩萨护持。然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视之为伪经。

祖庭钳锤录

祖庭钳锤录

凡二卷。明代僧费隐通容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编集诸祖师接引锻炼学人之语要,加以恳切说示,兼述己见。收录灵源惟深、晦庵弥光乃至大慧宗杲等人共五十余条提撕,而一一唱和,并勘验之。卷末附录宗门杂录四条,包括拈花、自聪禅师问达观颖和尚凡五问、觉梦堂重较五家宗派序、一喝分五教。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凡二卷。宋代施护译。略称为佛顶放光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属于密教杂密经轨之成就法。本经之缘起,系佛于睹史多天宫时,为救济忉利天摩尼藏无垢天子之苦恼,乃为诸天子宣说二则陀罗尼及其成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