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辑要
作者:沈又彭猜你喜欢的书
基督的最后诱惑
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最后获得的和解也愈完美。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耶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能成为神圣的父亲,耶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这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这是三十年来最富争议性的小说,拍成了一部轰动全球的电影。《纽约时报书评》称其为“一个强烈感人的故事,关于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胜利”;《旧金山纪事报》称其为“灵魂的炸药”;《时代周刊》称其为“烙印般的、高远的、撼人的小说”。 作者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延陵弟子纪要
医案。清曹仁伯撰,吴元善录。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仁伯门诊日以百计,多分给门徒,诊毕认真复核指导。此书系其弟子经仁伯检查指导之诊治方案,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约万言。以地名姓氏为题,载案五十例。包括泄泻、久痢、癫疾、湿热、痎疟、咳嗽、脱营、风湿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每案详析病因病机,简述证因脉治及方药,论证清晰,辨证切当,善用成方加减。文字简练,载案完整,多有连续复诊者,其中如营卫阻塞、风湿等证治,多达十四诊。对于掌握辨证施治,了解曹氏学术思想,可有一定帮助。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内经辨言
医经类著作。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成书。清俞樾(1821—1907)撰。一卷。《内经辨言》为校勘《内经》之专书。俞氏共摘取48条《内经》中有疑问的经文,运用文字考证、训诂学,音韵学等方法来校正其中的纰漏。《内经》多年传抄,其中遗误、错、讹、脱、衍随处可见。许多地方有以讹传讹的倾向。俞氏摘取疑点,精心考证,其引证资料多取自宋本《内经》、晋代皇甫谧的《甲乙经》、齐梁时代全元起的《素问训解》和唐代王冰注的《素问》等。运用这些权威性的古本典籍,判断经文正误、注家得失、文字讹误、语句脱衍等疑点难点,并且旁引经、史、子、集等诸子百家之说,作为勘误的论点,比较翔实精当。经俞氏勘正后,使部分经文义理昭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之“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俞氏按:“‘足’疑‘是’字之误。”俞氏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字形相近产生的讹误,勘正后,言通理顺。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根据后文“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前文的两个“其所生”,其义则不同,前一个“其所生”是指子脏而言,而后一个“其所生”则指母脏。同一语言环境中的同一词,而含义不同,似不合文法规律。俞氏按:“两言‘其所生’,则无别矣,疑下句衍‘其’字也。‘其所生’者,其子也。所生者,其母也。”俞氏的勘正,甚为高明。俞氏不愧经学大家,其《内经辨言》一书,揭开了不少千古疑团,为深入研究《内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袌碧斋诗话
清陈锐撰。锐,字伯弢,一字伯涛,号袌(bào)碧,湖南武陵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人。其父春坞是读书人,曾为谭延闿、谭延泽兄弟塾师。陈锐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父亲宠爱,经常被带在身边,教习诗文。陈锐少年时诗词就有相当功力,其父曾对门生谭延闿说:“吾诗不如吾儿,汝可为讲习”。之后,陈锐又在其父的介绍下,师从晚清拟古诗派的泰斗王闿运。光绪十一年(1885),陈锐和时已46岁的父亲分别以拔贡和优贡的身份,同时被考选人京。不久,陈锐先后出任湘潭训导、桂阳州学正,又应聘充湖北学使赵尚辅、浙江学使李荫銮的学幕。光绪十九年(1893),乡试中举。翌年,拣选知县加同知衔,候补江宁(今南京),充两江营务处提调。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南乡试同考官,次年任受卷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江苏靖江知县。辛亥革命后,陈锐回常德,任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国文教员。1915年受谭延闿之聘,出任湖南省长公署政治顾问官。1916年春再回常德,任常、桃、汉、沅四县联合公立中学校长。同年秋,出任湖南省通志局分纂。1919年.再任政治顾问官兼湖南省教育会会长。1920年归里,修建藏书楼,续编所著诗文。陈锐工诗文,是著名的湘西“三才子”之一,与易顺鼎、王以慜齐名。江西诗派首领陈三立称“湘西并世三才子,吹泪西风易哭庵”,“袌碧不知何处去,古伤遗稿落天南。”并评价陈锐“深湛好思,奇芬洁旨,抗古探微”。钱钟书更认为陈锐的诗歌成就远远高出一代宗师王闿运,“袌碧斋之精湛”,“智过其师,青出于蓝”.陈锐在晚清词坛有很高的地位,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等人齐名,被推为一代词宗。同时,他在词学理论上也有很高成就。陈锐的主要著作为《袌碧斋集》,包括诗五卷,词一卷,文一卷,诗话词话各一卷。被刊印过的著作还有《袌碧斋箧中书》二卷。另著有《说文解字校勘记》、《读经史札记》、《梦鹤庵诗集》、《秋出吟词稿》等,惜未刊行。
五代史通俗演义
《五代史演义》共有六十回,起于朱全忠建立后梁,终于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这个时代局势纷乱,军阀轻易称帝。朱全忠建立了后梁政权,却被另一个藩镇军阀李存勖击败,后者成立了后唐政权。儿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建立后晋政权,而政权却亡于契丹。后汉的刘知远逐走契丹,却也被坐大了的郭威取而代之。后周也同样的下场,赵匡胤成为时代的终结者。
瑜伽论手记
又名《瑜伽师地论随听疏》、《瑜伽师地论手记》。佛典注疏。唐法成述。原著卷数不详。此疏是唐大中年间国三藏法师法成在敦煌向众僧开讲《瑜伽师地论》时的记录。听讲及笔录者有智慧山、一真、恒安、明照、洪真、谈迅、福慧、智校、索季和、法镜、法海等多人。因记录者的不同,诸本文字亦略有差异。法成是当时活动于西藏、敦煌的高僧,精通汉、藏两种语言,有著译多种。他讲解《瑜伽师地论》时除了利用汉译经论外还往往参考藏译本,因此,此疏对研究汉藏两地佛教交流、法成的思想、吐蕃统治时期及张议潮光复初年的佛教状况均有重要意义。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S.463收入第八十五卷。内容系谈迅、福慧所记《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一卷至第三十四卷之注疏。其后日本上山大峻对此有专题研究,对诸本进行整理。《随听疏》之有题记者约五十号左右,大抵为听学或抄写题记。据题记,法成开讲的地点为敦煌开元寺与龙兴寺,时间约为大中十年至十三年(856—859)。北菜25题记:“大中十二年八月二日,尚书大军发,讨番开路,四日上碛。”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本题记:“大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岁正月二十六日,沙州龙兴寺僧明照就贺跋堂,奉为皇帝陛下,宝位遐长;次为当道节度,愿无灾障。早开河路,得对圣颜。及法界苍生,同沾斯福。随听写毕。”对研究归义军初期敦煌与吐蕃、唐王朝的关系,均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