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①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2〕 ,形之疾病② ,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③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3〕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名《刺禁》。
②疾病:《太素》作“所疾”。
③新校正云:按《太素》“虑”作“患”。
〔1〕【王冰】 天以德流,地以气化,德气相合,而乃生焉。 《易》曰:天地 缊,万物化醇。此之谓也。则假以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四时运行而方成立。
【张介宾】 天地之间,唯人为贵,乾称乎父,坤称乎母,故以天地之气生。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故以四时之法成。
〔2〕【王冰】 贵贱虽殊,然其宝命一矣,故好生恶死者,贵贱之常情也。
【张介宾】 好生恶死,人情同也。
〔3〕【王冰】 虚邪之中人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有形无形,故莫知其情状也。留而不去,淫衍日深,邪气袭虚,故著于骨髓。帝矜不度,故请行其针。新校正云:按别本“不度”作“不庶”。
【杨上善】 天地之间,人最为贵,人君众庶,莫不宝身。然不知病之脆微,留连骨髓,故请疗之方也。
【张介宾】 病在皮毛,浅而未甚,不早治之,则留淫日深,内著骨髓,故可虑也。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1〕 ;弦绝者,其音嘶败〔2〕 ;木敷者其叶发〔3〕 ;病深者其声哕〔4〕 。
【杨上善】 万物之类,虚实终始,皆滑利和调,物得久生也。是以五脏六腑筋脉骨肉柔弱滑利,可以长生。故曰:柔弱者,生之徒者也。
【张介宾】 物之生则滑利,死则枯涩,皆由阳气之存亡耳。脉之逆顺,亦犹是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1〕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2〕 。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3〕 。
〔1〕【王冰】 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为顺也。十二经,十五络,各随左右,而有太过不足。工当寻其至应以施针艾,故云治主其病者也。
【杨上善】 络虚经实,何以得知?络为阳也,经为阴也。寸为阳也,外也;尺为阴也,内也。秋冬,阴也;春夏,阳也。络气不足,阳气虚也;经气有余,阴气盛也。于秋冬时,诊寸口得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逆;春夏缓脉,尺之皮肤寒,为顺。缓脉,热也。以秋冬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春夏阴气在内,阳气在外故也。于尺寸在内时寒热,取经络虚实也。
【张介宾】 络脉在表,主乎阳也。经脉通里,主乎阴也。经气有余则脉口热,阴分之邪盛也。络气不足则尺中寒,阳分之气虚也。阳虚者畏阴胜之时,故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即下文灸刺之义。按:本节以脉口热为经气有余,尺寒为络气不足,故王氏以尺寸言阴阳,注曰阴分主络,阳分主经。然《经脉》《脉度》等篇曰:经脉为里,浮而浅者为络。是经本阴也,络本阳也,难以反言。夫尺寸者,分阴阳之位耳,而阴阳之气,则五脏上下无所不在。如寸有肺金,阴不在上乎?尺有命门,阳不在下乎?故反言尺寸则可,反言经络则不可。且本节之义,重在经络,不在尺寸,观者当详辨之。
〔2〕【王冰】 秋冬阳气下,故尺中热脉口寒为顺也。
【杨上善】 满,盛也。经虚络盛,春夏诊得尺之皮肤热盛,寸口得急脉,为逆,故死。秋冬得尺热脉急,故生。脉急多寒,脉缓多热也。
【张介宾】 经虚络满者,阴气不足,阳邪有余也。阴虚者畏阳胜之时,故春夏死,秋冬生。按:王氏注此二节曰:春夏阳气高,故脉口热、尺中寒为顺。秋冬阳气下,故尺中热、脉口寒为顺。此说若为近理,而实有所不然也。观《内经》论脉诸篇,则但言阴阳浮沉随气候,初未闻有以尺寸盛衰分四时也。学者于此不辨,恐反资多歧之惑。
〔3〕【王冰】 以阴分主络,阳分主经,故尔。
【杨上善】 经虚阴虚,故灸阴;络满阳满,故刺阳也。经满阴满,故刺阴;络虚阳虚,故灸阳也。
【张介宾】 此正以络主阳,经主阴,灸所以补,刺所以写也。
帝曰:何谓重虚〔1〕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2〕 。帝曰:何以治之①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3〕 。脉虚者,不象阴也〔4〕 。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5〕 。
①治之:《太素》作“知之”。
〔1〕【王冰】 此反问前重实也。
〔2〕【王冰】 言尺寸脉俱虚。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此少一“虚”字,多一“上”字。王注言:尺寸脉俱虚则不兼气虚也。详前“热病气热脉满”为重实。此“脉虚气虚尺虚”为重虚。是脉与气俱实为重实,俱虚为重虚。不但尺寸俱虚为重虚也。
【杨上善】 寸口脉虚,尺地及脉不虚,故曰重虚也。
【张介宾】 阴阳俱虚,是重虚也。
〔3〕【王冰】 寸虚则脉动无常,尺虚则行步恇然不足。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气虚者,膻中气不定也。王谓:寸虚则脉动无常,非也。
【张介宾】 气虚,即上虚,气虚于上,故言乱无常。如《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尺虚者下虚,故行步恇然怯弱也。恇音匡。
〔4〕【王冰】 不象太阴之候也。何以言之?气口者,脉之要会,手太阴之动也。
【杨上善】 恇,区方反,怯也。谓行步虚怯然也。重虚者,何以知其候也?膻中气虚不足,令人无言志定。诊得尺脉虚者,阴气不足,腰脚有病,故行步不正也。诊得寸口之脉虚,则手太阴肺虚。阴气不足,故曰不象也。
【张介宾】 气口独为五脏主,脉之要会也。五脏为阴,脏虚则脉虚,脉虚者阴亏之象,故曰不象阴也。
〔5〕【杨上善】 寸口虽不得太阴和脉,而得温滑者生,寒涩者死也。
【张介宾】 义同前。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1〕 ?岐伯曰:实而① 滑则生,实而① 逆则死〔2〕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3〕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②〔4〕 。
①而:《太素》作“如”。
②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移续于此,书在后“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下,对问义不相类,王氏颇知其错简,而不知皇甫士安当移附此也。今去后条,移从于此。
〔1〕【王冰】 言气热脉满,已谓重实。滑则从,涩则逆。今气寒脉满,亦可谓重实乎?其余滑涩生死逆从何如?
