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①9zP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②〔1〕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2〕 ,淫气病肺〔3〕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4〕 ,淫气害脾③〔5〕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6〕 ,淫气伤心〔7〕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8〕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9〕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10〕 。9zP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中。9zP中华典藏网

②皆为变也:《太素》作“皆以为变”。9zP中华典藏网

③害脾:《太素》作“客于脾”。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变,谓变易常候。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言勇怯之人,非直动静,有惊恐、志劳,其脉亦有喘数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脉以经脉血气统言之也。恚,怒也。恚,慧、畏二音。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肾王于夜,气合幽冥,故夜行则喘息内从肾出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夜,阴也,肾,亦阴也,夜行志劳,阴并破脉,喘出肾也。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夜行肾劳,因而喘息,气淫不次则病肺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四条言喘者,喘属气,病在阳也。肾者,至阴也,阴受气于夜,夜行则劳骨伤阴,故喘出于肾。淫气者,阴伤则阳胜,气逆为患也。肺肾为母子之脏,而少阴之脉上入肺中,故喘出于肾则病苦于肺。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恐生于肝,堕损筋血因而奔喘,故出于肝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淫邪之气先病于肺,又因坠堕恐怖,有喘者是肺贼邪乘肝,肝病为喘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肝木妄淫,害脾土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有所堕坠而恐者,伤筋损血,故喘出于肝。肝气淫则害于脾,木乘土也。9zP中华典藏网

〔6〕【王冰】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气乱胸中,故喘出于肺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淫邪之气先客于脾,又因有所惊骇,脉有喘者,是脾虚邪乘肺,肺病为喘也。9zP中华典藏网

〔7〕【王冰】 惊则神越,故气淫反伤心矣。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惊恐则神气散乱,肺藏气,故喘出于肺。心藏神,故淫气伤之。9zP中华典藏网

〔8〕【王冰】 湿气通肾,骨,肾主之,故度水跌仆,喘出肾骨矣。跌,谓足跌。仆,谓身倒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淫气病肺,堕恐喘出于肝,有喘者,是肺贼邪乘肝,肝病为喘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水气通于肾,跌仆伤于骨,故喘出焉。仆音付。9zP中华典藏网

〔9〕【王冰】 气有强弱,神有壮懦,故殊状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主水及与骨也,淫邪先伤于心,又因度水跌仆,心悕肾气盛,为贼邪乘心,故心病为喘也,当尔心病因惊、失水、仆时,勇者壮气助心,正气得行,病得除已,怯者因惊失神,故曰病而喘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结上文而言有病有不病者,因气有强弱不同也。9zP中华典藏网

①五邪所乱:《太素》作“五邪入”。9zP中华典藏网

②则痹:《太素》作“则为血痹”。9zP中华典藏网

③搏阳:《太素》作“邪入于阳搏”。9zP中华典藏网

④搏阴:《太素》作“邪入于阴搏”。9zP中华典藏网

⑤怒:《太素》作“善怒”。9zP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邪入阳分,则为阳邪,邪热炽盛,故病为狂。《生气通天论》曰: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邪居于阳脉之中,则四支热盛,故为狂。邪入于阴脉之内,则六经凝泣而不通,故为痹。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邪入阴分,则为阴邪,阴盛则血脉凝涩不通,故病为痹。《寿夭刚柔》篇曰:病在阴命曰痹。《九针论》曰:邪入于阴,则为血痹。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邪内搏于阳,则脉流薄疾,故为上巅之疾。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搏,击也。巅,癫也。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故为癫疾。上文言邪入于阳则狂者,邪助其阳,阳之实也。此言搏阳则为巅疾者,邪伐其阳,阳之虚也。故有为狂为巅之异。《九针论》曰: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言转入阴分,故为癫也。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邪内搏于阴,则脉不流,故令瘖不能言。新校正云:按《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云:邪入于阴则为癫。《脉经》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瘖。全元起云:邪已入阴,复传于阳,邪气盛,腑脏受邪,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巅疾。邪已入阳,阳今复传于阴,脏腑受邪,故不能言,是胜正也。诸家之论不同,今具载之。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故声为瘖哑。阴者,五脏之阴也。盖心主舌,而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脉循喉咙;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而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瘖也。《九针论》曰:邪入于阴,转则为瘖,言转入阳分则气病,故为瘖也。按:《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巢元方曰:邪入于阴则为癫。王叔和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曰: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瘖。此诸家之说虽若不同,而意不相远,皆可参会其义。9zP中华典藏网

