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学易编

作者:李心传
丙子学易编

又名 《学易编》。南宋李心传撰。心传字微之,号秀岩。李舜臣之子。为集诸家释解《周易》本义之作。原书十五卷,岁久散佚。今有《四库全书》辑本,作一卷。此本乃宋末俞琬所节抄,略存梗概。撰在丙子(1216)年,故有是名。《通志堂经解》本。此书系李氏于南宋嘉定丙子年(1216)以二百零八日之力编撰而成,遂名《丙子学易编》。书中阐解《易》义,惟采王弼、张载、程颐、郭雍、朱熹五家之说,而以其父李舜臣所作《易本传》之说证之,亦间附己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原书十五卷,高斯得尝与诵诗训合刻于桐江,今已散佚。此本为元初俞琰所钞,后有琰《跋》曰:‘此书系借闻德坊周家书肆所鬻者,天寒日短,老眼昏花,并日而钞其可取者。’

猜你喜欢的书

秋之韵

秋之韵

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它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三故事》其中一篇,《秋之韵》也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不过却是“别人”的手稿,讲述了“我”和一个妓女邂逅的爱情,妓女放荡的一生。当中也有许多对人生、对欲望等各种思索,例如,写“自己”的迷惘:“我找不到一样能适合我的东西,我也找不到一样自己能胜任的东西。努力工作,完全献身于一种思想,一种雄心,可怜的庸俗的雄心,去获得什么地位,什么名声吗?获得之后又怎样?”

毛诗古乐音

毛诗古乐音

(清)张玉纶撰 收于《辽海丛书第十集》。

东原录

东原录

一卷,北宋龚鼎臣撰。龚博通经史百家之说,精心考证,一有心得,随笔录之,以成此书。此书多考论文字训诂,兼及杂事。许多考论,颇有见地。如解《易》之“鼎金铉”即《仪礼》之鼎扃;解《礼记》“升中于天”为《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之中;解《太玄》“如玉加莹”句,据唐类书证李轨注为误本;解《后汉书》注引《潜夫论》“化国之日”句,为章怀太子避高宗讳;解马融“轶越三家”句,为指三王;又引《说苑》子桑伯子事,证王肃注之漏;引《汉书·地理志》有煮枣,证颜师古注之漏;引王弼解子弓为朱张字,证杨倞《荀子注》之误;引殷仲堪《天圣论》解仁宗年号,证拆字为二人圣之非;引《汲冢记》证汤墓在河东,证刘向说之非等,都颇有见地。所记杂事,如太宗赐进士诗;太祖批答赵普论王仁赡札;太祖幸绫锦院警戒梁周翰事;《郑氏诗谱》别有全本,欧阳修所得乃残帙;文彦博家庙不作七间,乃用唐杜岐公家旧式等等,对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艺海珠尘》本、《四库全书》本、《函海》本、《十万卷楼丛书初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宋人小说》本等。

退斋笔录

退斋笔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侯延庆(号退斋居士)撰。一卷,有《说郛》本、 《历代小史》本等。本书录北宋至南宋初年的朝野异闻,今存者有王安石、蔡确之逸事,建炎间金人南侵时的传闻。所录皆注明说者的姓名。《说郛》另录有作者的《退斋雅闻录》,各条文字比前书为短,内容则多为异闻杂记,亦记及北宋臣寮轶事,未详与前书为一书之异名,还是两种书。

江州司马青衫泪

江州司马青衫泪

元杂剧剧本。简称《青衫泪》。马致远撰。旦本。谓吏部侍郎白居易,结识长安善弹琵琶的妓女裴兴奴。时值唐宪宗盛精图治,认为文臣中多尚浮华,各以诗酒相胜,不肯尽心职守,且以白居易、柳宗元等人为最,故将白居易远谪江州。裴兴奴则立志守节,不肯再接他人。江西浮梁茶商刘一郎来长安做买卖,看中兴奴。遂与鸨母定计,造一假书,言白居易病死江州。兴奴在鸨母的威逼下,嫁茶商远去。白居易之友元稹官拜廉访使,采集民风,路过江州。月夜,与居易江上小宴,闻有弹琵琶者。唤过相见,方知是兴奴。兴奴复归居易。元稹回朝,奏明唐宪宗,认为白居易无罪远谪,理应召回,宪宗允之。元稹亦将白、裴相爱之事奏上,请求圣裁。宪宗让兴奴上殿诉其原委。最后亲断:兴奴归于白居易。虔婆与刘一郎伪造书信,诬人身亡,虔婆杖60,刘一郎流窜远方。此剧据白居易《琵琶行》演绎而成,但思想意义已大为削弱。且白谪江州之由与史实不符,与《琵琶行》中情节亦多有出入。此剧楔子在第一、二折之间,与通常杂剧体例不同。明人顾大典《青衫记》传奇,即本此剧增饰而成。现存主要版本有《改定元贤传奇》本,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顾曲斋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最胜王经开题

最胜王经开题

最胜王经开题,1卷,日本空海撰,编号二一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