〔2〕【王冰】 逆,谓涩也。新校正云:详王氏以逆为涩,大非。古文简略,辞多互文,上言滑而下言逆,举滑则从可知,言逆则涩可见,非谓逆为涩也。
【杨上善】 虽实柔滑,可生也;实而寒温涩,死之徒也。
【张介宾】 邪盛者脉当实,实而兼滑,得阳脉也,故生。若见阴脉为逆,故死。按《玉机真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3〕【王冰】 大略言之,夏手足寒,非病也,是夏行冬令,夏得则冬死。冬脉实满头热,亦非病也,是冬行夏令,冬得则夏亡。反冬夏以言之则皆不死。春秋得之,是病故生。死皆在时之孟月也。
【杨上善】 下则阳虚阴盛,故手足冷也;上则阴虚阳盛,故头热也。春之时阳气未大,秋时阴气未盛,各处其和,故病者遇之得生。夏日阳盛阴格,则头热,加病也。冬时阴盛阳闭,手足冷者,益甚也,故病遇此时即死也。
【张介宾】 脉之实满,邪有余也。手足寒者,阴逆在下。头热者,阳邪在上。阴阳乖离,故为上实下虚之病。春秋为阴阳和平之候,得其和气,故可以生。冬夏乃阴阳偏胜之时,阳剧于夏,阴剧于冬,故死。
〔4〕【杨上善】 形骨筋等有病,于身节度,可诊脉而知,故脉浮而涩者,身必有热,身热脉浮涩者,死也。
【张介宾】 浮而身热,阳邪盛也。涩为气血虚,阴不足也。外实内虚则孤阳不守,故死。
帝曰:其形① 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1〕 。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2〕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3〕 。
①其形:《太素》作“举形”。
〔1〕【王冰】 形尽满,谓四形脏尽满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涩”作“满”。
【张介宾】 此正言阳实阴虚之候也。阳有余,故其形尽满,脉当急大而坚;阴不足,故当尺涩而不应也。
〔2〕【杨上善】 举身满闷,曰形尽满也。寸口之脉,寒气盛坚。然尺脉不应其满闷。然手足温者顺,疗之易已,故生。手足寒者逆,故死也。
〔3〕【杨上善】 寒气满身,手足冷者,阳气尽,故死;手足温者,阳气在四体,渐来通,阳气和则生。
【张介宾】 四肢为诸阳之本,故阳邪盛者,手足当温为顺;若手足寒冷,则以邪盛于外,气虚于内,正不胜邪,所以为逆。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1〕 ?岐伯曰:手足温则 生,寒则死①〔2〕 。帝曰:乳子中风热② ,喘鸣肩息者,脉③ 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3〕 。
①新校正云:按《太素》无“手”字。杨上善云: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者逆而致死。
②中风热:《太素》作“中风病热”。
③脉:《太素》无此字。
〔1〕【王冰】 悬,谓如悬物之动也。
【张介宾】 乳子,婴儿也。病热脉悬小者,阳证阴脉,本为大禁。但小而缓者,邪之微也,其愈则易;小而急者,邪之甚也,为可虑耳。
〔2〕【杨上善】 乳子病热,脉应浮滑而反悬小者,足温气下,故生;足寒气不下,逆者而致死也。
【张介宾】 此统言小儿之内外证也。小儿以稚阳之体,而加之病热,脉不当小。若脉虽小而手足温者,以四支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故生;若四支寒冷,则邪胜其正,元阳去矣,故死。《通评虚实论》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3〕【王冰】 缓,谓如纵缓。急,谓如弦张之急,非往来之缓急也。《正理伤寒论》曰:缓则中风。故乳子中风,脉缓则生,急则死。
【杨上善】 乳子中风病热,气多血少,得脉缓,热宣泄,故生;得急,为寒不泄,故死也。
【张介宾】 此言小儿之外感也。风热中于阳分,为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但大而缓,则胃气存,邪渐退,故生;实而急,则真脏见,病日进,故死。愚按:此二节之义,可见古人之诊小儿者,未尝不重在脉也。即虽初脱胞胎,亦自有脉可辨。何后世幼科如《水镜诀》及《全幼心鉴》等书,别有察三关之说,于脉则全置不问。夫三关乃阳明之浮络,原不足以候脏腑之气。且凡在小儿,无论病与不病,此脉皆紫白而兼乎青红,虽时有浓淡之异,而四色常不相离也。何以辨其紫为风,红为寒,青为惊,白为疳?又何以辨其雷惊、人惊、水惊、兽惊之的确乎?即余初年,亦用此法,然惟测摸疑似,终属茫然。奈何近代医家习此为常,全不知脉,欲济其危,胡可得也?及遍考《内经》,则病无三关名目,惟《经脉》篇有察手鱼之色者,若乎近之;然乃概言诊法,亦非独为小儿也。然则三关之说,特后世之异端耳,不足凭也。故凡欲诊小儿者,在必察气口之脉,面部之色,呼吸之声,或兼察手鱼亦可也;且小儿之脉,原非大方之比,不必多歧,但求于大小缓急虚实六者之间,可以尽之,诊得其真,取如反掌,既明且易,岂不大愈于彼哉?欲求实济于此者,速当知所从也。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1〕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2〕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3〕 。帝曰:肠澼之属① ,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② 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4〕 。
①肠澼之属:《太素》作“肠辟之病”。
②滑大者:此上《太素》有“身不热”三字。
〔1〕【王冰】 热为血败,故死;寒为荣气在,故生也。
【杨上善】 血虚阳乘,故死;血未甚虚,其身犹寒,所以得生也。
【张介宾】 肠澼,滞下也,利而不利之谓。便血,赤利也,身热者,阳胜阴败,故死。寒则营气未伤,故生。澼音匹。
〔2〕【王冰】 阴病而见阳脉,与证相反,故死。
【杨上善】 脉沉阴气犹在,故生;脉浮阴尽阳乘,故死也。
【张介宾】 白沫,白利也。病在阴而见阴脉者为顺,故生。见阳脉者为逆,故死。
