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霞医案

作者:沈登阶
青霞医案

医案。清沈登阶撰。一卷。登阶字青霞,号青芝,濑江 (在今广西) 人。年届八旬时,将平生诊治疑难证治验案编辑成帙,成于光绪十八年 (1892)。约万余言。载秋燥伤阴、温毒内陷、温病、惊风、膈证、乳癖、疳积、产后病、梅核气、中风、痹痛等各科证治。所载各案均详叙其连续复诊的历次方案,间附按语。温病一案,从驱热到救阴诊治三十九次,演变复杂,方药屡易。论治多宗张仲景、喻嘉言。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章节列表

升序↑

沈登阶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郑氏秘传万金方

郑氏秘传万金方

又名《女科万金方》。妇产科著作。宋薛古愚原撰,郑玉峰增辑。一卷。主要论述妇人调经及胎、产诸病及方剂。包括妇人生理、孕育、胎元论、保胎论、气血论、胎前产后脉论、产科歌诀及四物汤、催生太平丸等方剂。后有郑氏增辑八十四方,不立方名,简述主治、药物组成、服法。全书有论、有方,对研究妇、产科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参考价值。有崇祯二年 (1629) 抄本,存北京图书馆。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元杂剧剧本。简名《抱妆盒》。署无名氏撰。末本。剧本敷演穿宫内使陈琳和宫女寇承御救太子故事。李美人为宋真宗生下太子,刘后心怀嫉妒,密遣宫女寇承御将太子刺死。寇与陈合谋,把太子藏在妆盒内,送至南清宫八大王处收养。十年后,刘后察觉,勒逼陈、寇吐出真情,将寇逼死。及太子(即宋仁宗)即位,此案才得以昭雪。剧本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斗争的险恶,也宣扬了忠君报主思想,论者谓曲辞亦本色爽快,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毛诗稽古编

毛诗稽古编

清陈启源标举汉学,为《诗经》正义、训诂的著作。30卷。作者认为,自欧阳修《毛诗本义》出,毛传、郑笺渐为学者所疑,遂有郑渔仲 (樵) 之徒“逞其臆见,废序谭经” (阮元序) 。朱熹著《诗集传》,亦从郑渔仲说,影响及于后世。兼之元朝以降,以朱子集传取士,明人说经,犹喜骋虚辨,毛传、郑笺遂废。作者为发扬汉学,曾与朱鹤龄同治毛诗,因作是编。其书于诗义则宗《诗小序》,释经则本于毛传、郑笺,训诂本于《尔雅》,正字本于《说文》,“志在复古,力排众议” ,其 “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诗《本义》 ,吕祖谦《读诗记》 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诗集传通释》 (按,当作《诗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余偶然一及,率从略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书卷1至卷24依次解诗,而不载经文,但标举篇目而已。其无所论说者,并篇目亦不载。卷25至卷29为总诂,有举要、考异、正字、辨物、数典、稽疑。卷末为附録,统论风、雅、颂之旨。按作者虽 “坚持汉学,不容一语之出入” ;又 “引据赅博,疏正详明,一一皆有本之谈” (同上) ,终不免于拘执;又偶于经义之外 “横滋异学”。如释《邶风·简兮》,以 “西方美人”牵及杂说,称佛教之传入,始于周代。又由此称孔子抑三王、卑五帝、藐三皇,独归圣于西方,凡此皆属无稽之言。有嘉庆十八年庞氏刊本,阮刻经解本,光绪九年上海同文书局缩印本。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选译

禅宗语录。宋僧蕴闻编。三十卷。大慧普觉(1089—1163),即宗杲,禅宗杨岐派圆悟克勤的弟子,宋孝宗时赐“大慧禅师”号。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卷一至卷四题《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题《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卷六题《大慧普觉禅师再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附《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卷七题《大慧普觉禅师住江西云门庵语录》;卷八题《大慧普觉禅师住福州洋屿庵语录》;卷九题《大慧普觉禅师云居首座寮秉拂语录》;卷一○题《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一题《大慧普觉禅师偈颂》;卷一二题《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卷一三至卷一八题《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一九至卷二四题《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二五至卷三○题《大慧普觉禅师书》。编成于宋乾道七年(1171),同年上孝宗皇帝,请颁旨入藏。次年由德潜主持刊入《毗卢藏》。《崇宁藏》及明版诸藏均予录载。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

《大正藏》第79卷,日僧法住撰,六百年前,南山大传法院的学头中性院赖瑜师,提出了“大日经教主加持身”的新说法,与金刚峰寺的法义不相符,于是带领他的门徒迁居到根来,创立了根本道场,树立了加持身教主的法幢。从那时起,金刚峰寺的学说被称为古义,根来的学说被称为新义。双方辩论已久,就像冰和炭不能相容。直到天明年间,吾丰山智幢房的法住僧正,深入探究了渊源事相的秘密,调和了新义和古义的差异,撰写了《秘密因缘管弦相成义》二卷。于是,新义和古义合而为一,多年的分歧就像从醉酒和梦中忽然醒来。

御制缘识

御制缘识

五卷,宋太宗赵炅撰。释家诗歌。诗歌完成于淳化(990-994)年间,《缘识》共二百九十二首,粗略统计其中四古九首,五古七首,七古三十二首,杂言古体诗三十二首,五律五十首,七律五十首,五绝诗五十首,七绝诗六十五首。收于高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