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房中秘密医术

作者:佚名
男女房中秘密医术

怡养老人著1922年石印本省图

猜你喜欢的书

平面国

平面国

《平面国》是一部创作于19世纪的经典科幻小说,它借由小说形式阐释了维度概念,想象出一个二维空间的故事,同时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讽刺,是文学与科学、古典与科幻的绝妙结合。另外,书中提到的维度、几何等突破性视角,对后世科学、科幻、设计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是 [英] 埃德温·A. 艾勃特。有一个国家,名叫平面国,在这个国家里,一切都是平面的,国土是平面的,山川河流是平面的,连人也是平面的:最贫穷卑微的是等腰三角形,最高贵的是圆形,最让人害怕的是直线……平面国里的房屋建造、行走规则、辨认方式以及阶级斗争也都自成一体、妙趣横生。 当平面国的人遭遇零维国、一维国、二维国和三维国的生命后,他们开始了大争论:平面国中的人启发一维国(就是一条直线)的人左右移动被斥为一派胡言;三维世界中的人启发平面国的人上下移动也从未成功;而零维国(就是一个点)的人干脆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长飞纲司命大箓。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言飞步南斗六星法术,配以符图。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神符类。以符箓飞升之法。绘南斗六真、南斗玉女像及南斗符。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

长篇小说。周立波著。 部分章节初载1947年12月至1948年1月哈尔滨《东北日报》。1948年4—5月东北书店初版。作品以东北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的伟大变革,反映了东北解放区农村土改运动的全过程。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土改工作队队长肖祥,在他的启发和组织下,元茂屯以赵玉林、郭全海为首的苦大仇深的农民们,打倒了恶霸地主韩老六。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贫苦农民形象。赵玉林是上卷的主人公,是个硬汉子形象,但穷得人称“赵光腚”。作品着力表现他的勤劳朴实、爱憎分明、坚定地站在斗争第一线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大公无私,心怀全局,富于牺牲精神的高尚品格。郭全海是下卷的主人公。作品赋于他一定的理想色彩,突出表现他的组织才干、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以革命利益为重的高贵品质。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放出异彩的艺术形象。作品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笔法,刻画了这一既渴望翻身、人格独立,又胆小怕事,沾有不良习气和背有较多思想包袱的农民。这一形象既表明广大农民是革命的基本力量,又显示了教育农民、改造农民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故事情节集中单纯,从四斗韩老六到清算杜善人,从清地、挖浮财、起枪枝到掀起参军热潮,脉络清晰,展示了一幅土改运动的历史画卷。小说对东北风俗人情的精当描写和方言土语的应用,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土改运动比较成功的长篇小说,曾获得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

古今奇闻类记

古今奇闻类记

又称《奇闻类记》。笔记。明施显卿(1494—? )撰。十卷。书杂取小说、史传、方志,分类编排,成于万历四年(1576)。分天文、地理、五行、神祐、前知、凌波、奇遇、骁勇、降龙、伏虎、禁蛊、除妖、馘毒、物精、仙佛、神鬼共十六门,皆记奇异怪诞之事,多明代近闻,于掇拾当代杂著及稗官野史者尤多,引书皆注出处。书中记人事以怪奇事居多,故事性较强,如《奇遇纪》记姜子奇夫妇、刘岌父子、王游击父子及张百户父子等重遇诸事,均曲折跌宕,扣人心弦。这些生离死别而又意外重逢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保存了一些已散佚不全之书中的资料。有《胜朝遗事》丛书本,无卷数,缺凌波纪。《景印元明善本丛书·纪录汇编》、台湾版《笔记小说大观》摘抄四卷本,凡一百六十三条,三万四千余字。

唐女郎鱼玄机诗

唐女郎鱼玄机诗

诗别集。唐女冠鱼玄机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鱼玄机集》一卷。唐鱼玄机(844?—871?)撰,1卷。玄机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诗情致繁缛,颇有可观。集中诗50首,多酬和、写景之作,语言浅显易懂,每与诗人温飞卿相赠答。有书棚本,嘉庆八年(1803年)影 刻行世。今传《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有南宋陈氏书籍铺刻本和明朱警辑《唐百家诗》、王准辑《唐十子诗》、清江标影刻《唐人五十家小集》诸本;嘉庆沈氏刻《四妇人集》本有考异一卷,《郋园先生全书》本有附录一卷,《四部备要》则据宋本校刊。陈文华有校注《唐女诗人集三种》,收鱼玄机诗五十首,附以集评等资料,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蜀僚问答

蜀僚问答

清刘衡著。二卷。本书辑录作者在四川任官时,就如何治民与僚属的问答。内有图治之道在恤民贫、恤贫民之道在保富民、保富在除弊、除弊在禁制棍蠹诬扰、禁制棍囊诬扰在熟读律例、读律在熟读诉讼断狱两门共41条、收呈时先讯原告之法、先审原告例有专条、讼案可讯即讯纵有一二人不到亦可讯结不必俟唤齐方讯亦例有专条、盗案差手所起之赃虽经主认可未可尽凭令失主认赃之法附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