〔3〕【杨上善】 脉悬绝,阳气尽绝也,故死。滑大气盛,犹温也,故生也。
【张介宾】 下脓血者,兼白赤而言也。悬绝者,谓太过则坚而搏,不足则微而脱,皆胃气去而真脏见也,邪实正虚,势相悬绝,故死。滑因血盛,大以气充,血气未伤,故生。
〔4〕【王冰】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脾见甲乙死,是谓以脏期之。
【杨上善】 脉不悬绝,阴气犹在,滑大是阳气盛好,故生。其脉悬绝涩为寒,是为阳绝,以其脏之病次,传为死期也。
【张介宾】 以脏期之者,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肺见丙丁死,脾见甲乙死,肾见戊己死也。愚按:肠澼一证,即今之所谓痢疾也。自仲景而后,又谓之滞下。其所下者,或赤或白,或脓或血,有痛者,有不痛者,有里急后重者,有呕恶胀满者,有噤口不食者,有寒热往来者。虽其变态多端,然总不外乎表里寒热,而尤于虚实之辨更为切要,知此六者,庶不致杀人矣。若以表里言之,如《论疾诊尺》等篇曰:春伤于风,夏为后泄肠澼。《百病始生》篇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间,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是皆由于外邪,此即时气相传之属也。凡邪因表者必有表证,但兼其表而行散之,表邪解而痢自愈。如无表证,则必由口腹,悉属内伤。但伤于内者极多,因于表者则间或有之,此内外之不可不辨也。若以寒热言之,则古以赤者为热,白者为寒。至刘河间而非之曰:如赤白相兼者,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盖白者肺之色也,青者肝之色也,黄者脾之色也,赤者心之色也。至若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或言痢色青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乎?又曰:若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青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凡谷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故其言治,则曰苦能燥湿,寒能胜热,或微加辛热以佐之。又云:治诸痢者,黄连、黄柏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又曰: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是皆河间之说也。及至丹溪则因之曰:赤痢乃自小肠来,白痢乃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自二子之言出,则后世莫敢违之。虽二家方书,非无从温之治,然亦不过备立言之缺略,而其大意则专以湿热为主。故今之医家悉遵其训,一见痢证,无分寒热虚实,咸谓欲清其火,非芩、连、栀、柏不可;欲去其积,非大黄、芒硝不可;欲行血者,必用桃仁、红花之类;欲利水除湿者,必用五苓、益元之类;欲调气行滞者,必用木香、槟榔、枳实、厚朴之类;欲和血凉血者,必用当归、生地、芍药、地榆之类。朝更夕改,不过如此,及至濒危,犹云湿热未除,积滞未尽,举世皆然,可胜其害。兹以愚见,则大有不然。夫疟、痢发于夏秋,本因溽暑,岂云非热?但炎蒸之令,出乎天也,苟能顺天之气,焉得为病?惟因热求凉而过于纵肆,则病由乎人耳。故凡风寒之中于外者,其邪在经,病多为疟;生冷之伤于内者,其邪在脏,病多为痢;或表里俱伤,则疟痢并作。未有不中于寒而为疟为痢者,此致病之本,其为寒为热可知也。若暑湿之郁,久则成热,所以痢多热证,此固自然之理;然有偶因瓜果,过伤生冷,未及郁积,随触而痢者,岂郁热耶?又有素慎口腹,或中雨水之阴寒,或因饮食之相犯者,皆能致痢,是又何热之有哉?至有年有衰迈,禀有素弱,则尤易于染,此等极多,岂皆热证?且凡病痢者,必有脓血,使无脓血,焉得为痢?盖伤其脏腑之脂膏,动其肠胃之脉络,故或寒或热皆能脓血,若谓脓必因热,岂痢疾绝无寒证耶?使必待完谷不化,痢色不变及澄澈清冷等证,始认为寒,则其阳已尽去,脾已尽败,几于危矣,岂无其渐而遂至是哉?不知致此之始,即寒证也。矧痢因于湿,湿生于土。夫五行之理,热因火化,寒因水化,此阴阳之不易者也。惟湿土寄王于四者之中,故从乎火,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从乎水,则阴土不足而寒湿生灾。若但言湿热而不言寒湿,岂非医家之误乎?至以白赤分寒热,此自古法,本不为谬。而河间乃谓白者属肺,赤者属心。盖言白主于气,赤主于血,是亦理也。若以愚见言之,则赤中岂必无白,白中岂必无赤,赤白相兼者,岂真寒热同病乎?但其清浊微甚,自有阴阳可辨耳。虽赤痢亦有寒证,然终是热多;白痢亦有热证,然终是寒多。其有白而热者,则脉证必热;赤而寒者,则脉证必寒,亦易辨也。若谓白必属肺,恐白痢非无血化;赤必属心,恐血痢不离乎气也。观《局方》之治痢,则例用温热,河间之治痢,则专用苦寒,何其相去之远耶?未免各有所偏,皆失中和之道矣,此寒热之不可不辨也。再以虚实言之,如头疼身热,筋骨酸痛者,表邪之实也;胀满恶实,急痛拒按者,里邪之实也;烦渴引饮,喜冷畏热者,阳邪之实也;举按滑数,来往有力者,脉息之实也;火土之胜,而见敦阜、赫曦之化者,时气之实也。舍此之外,则无可言实,多属虚矣。今有以口渴为实热者,不知凡系写痢,必亡津液,液亡于下,则津涸于上,焉得不渴?故当以喜热喜冷分虚实也。有以腹痛为实者,不知痢出于脏,则肠胃必有损伤,脓血切肤,安能无痛?故当以痛之缓急、按之可否、脏之阴阳、腹之胀与不胀分虚实也。有以小水之黄赤短少为实热者,不知水从痢去,溲必不长,汁以阴亡,溺因色变,故当以便之热与不热、液之涸与不涸分虚实也。有以里急后重为实热者,但知湿热壅于大肠,因而重坠,不知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摄,故当以病之新久、质之强弱分虚实也。若邪正不明,则祸如反掌,此虚实之不可不辨也。再以治法言之,则当必求其所感之邪,所受之脏,以明致病之本,其他所变,皆为标也。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则愈;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则愈。