〔5〕【张介宾】 阳敛则藏,故静。9zP中华典藏网

〔6〕【王冰】 随所之而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阳入阴则为静,出则为恐。《千金方》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于阳病怒。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热气入于阳脉,重阳故为狂病。寒邪入于阴脉,重阴故为血痹。阳邪入于阳脉,聚为癫疾。阳邪入于阴脉,聚为瘖不能言。阳邪入阴者,则为病好静。阴邪出之于阳,阳动故多生怒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阴发则躁,故怒。9zP中华典藏网

五邪所见①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② ,秋得夏脉③ ,冬得长夏脉④〔1〕 ,名曰⑤ 阴出之阳,病善怒⑥ 不治〔2〕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3〕 。9zP中华典藏网

①五邪所见:《太素》无此四字。9zP中华典藏网

②长夏得春脉:《太素》无此五字。9zP中华典藏网

③秋得夏脉:《太素》作“秋得春脉”。9zP中华典藏网

④冬得长夏脉:《太素》作“冬得夏脉”。9zP中华典藏网

⑤名曰:《太素》无此二字。9zP中华典藏网

⑥新校正云:按“阴出之阳,病善怒”,已见前条,此再言之,文义不伦,必古文错简也。9zP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五脉互胜,病胜脏也,故曰五邪。9zP中华典藏网

〔2〕【张介宾】 《阴阳别论》曰:所谓阴者,真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凡此五邪,皆以真脏脉见而胃气绝,故曰阴出之阳。阴盛阳衰,土败木贼,故病当善怒,不可治也。9zP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皆贼邪来乘也。秋得春脉,冬得夏脉,虽是微邪来乘,以秋冬得之,阴出之阳交争者,不疗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明五脉皆然也。9zP中华典藏网

五脏所藏① :心藏神〔1〕 ,肺藏魄〔2〕 ,肝藏魂〔3〕 ,脾藏意〔4〕 ,肾藏志②〔5〕 ,是谓五脏所藏。9zP中华典藏网

①五脏所藏:《太素》作“五藏”。9zP中华典藏网

②志:《太素》作“精志”。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精气之化成也。《灵枢经》曰:两精相薄谓之神。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精气之灵明也。《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精气之匡佐也。《灵枢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精气之质地也。《本神》篇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神气之辅弼也。《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神气之佐辅也。《本神》篇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记而不忘者也。《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神有所注者也。《本神》篇曰:心有所忆谓之意。9zP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专意而不移者也。《灵枢经》曰:意之所存谓之志。肾受五脏六腑之精,元气之本,生成之根,为胃之关,是以志能则命通。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藏,财浪反。肾有二枚:左箱为肾,藏志也;在右为命门,藏精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意有专一者也。《本神》篇曰:意之所存谓之志。《九针论》曰:肾藏精,志也。9zP中华典藏网

五脏所主① :心主脉〔1〕 ,肺主皮〔2〕 ,肝主筋〔3〕 ,脾主肉②〔4〕 ,肾主骨〔5〕 ,是谓五主。9zP中华典藏网

①五脏所主:《太素》作“五主”。9zP中华典藏网

②肉:《太素》作“肌”。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壅遏荣气,应息而动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心主血脉,应火之动而运行周身也。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包裹筋肉,间拒诸邪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主皮毛,应金之坚而保障全体,捍御诸邪也。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束络机关,随神而运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肝主筋膜,应木之柔而联络关节也。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复藏筋骨,通行卫气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脾主肌肉,应土之厚而畜养万物也。9zP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张筋化髓,干以立身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肾主骨髓,应水石之沉而为立身之干,为万化之原也。9zP中华典藏网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1〕 ,久卧伤气〔2〕 ,久坐伤肉〔3〕 ,久立伤骨〔4〕 ,久行伤筋〔5〕 ,是谓五劳所伤。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劳于心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久视则劳神,故伤血。《营卫生会》篇曰:血者神气也。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劳于肺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久卧则阳气不伸,故伤气。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劳于脾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久坐则血脉滞于四体,故伤肉。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劳于肾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立者之劳在骨也。9zP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劳于肝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行者之劳在筋也。9zP中华典藏网