因于气者调其气,因于血者和其血。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当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无待言矣。第见今人之病痢者,虚常六七;而今之治痢者,补无一二焉。若气本陷矣,而复行其气,后重不将甚乎?中本虚矣,而再攻其积,元气不将竭乎?湿热伤血,自宜调血,若过用推陈,血愈伤矣。津亡作渴,自宜止泄,若专于渗利,津愈耗矣。使必待血清痛止而后补,则事已无及矣。此无他,特以本末未明,故但据见在者为有形之疾病,而不知可虑者在无形之元气也。夫元气既虚,不补将何以复?诸当补者,自有所据,请尽悉之。凡脉息微弱者可补,知其非实邪也。形体虚羸者可补,知其不可攻也。口腹素慎者可补,知其本无所积也。胸鬲宽快者可补,知其中无留滞也。因病后而偶感者可补,以元气之有所伤也。因攻伐而愈剧者可补,以攻所不当攻也。后重之可补者,陷则升而补之,热则凉而补之。腹痛之可补者,滑泄则涩而补之,虚寒则温而补之。凡阳邪盛则阴虚者病,非纯美甘凉之剂,不足以养脏气。阴邪胜则阳虚者病,非辛甘温厚之剂,不足以回元阳。是皆用补之法也。然尤有其要,则在脾肾二脏,不可不辨。如《卫生宝鉴》曰:太阴主写,传于少阴为痢。此正言脾肾也。盖写因于脾,其邪犹浅;传于肾而为痢,病则甚矣。夫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不亡阴者,亦未有阴亡而肾不虚者,欲治痢而不治阴,非其治也。故如四君、归脾、补中、十全之类,皆治脾虚之剂,非为不善;若病在化源,势属危急,使非大补命门,以复肾中之阳,以壮脾土之母,则真阴何由以复?门户何由以固?所谓川源不能实,漏卮不能满,将何益于事哉?近惟薛立斋独得其义,欲相资借,当并察其《医按》。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1〕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2〕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3〕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①〔4〕 。
①不可治:此下《太素》有“死”字。
〔1〕【王冰】 脉小坚急为阴,阳病而见阴脉,故死不治。新校正云:按巢元方云:脉沉小急实,死不治,小牢急,亦不可治。
【杨上善】 大者,气多血少;滑者,气盛微热。以其气盛微热,故久自差。脉小,气血俱少。坚急为寒,是则阳虚阴乘,故死之。
【张介宾】 搏大而滑为阳脉,阳盛气亦盛,故久将自已。若小坚而急,则肝之真脏脉也,全失中和而无胃气,故死不治。
〔2〕【王冰】 以反证故。
【杨上善】 癫疾,阳盛病也。故阳脉盛而实者,不离于死;阳虚阴和,故可疗也。
【张介宾】 虚则柔缓,邪气微也,故生。实则弦急,邪气盛也,故死。
〔3〕【张介宾】 消瘅者,三消之总称,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也。瘅音丹,又上、去二声。《广韵》曰:火瘅,一曰黄病。
〔4〕【王冰】 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新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不可治”,按《甲乙经》《太素》全元起本并云“可治”。又按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云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杨上善】 脉实又气多血少,病虽久,可疗。其脉悬绝,血气俱少又脉坚,病久,不可疗,当死。
【张介宾】 邪热在内,脉当实大者为顺,故病虽久犹可治;若脉悬小,则阳实阴虚,脉证之逆也,故不可治。《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又曰: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1〕 ?帝曰:春亟① 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 而少针石也〔2〕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3〕 ,痈疽不得顷时回②〔4〕 。痈不知所③ ,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④ 与缨脉各二〔5〕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⑤ ,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6〕 。暴痈筋 ⑥,随分⑦ 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7〕 。
①亟:《太素》作“极”。下同。
②顷时回:《太素》作“须时”。
③痈不知所:《太素》作“因痈不知不致”。
④三痏:《太素》无“痏”字。
⑤刺而热不止:《太素》作“刺痈而热”。
⑥ :《太素》作“濡”。
⑦随分:《太素》作“随外分”。
〔1〕【王冰】 形度,具《三备经》。筋度、脉度、骨度,并具在《灵枢经》中,此问亦合在彼经篇首,错简也。一经以此问为《逆从论》首,非也。
【张介宾】 形骨筋等有病,于身节度,可诊脉而知,故脉浮而涩者,身必有热,身热脉浮涩者死也。
〔2〕【王冰】 亟,犹急也。闭塞,谓气之门户闭塞也。
【张介宾】 亟,急也。凡用针取病者,春宜治各经之络穴;夏宜治各经之俞穴;秋气未深,宜治六腑阳经之穴;冬寒阳气闭塞,脉不易行,故当用药而少施针石,此用针之大法也。亟音棘。塞,入声。
〔3〕【王冰】 冬月虽气门闭塞,然痈疽气烈,内作大脓,不急写之则烂筋、腐骨,故虽冬月,亦宜针石以开除之。
〔4〕【王冰】 所以痈疽之病,冬月犹得用针石者何?此病顷时回转之间,过而不写,则内烂筋骨,穿通脏腑。
【杨上善】 春夏秋三时极意行针,冬时有痈疽得极,余寒等病皆悉不得,故不用,称其时也。春时阳气在于皮肤,故取络脉也。夏时在于十二经之五输,故取输也。秋气在于六腑诸输,故取之也。冬气在于骨髓,腠理闭塞,血脉凝涩,不可行于针与砭石,但得饮汤服药。痈疽以是热病,故得用针石也。以痈疽暴病,不得须间失时不行针石也。
【张介宾】 冬月气脉闭塞,宜少针石者,乃指他病而言,非谓痈疽亦然也。盖痈疽毒盛,不泄于外,必攻于内,故虽冬月,亦急宜针石写之。不得顷时回者,谓不可使顷刻内回也,内回则毒气攻脏,害不小矣。
〔5〕【王冰】 但觉似有痈疽之候,不的知发在何处,故按之不应手也。乍来乍已,言不定痛于一处也。手太阴傍,足阳明脉,谓胃部气户等六穴之分也。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脉,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以有左右,故云各二。
【杨上善】 有因痈生,不痛不知,不得其定,按之不应其手,乍来似有,乍去似无者,此是肺气所为,可取手太阴脉有主此病输,傍三刺之,及缨脉足阳明之输主此病者,二取之。
【张介宾】 痈疽已生,未知的所,故按之不应手也。乍来乍已,痛无定处也。刺手太阴旁者,太阴之脉,自腋下出中府,中府之旁,乃足阳明气户、库房之次。刺瘢曰痏,三痏,三刺也。缨脉,结缨两旁之脉,亦足阳明颈中水突、气舍等穴。
〔6〕【王冰】 大骨会,肩也。谓肩贞穴,在肩髃后骨解间陷者中。
【杨上善】 足少阳脉下胸络肝属胆,循胁里在腋下,故腋胁之间有痈大热,可刺足少阳脉□□之穴,五取之。热而不已,刺手心主脉,其脉循胸下腋三寸,上抵腋,故腋痈三取之。又取手太阴经络各三。大骨之会者,手太阴脉循臂内上骨下廉,即为经络会处也。
【张介宾】 刺足少阳五者,少阳近掖之穴,则渊腋、辄筋也。刺手心主三者,天池在腋下也。刺手太阴经络者,列缺也。大骨之会各三者,谓肩后骨解中,手太阳肩贞穴也。
〔7〕【王冰】 痈若暴发,随脉所过,筋怒 急,肉分中痛,汗液渗泄如不尽,兼胞气不足者,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写之。新校正云:按此二条,旧散在篇中,今移使相从。
【杨上善】 筋濡者,谓筋湿也。随分痛者,随分肉间痛也。魄汗者,肺汗也。胞气不足者,谓膀胱之胞气不足也。此之五病,可取十二经输,疗主病者也。
【张介宾】 ,缩也。随分而痛,随各经之分也。魄汗,阴汗也。胞气不足,水道不利也。治在经俞,随痈所在,以治各经之俞穴,如手太阴之俞,太渊之类是也。 音软。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① 经络者,胃之募也②〔1〕 。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2〕 。霍乱,刺俞傍五〔3〕 ,足阳明及上傍三〔4〕 。刺痫惊脉五〔5〕 ,针手太阴各五,刺经〔6〕 太阳五〔7〕 ,刺手少阴③ 经络傍者一④〔8〕 ,足阳明一〔9〕 ,上踝五寸,刺三针〔10〕 。
①手太阳:《太素》作“太阳”。
②胃之募也:《太素》作“则人募者也”。
③手少阴:《太素》作“手少阳”。
④一:《太素》作“一寸”,下同。
〔1〕【王冰】 太阳为手太阳也,手太阳,太阳经络之所生,故取中脘穴,即胃之募也。《中诰》曰:中脘,胃募也,居蔽骨与齐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脉所生。故云:经络者,胃募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取太阳经络血者则已。无“胃之募也”等字。又杨上善注云足太阳。其说各不同,未知孰是。
【张介宾】 太阳经络,谓手太阳经之络,即任脉之中脘,胃之募也。中脘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脉所生,故云太阳经络者。募音暮。
〔2〕【王冰】 谓取足少阴俞,外去脊椎三寸,两傍穴各五痏也。少阴俞谓第十四椎下两傍,肾之俞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用员利针,刺已如食顷久立已,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之。
【杨上善】 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阴上行贯肝膈,发腹诸穴,故腹暴满,故取太阳经络。经脉络脉,人之盛募之气。腹满亦取足少阴之输,侠脊相去三寸,输傍五取之,用员利针。募,有本为幕也。
【张介宾】 少阴俞,即肾俞也。肾为胃关,故亦当取之。系足太阳经穴,去脊两旁各一寸五分,共为三寸,两傍各五痏也。刺当用第六之员利针。
〔3〕【王冰】 霍乱者,取少阴俞傍志室穴。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刺主霍乱输傍五取之。
【张介宾】 邪在中焦则既吐且写,脏气反复,神志缭乱,故曰霍乱。俞傍,即上文少阴俞之傍,志室穴也。亦各刺五痏。
〔4〕【王冰】 足阳明言胃俞也,取胃俞,兼取少阴俞外两傍向上第三穴,则胃仓穴也。
【杨上善】 霍乱,刺主疗霍乱输傍,可五取之,及足阳明下脉与上有疗霍乱输傍,可三取之也。
【张介宾】 足阳明,言胃俞也。再及其上之傍,乃脾俞之外,则意舍也。当各刺三痏。
〔5〕【王冰】 谓阳陵泉,在膝上外陷者中也。
【张介宾】 五脉如下文。痫音闲,癫病。
〔6〕【张介宾】 刺手太阴之经,经渠穴也。各五,以左右手各五痏也。下亦然。
〔7〕【张介宾】 亦以手太阳经穴言,当是阳谷穴。
〔8〕【张介宾】 手少阴之经穴,灵台也,在络穴通里之傍,故曰络傍者一。
〔9〕【张介宾】 亦言经穴解溪也。
〔10〕【王冰】 经太阳谓足太阳也。手太阴五谓鱼际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经太阳五谓承山穴,在足腨肠下分肉间陷者中也。手少阴经络傍者谓支正穴,在腕后同身寸之五寸,骨上廉肉分间,手太阳络别走少阴者。足阳明一者,谓解溪穴,在足腕上陷者中也。上踝五寸谓足少阳络光明穴。按《内经明堂》《中诰图经》,悉主霍乱,各具明文。新校正云:按别本注云:悉不主霍乱,未详所谓。又按《甲乙经》《太素》刺痫惊脉五,至此为刺惊痫。王注为刺霍乱者,王注非也。
【杨上善】 刺痫惊脉,凡有五别:手太阴五取之,又足太阳输穴五取之,又手少阳经络傍三取之,又足阳明傍去一寸,上踝五寸三针之。