五脉应象① :肝脉弦〔1〕 ,心脉钩〔2〕 ,脾脉代〔3〕 ,肺脉毛〔4〕 ,肾脉石〔5〕 ,是谓五脏之脉〔6〕 。9zP中华典藏网

①五脉应象:《太素》无此四字。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软虚而滑,端直以长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软弱而滑,端直以长,其应春。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如钩之偃,来盛去衰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来盛去衰,外实内虚,其应夏。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软而弱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代,更代也。脾脉和耎,分王四季,如春当和耎而兼弦,夏当和耎而兼钩,秋当和耎而兼毛,冬当和耎而兼石,随时相代故曰代,此非中止之谓。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轻浮而虚,如毛羽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脉来浮虚,轻如毛羽,其应秋。9zP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沉坚而搏,如石之投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沉坚如石,其应冬。9zP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肝心脾三脉,《素问》《九卷》上下更无别名。肺脉称毛,又名浮,肾脉称石,又名营,是五脉同异。若随事比类,名乃众多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按《九针论》有与本篇稍异者,悉已采附前注中,其他相同之文,俱不重载。9zP中华典藏网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①9zP中华典藏网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② ,此天之常数〔1〕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2〕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3〕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③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写有余,补不足〔4〕 。9zP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此篇并在前篇,王氏分出为别篇。9zP中华典藏网

②太阴常多气少血:《太素》作“太阴多血气”。9zP中华典藏网

③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太素》无此八字。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血气多少,此天之常数。故用针之道,常写其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十二经水》篇云:阳明多血多气,刺深六分,留十呼。太阳多血多气,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阳少血多气,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二呼。太阳太阴血气多少,与《素问》不同,又《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素问》同,盖皇甫疑而两存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此言刺三阴三阳,出血出气差别所以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十二经血气各有多少不同,乃天禀之常数,故凡用针者,但可写其多,不可写其少,当详察血气而为之补写也。按:两经言血气之数者凡三,各有不同。如《五音五味》篇三阳经与此皆相同,三阴经与此皆相反。又如《九针论》诸经与此皆相同,惟太阴一经云多血少气,与此相反。须知《灵枢》多误,当以此篇为正,观末节出气出血之文,与此正合,无差可知矣。外《灵枢·九针论》文与此同者,俱不重载。9zP中华典藏网

〔2〕【张介宾】 足太阳膀胱也,足少阴肾也,是为一合。足少阳胆也,足厥阴肝也,是为二合。足阳明胃也,足太阴脾也,是为三合。阳为腑,经行于足之外侧。阴为脏,经行于足之内侧。此足之表里也。9zP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今知手足阴阳所在。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太阳小肠也,手少阴心也,是为四合。手少阳三焦也,手心主厥阴也,是为五合。手阳明大肠也,手太阴肺也,是为六合。阳为腑,经行于手之外侧。阴为脏,经行于手之内侧。此手之表里也。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先去其血,谓见血脉盛满独异于常者乃去之,不谓常刺则先去其血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凡疗病法,诸有痛苦由其血者,血聚之处先刺去之,刺去血已,伺候其人情之所欲,得其虚实,然后行其补写之法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知手足之阴阳,则病在何经,其苦可知。治之者,于血脉壅盛、为病异常之处,先去其血,血去则去其所苦矣,非谓凡刺者必先去血也。滞血既去,然后伺察脏气之所欲,如肝欲散、心欲耎、肺欲收、脾欲燥、肾欲坚之类,以写有余补不足而调治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① 相拄② 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1〕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2〕 。复下一度,左角③ 肝之俞也,右角④ 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3〕 。9zP中华典藏网