【张介宾】 足少阳胆经之络,光明穴也。三针,即三痏。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1〕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2〕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①〔3〕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②〔4〕 。跖跛,寒风湿之病也〔5〕 。
①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太素》作“不通,偏塞也”。
②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太素》作“闭内,内不通,风也,内留着也”。
〔1〕【杨上善】 此之六种,是肥贵人膏粱所发之病。
【张介宾】 消瘅,热消也。仆击,暴仆如击也。偏枯,半身不随也。痿,痿弱无力也。厥,四肢厥逆也。高梁,膏粱也。肥贵之人每多厚味,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满,热蓄于内,多伤其阴,故为此诸病。瘅音丹,又上、去二声。仆音付。
〔2〕【杨上善】 此之四种,因暴愁忧所生之病。鬲塞,鬲中塞也。闭,谓七窍闭也。谓噫与下使之气,即上下也。
【张介宾】 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或上或下,致为否隔,而水谷有不通也。
〔3〕【张介宾】 暴厥,气暴逆也。此以内气之逆,暴有所薄而然。薄,侵迫之谓。
〔4〕【杨上善】 暴厥耳聋,偏塞也。内气暴满薄,不从于内中,风病也。以脾气停壅,不顺于内,故瘦留着也。
【张介宾】 有病不从内,而外中风寒,藏蓄不去,则伏而为热,故致燔烁消瘦,此以表邪留薄,而着于肌肉筋骨之间也。
〔5〕【王冰】 消,谓内消;瘅,谓伏热;厥,谓气逆;高,膏也;梁,粱字也;跖,谓足也。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满,故热气内薄,发为消渴、偏枯、气满逆也。逆者,谓违背常候,与平人异也。然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隔塞否闭,气脉断绝而上下不通也。气固于内,则大小便道偏不得通泄也。何者?脏腑气不化,禁固而不宣散,故尔也。外风中人,伏藏不去,则阳气内受,为热外燔,肌肉消烁,故留薄肉分消瘦,而皮肤着于筋骨也。湿胜于足则筋不利,寒盛于足则挛急,风湿寒胜则卫气结聚,卫气结聚则肉痛,故足跛而不可履也。
【杨上善】 风湿之气,生于跖跛痹病。跖,之石反。跛,有本为跂也。
【张介宾】 足不可行谓之跖,一足偏废谓之跛,此在下者,必风寒湿气之病也。跖音只。跛,波上声。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1〕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2〕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3〕 。
〔1〕【杨上善】 此之五病,气之久逆所生。
【张介宾】 此以气逆之久,而阴阳营卫有所不调,然后成此诸证,皆非一朝所致也。疸音旦。
〔2〕【杨上善】 六腑受谷气,传五脏,故六腑闭塞,脏不平也。
【张介宾】 六腑闭塞,则水谷无以化,津液无以行,精气失所养,故五脏有不平矣。
〔3〕【王冰】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然久厥逆而不下行则气怫积于上焦,故为黄疸、暴痛、癫狂气逆矣。食饮失宜,吐利过节,故六腑闭塞而令五脏之气不和平也。肠胃否塞则气不顺序,气不顺序则上下中外互相胜负,故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也。
【杨上善】 肠胃之脉在头,在于七窍,故肠胃不利,头窍病也。
【张介宾】 头耳九窍,皆手足阳明经脉所及,故病由肠胃之所生。然“肠胃”二字,实兼六腑为言,盖六腑俱属三阳,三阳遍于九窍也。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①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② ,何也〔1〕 ?岐伯对曰:阳明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 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2〕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四卷。
②而异者:《太素》作“异”。
〔1〕【王冰】 脾胃脏腑皆合于土,病生而异,故问不同。
【杨上善】 足太阴足阳明脾胃二脉,诸经之海,生病受益以为根本,故别举为问也。
【张介宾】 太阴脾也,阳明胃也,虽皆属土,然一表一里,故所受所伤有不同矣。
〔2〕【王冰】 脾脏为阴,胃腑为阳。阳脉下行,阴脉上行。阳脉从外,阴脉从内。故言所从不同,病异名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实更虚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从;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从,即更逆更从也。
【杨上善】 太阴为阴,阳明为阳,即异位也。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秋冬太阴为实,阳明为虚,即更虚实也。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也。手三阴,从内向外也;手三阳,从外向内也。足之三阴,从外向内;足之三阳,从内向外也。十二经脉阴阳六种不同,生病固亦多也。
【张介宾】 脾为脏,阴也。胃为腑,阳也。阳主外,阴主内,阳主上,阴主下,是阴阳异位也。阳虚则阴实,阴虚则阳实,是更虚更实也。病者为逆,不病者为从,是更逆更从也。凡此者,皆所从不同,故病名亦异。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1〕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2〕 。故阳道实,阴道虚〔3〕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4〕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5〕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6〕 ;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7〕 。
〔1〕【杨上善】 问其病异。
〔2〕【王冰】 是所谓阴阳异位也。
【张介宾】 胃属三阳,故主天气。脾属三阴,故主地气。
〔3〕【王冰】 是所谓更实更虚也。
【杨上善】 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
【张介宾】 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一曰阴道实则阳道虚矣,所谓更虚更实者,亦通。
〔4〕【王冰】 是所谓或从内、或从外也。
【杨上善】 风寒暑湿虚邪外入腠理,则六阳之脉受之。饮食男女不节,则六阴受之。
〔5〕【杨上善】 六阳受于外邪,传入六腑;六阴受于内邪,传入五脏也。
【张介宾】 贼风虚邪,外伤也,故阳受之而入腑,饮食起居,内伤也,故阴受之而入脏。
〔6〕【杨上善】 六腑阳气在外,故身热也。阳盛昼眠不得至夜,故不时卧也。阳气盛于上,故上为喘呼也。
〔7〕【王冰】 是所谓所从不同,病异名也。
【杨上善】 阴邪在中,实则 胀肠满,闭塞不通,虚则下利肠澼。
【张介宾】 不时卧,不能以时卧也。阳邪在表在上,故为身热不卧喘呼。阴邪在里在下,故为 满飧泄肠澼。 音嗔。飧音孙。澼音僻。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1〕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2〕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3〕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4〕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5〕 。
〔1〕【杨上善】 肺为天也,喉出肺中之气呼吸,故主天。脾为地,咽出脾胃噫气,故主地。
【张介宾】 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咽为胃系,所以受水谷,故下通于地。
〔2〕【王冰】 同气相求尔。
【杨上善】 风从上下,故阳受之;湿从下上,故阴受之。
【张介宾】 风,阳气也,故阳分受之。湿,阴气也,故阴分受之。各从其类也。
〔3〕【王冰】 是所谓更逆更从也。《灵枢经》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所行而异,故更逆更从也。
【杨上善】 足三阴脉,从足至头,走头下胸,横出腋下,循臂至指端,为手三阴脉也。变为手三阳脉,从手指端上行至头,下行至足,为足三阳。阴阳相注,如环无端。
【张介宾】 《逆顺肥瘦》篇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此之谓。盖阴气在下,下者必升;阳气在上,上者必降。脾阴胃阳,气皆然也。
〔4〕【王冰】 此言其大凡尔。然足少阴脉下行,则不同诸阴之气也。
【张介宾】 阳病极则及于下,阴病极则及于上,极则变也。非惟上下,表里亦然。
〔5〕【王冰】 阳气炎上,故受风;阴气润下,故受湿。盖同气相合尔。
【杨上善】 阳病者,三阴之脉上行至头极已为阳,受风热已下行;阴病者,三阳之脉下行至足极已为阴,受寒湿已上行。故伤风上先受之,伤湿下先受之。
【张介宾】 阳受风气,故上先受之。阴受湿气,故下先受之。然上非无湿,下非无风,但受有先后耳。曰先受之,则后者可知矣。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1〕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①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2〕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3〕 。
①新校正云:按《太素》“至经”作“径至”。杨上善云:胃以水谷资四支,不能径至四支,要因于脾得水谷津液营卫于四支。
〔1〕【杨上善】 五脏皆连四支,何因脾病独四支不用也?
〔2〕【王冰】 脾气布化水谷精液,四支乃得以禀受也。
〔3〕【杨上善】 土旺四季,四季皆有土也;脾长四脏,四脏皆有脾也。何者?四支百体禀气于胃,胃以水谷津液资四支。当用资四支之时,胃气不能径到四支,要因于脾,得水谷津液,营卫之气,营于四支,四支禀承,方得用也。若其脾病,脉道不通,则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张介宾】 四支之举动,必赖胃气以为用,然胃气不能自至于诸经,必因脾气之运行,则胃中水谷之气化为精微乃得及于四支也。若脾病则胃气不行,故各经脉道日以衰微,而四支不为用矣。为,去声。下同。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1〕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2〕 。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3〕 。土者,生① 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4〕 。
①生:《太素》作“主”。
〔1〕【王冰】 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四脏皆有正应,而脾无正主也。
【张介宾】 此言时惟四而脏有五,如肝心肺肾分主四时,而脾为五脏之一,独无所主者何也?