①隅:《太素》作“禺”,下同。9zP中华典藏网

②拄:《太素》作“柱”。9zP中华典藏网

③左角:《太素》作“右角”。9zP中华典藏网

④右角:《太素》作“左角”。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度,谓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间,四分去一,使斜与横等,折为三隅,以上隅齐脊大椎,则两隅下当肺俞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亦取五脏之俞而量之有法也。背俞,即五脏之俞,以其在足太阳经而出于背,故总称为背俞。其度量之法,先以草横量两乳之间,中半摺折之,又另以一草比前草而去其半,取齐中折之数,乃竖立长草,横置短草于下,两头相拄,象△三隅,乃举此草以量其背,令一隅居上,齐脊中之大椎,其在下两隅当三椎之间,即肺俞穴也。度音铎。拄音主。令,平声。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谓以上隅齐脊三椎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复下一度,谓以上隅齐三椎,即肺俞之中央,其下两隅,即五椎之间,心之俞也。度,如字,下同。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灵枢经》及《中诰》咸云: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傍。寻此经草量之法,则合度之人,其初度两隅之下,约当肺俞,再度两隅之下,约当心俞,三度两隅之下,约当七椎,七椎之傍乃鬲俞之位,此经云左角肝之俞、右角脾之俞,殊与《中诰》等经不同。又四度则两隅之下约当九椎,九椎之傍乃肝俞也,经云肾俞,未究其源。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上言量背输法也。经不同者,但人七尺五寸之躯虽小,法于天地无一经不尽也。故天地造化,数乃无穷,人之输穴之分,何可同哉?昔神农氏录天地间金石草木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日,济时所用。其不录者,或有人识用,或无人识者,盖亦多矣,次黄帝取人身体三百六十五穴,亦法三百六十五日。身体之上,移于分寸,左右差异,取病之输,实亦不少。至于《扁鹊灸经》,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氏灸经》等,所承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而除疴遣疾,又复不少,正可以智量之,适病为用,不可全言非也。而并为非者,不知大方之论。所以此之量法,圣人设教有异,未足怪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复下一度,皆如前法,递相降也。按:肝俞脾俞肾俞,以此法折量,乃与前《背腧》篇及《甲乙经》《铜人》等书皆不相合,其中未必无误,或古时亦有此别一家法也。仍当以前《背腧》篇及《甲乙》等书者为是。9zP中华典藏网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1〕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2〕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3〕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① ,治之以百药②〔4〕 。形数惊恐,经络③ 不通,病生于不 仁,治之以按摩醪药〔5〕 。是谓五形志也④〔6〕 。9zP中华典藏网

①咽嗌:《太素》作“咽喝”。9zP中华典藏网

②百药:《太素》作“药”。9zP中华典藏网

③经络:《太素》作“筋脉”。9zP中华典藏网

④志也:《太素》无此二字。9zP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形,谓身形。志,谓心志。细而言之,则七神殊守;通而论之,则约形志以为中外而。然形乐,谓不甚劳役。志苦,谓结虑深思。不甚劳役,则筋骨平调;结虑深思,则荣卫乖否,气血不顺,故病生于脉焉。夫盛写虚补,是灸刺之道,犹当去其血络而后调之,故上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写有余,补不足。则其义也。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形,身之貌也。志,心之志也。心以主脉,以其心劳,邪气伤脉,心之应也,故以灸刺补写脉病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形乐者,身无劳也。志苦者,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脉病者当治经络,故当随其宜而灸刺之。9zP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志乐,谓悦怿忘忧也。然筋骨不劳,心神悦怿,则肉理相比,气道满填,卫气怫结,故病生于肉也。夫卫气留满,以针写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今亦以 针代之。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形志俱逸,则邪气客肉,脾之应也,多发痈肿,故以 针及石熨调之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 针。堪以破痈肿者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运用,多伤于脾,脾主肌肉,故病生焉。肉病者,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以取之。石,砭石也。9zP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形苦,谓修业就役也。然修业以为,就役而作,一过其用,则致劳伤,劳用以伤,故病生于筋。熨,谓药熨。引,谓导引。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形苦筋劳,邪气伤筋,肝之应也,筋之病也医而急,故以熨引调其筋病也。药布熨之引之,使其调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形苦者,身多劳。志乐者,心无虑。劳则伤筋,故病生于筋。熨,以药熨。引,谓导引。熨音郁。9zP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修业就役,结虑深思,忧则肝气并于脾,肝与胆合,嗌为之使,故病生于嗌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肝则忧。《奇病论》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咽嗌”作“困竭”,“百药”作“甘药”。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形志俱苦劳气,客邪伤气,在于咽喝,肺之应也。喝,肺喘声也。有本作“渴”。故疗之汤液丸散药之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脾肺气伤,则虚而不行,气必滞矣。脾肺之脉,上循咽嗌,故病生于咽嗌。如人之悲忧过度,则喉咙哽咽,食饮难进;思虑过度则上焦否隔,咽中核塞,即其征也。《通评虚实论》曰:隔则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亦此之谓。病在嗌者,因损于脏,故当以甘药调补之。“甘”,旧作“百”,《灵枢·九针论》作“甘药者是”,今改从之。嗌音益。9zP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惊则脉气并,恐则神不收,脉并神游,故经络不通而为不仁之病矣。夫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醪药者,所以养正祛邪,调中理气。故方之为用,宜以此焉。醪药,谓酒药也。不仁,谓不应其用,则 痹矣。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惊者气乱,恐者气下,数有惊恐,则气血散乱而经络不通,故病不仁。不仁者,顽痹耎弱也,故治宜按摩以导气行血,醪药以养正除邪。醪药,药酒也。 “经络”二字, 《九针论》作“筋脉”,义亦同。醪音劳。9zP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惊恐主肾,形多惊惧,邪客筋脉,筋脉不通,肾之应也,痛生筋脉皮肤之间,为痹不仁,故以按摩醪醴。五形,言陈其所宜也。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结上文。按:《灵枢·九针论》文有与此同者,俱不重载。9zP中华典藏网

刺阳明出血气〔1〕 ,刺太阳出血恶气〔2〕 ,刺少阳出气恶血〔3〕 ,刺太阴出气恶血〔4〕 ,刺少阴出气恶血〔5〕 ,刺厥阴出血恶气① 也〔6〕 。9zP中华典藏网

①出气恶血:《太素》作“出血气”。9zP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手阳明,大肠脉;足阳明,胃脉也。二脉上下连注,其气最强,故此二脉盛者,刺之血气俱写。9zP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手太阳,小肠脉也;足太阳,膀胱脉也。二脉上下连注,津液最多,故二脉盛者,刺之写血,邪客之者,写去恶气也。9zP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手少阳,三焦脉也;足少阳,胆脉也。二脉上下连注,其气最多,故此二脉盛者,刺之写气,邪客之者,写去恶血也。9zP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手太阴,肺脉也;足太阴,脾脉也。此二太阴与二阳明虽为表里,其气血俱盛,故并写血气也。9zP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手少阴,心脉也;足少阴,肾脉也。与二太阳以为表里,二太阳既血多气少,亦阴阳相反,二阴气多血少,是以二少阴盛,写于气也,邪客之者,写去恶血也。9zP中华典藏网

〔6〕【王冰】 明前三阳三阴血气多少之刺约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云: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阴出血气。杨上善注云:阳明太阴虽为表里,其血气俱盛,故并写血气,如是则太阴与阳明等,俱为多血多气。前文“太阴”一云“多血少气”,二云“多气少血”,莫可的知。详《太素》血气并写之旨,则二说俱未为得,自与阳明同尔。又此“刺阳明”一节,宜续前,“写有余,补不足”下,不当隔在“草度法,五行志”后。9zP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手厥阴,心包络脉也;足厥阴,肝脉也。与二少阳以为表里,二阳气多血少,阴阳相反,故二阴血多气少,是以二厥阴盛,以写血也,邪客之者,写去恶气。9zP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明三阴三阳血气各有多少,而刺者之出血出气当知其约也。手足阳明多血多气,故刺之者出其血气。手足太阳多血少气,故刺之者但可出其血而恶出其气。总而计之,则太阳厥阴均当出血恶气,少阳少阴太阴均当出气恶血,唯阳明可出气出血,正与首节义相合。恶,去声。9z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