〔2〕【张介宾】 五脏所主,如肝木主春而王于东,心火主夏而王于南,肺金主秋而王于西,肾水主冬而王于北;惟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居中央,寄王四时各一十八日,为四脏之长,而不得独主于时也。考之历法:凡于辰戌丑未四季月,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前,各土王用事十八日,一岁共计七十二日。凡每季三月各得九十日,于九十日中除去十八日,则每季亦止七十二日,而为五行分王之数。总之五七三十五,二五一十,共得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之常数也。
〔3〕【杨上善】 四脏之本,皆为土也。十八日用,故曰寄也。著,澄略反,在也。脾脏在土之精妙也。
〔4〕【王冰】 治,主也。著,谓常约著于胃也。土气于四时之中,各于季终寄王十八日,则五行之气各王七十二日,以终一岁之日矣。外主四季,则在人内应于手足也。
【杨上善】 土为万物之质,法于天地,与万物为质,故身与头手足为体,身不别主时。
【张介宾】 脾胃相为表里,脾常依附于胃,以膜连著,而为之行其精液;然脾胃皆属乎土,所以生成万物,故曰法天地也。土为万物之本,脾胃为脏腑之本,故上至头,下至足,无所不及,又岂得独主一时而已哉?《平人气象论》曰: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脉无胃气亦死。此所以四时五脏,皆不可一日无土气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① ,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1〕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2〕 。阳明者,表也〔3〕 ,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4〕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5〕 。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② 无气以生,故不用焉〔6〕 。
①新校正云:按《太素》作“以募相逆”。杨上善云:脾阴胃阳,脾内胃外,其位各异,故相逆也。
②肌肉:《太素》作“脉肉”。
〔1〕【杨上善】 脾阴胃阳,脾内胃外,其位各别,故相逆也。其别异,何能为胃行津液气也?一曰相连,脾胃表里阴阳,募既相假,故曰相连也。
【张介宾】 此下言三阴三阳之脉皆禀于脾胃之气也。膜,模、莫二音。
〔2〕【杨上善】 嗌,于末反,咽也。足太阴脉贯胃属脾,上行络嗌,其气强盛,能行三阴之脉,故太阴脉得三阴名也。
【张介宾】 为之者,为胃也。脾脉贯胃属脾,足太阴也,故为之行气于三阴。三阴者,五脏之谓。
〔3〕【王冰】 胃是脾之表也。
〔4〕【张介宾】 阳明者,太阴之表也,主受水谷以溉脏腑,故为五脏六腑之海。虽阳明行气于三阳,然亦赖脾气而后行,故曰亦也。三阳者,即六腑也。
〔5〕【张介宾】 因其经,因脾经也。脏腑得禀于阳明者,以脾经贯胃,故能为胃行其津液也。
〔6〕【王冰】 又复明脾主四支之义也。
【杨上善】 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四支禀承四支得□□经脉不□阳明,则阴脉不通,筋骨脉肉无气以主也。
【张介宾】 阴道,血脉也。此复明脾主四支之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①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② 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1〕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2〕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③ 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3〕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4〕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5〕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三卷。
②足阳明之脉:《太素》作“阳明之脉”。
③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脉”作“肌”。
〔1〕【王冰】 前篇言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然阳明者,胃脉也。今病不如前篇之旨,而反闻木音而惊,故问其异也。
【张介宾】 脉,即经也。
〔2〕【王冰】 《阴阳书》曰:木克土。故土恶木也。
【杨上善】 十二经脉而别解阳明者,胃受水谷以资脏腑,其气强大,气和为益之大,受邪为病之甚,故别解之。
【张介宾】 木能客土,故恶之。
〔3〕【张介宾】 阳明经多气多血,邪客之则血气壅而易为热,热则恶火也。
〔4〕【王冰】 惋热内郁,故恶人耳。新校正云:按《脉解》云:欲独闭户牖而处何也?阴阳相搏,阳尽阴盛,故独闭户牖而处。
【杨上善】 悗,武槃反,此经中为闷字。
【张介宾】 阳明气逆而厥,则为喘惋。惋,忧惊也。故恶人之烦扰。惋,乌贯切。
〔5〕【王冰】 经,谓经脉。脏,谓五神脏。所以连脏则死者,神去故也。
【杨上善】 连脏病深,故死;连经病浅,故生。
【张介宾】 连脏者败及三阴,故死。连经则肌表之疾耳,故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① ,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1〕 ?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2〕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3〕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4〕 。帝曰:其妄言② 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③〔5〕 。
①之处:《太素》无此二字。
②妄言:《太素》无此二字。
③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太素》作“阳盛则使人不欲食,故妄言”。
〔1〕【王冰】 素,本也。逾垣,谓蓦墙也,怪其稍异于常。
【张介宾】 凡癫狂伤寒家多有此证。
〔2〕【王冰】 阳受气于四支,故四支为诸阳之本也。新校正云:按《脉解》云:阴阳争而外并与阳。
【张介宾】 阳受气于四末,故四支为诸阳之本。阳邪刚盛,故步履变常也。
〔3〕【王冰】 弃,不用也。
〔4〕【张介宾】 阳明主肌肉,故热盛于身。
〔5〕【王冰】 足阳明胃脉,下膈,属胃络脾;足太阴脾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故病如是。
【杨上善】 素,先也。其人非是先有此能,因阳明病故也。手足阳明之脉盛实好为登陟。以其热闷,所以弃衣也。
【张介宾】 阳盛者,阳邪盛也。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阳邪实之,阳之极也。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神明乱而病如是。詈音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