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①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1〕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2〕 ,饮食未进〔3〕 ,经脉未盛〔4〕 ,络脉调匀②〔5〕 ,气血未乱,故乃可诊〔6〕 有过之脉〔7〕 。切脉动静〔8〕 ,而视精明,察五色〔9〕 ,观五脏有余不足③ ,六腑④ 强弱,形之盛衰〔10〕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11〕 。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六卷。
②调匀:《太素》作“调均”。
③有余不足:《太素》作“有输余不足”。
④六腑:《太素》作“五府”。
〔1〕【张介宾】 诊,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诊,而此节以诊脉为言。
〔2〕【杨上善】 诊法在旦,凡有五要,故须旦以诊色脉,肺气行至手太阴,十二经胳所有善恶之气,皆集寸口,故曰未动;未入诸阳脉中,故曰未散,此为一也。
〔3〕【杨上善】 进饮食已,其气即行,善恶散而难知。故曰未进食,此为二也。
〔4〕【杨上善】 未进饮食,故十二经气未盛,此为三也。
〔5〕【杨上善】 以经未盛,大络亦未盛,故络脉调均,此为四之也。
〔6〕【杨上善】 卫气营血相参,以行其道,故名为乱。今并未行,即气血未乱,此为五也。平旦有斯五义,故取平旦察色诊脉,易知善恶之也。
〔7〕【王冰】 动,谓动而降卑。散,谓散布而出也。过,谓异于常候也。新校正云:按《脉经》及《千金方》“有过之脉”作“过此非也”。王注“阴气未动”谓“动而降卑”,按《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则“平旦”为一日之中纯阳之时,阴气未动耳,何有“降卑”之义。
【张介宾】 平旦者,阴阳之交也。阳主昼,阴主夜,阳主表,阴主里。凡人身营卫之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于阳分,夜则行于阴分,迨至平旦,复皆会于寸口。故《难经》曰:寸口者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也。《营卫生会》篇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口问》篇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故诊法当于平旦初寤之时,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而谷气未行,故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至扰乱,脉体未及变更,乃可以诊有过之脉。有过,言脉不得中而有过失也。夫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和;又如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此皆其常也。反者为逆。凡此之类,是皆有过之谓。
〔8〕【杨上善】 营卫将诸脉善恶,行手太阴,过寸口时,以手切按其脉动静,即知其善恶之也。
〔9〕【杨上善】 视其面部及明堂,脏腑、分肉、精明,夭恶五色之别。
〔10〕【杨上善】 五府,谓头、背、腰、膝、髓,五府者也,以此切脉察色,视知五脏气之虚实,五府气之强弱,及身形盛衰之也。
〔11〕【王冰】 切,谓以指切近于脉也。精明,穴名也,在明堂左右两目内眦也,以近于目,故曰精明。言以形气盛衰,脉之多少,视精明之间气色,观脏腑不足有余,参其类伍,以决死生之分。
【杨上善】 以此平旦切脉察色,知脏腑形气,参伍商量,以决人之死生之分之也。
【张介宾】 切者,以指按索之谓。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此最是医家妙用,不可视为泛常。夫参伍之义,以三相较谓之参,以伍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如《易》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即此谓也。
〔1〕【杨上善】 秋时人迎胃多毛少,曰平人也。
【张介宾】 秋令金王,其脉当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过,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毛者,脉来浮涩,类羽毛之轻虚也。
〔2〕【杨上善】 谷气少也。
【张介宾】 毛多胃少,是金气偏胜而少和缓之气也,故为肺病。
〔3〕【王冰】 谓如物之浮,如风吹毛也。
【杨上善】 真脏见脉。
【张介宾】 但毛无胃,是秋时胃气已绝,而肺之真脏见也,故死。
〔4〕【王冰】 弦,春脉,木气也。次其乘克,弦当为钩,金气逼肝则脉弦来见,故不钩而反弦也。
【杨上善】 肝来乘肺,是邪来乘不已,至春木王之时当病。
【张介宾】 弦为春脉属木,秋时得之,以金气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时而病。
〔5〕【王冰】 木气逆来乘金,则今病。
【杨上善】 有胃无毛,但有弦者,是木反克金,故曰今病。
【张介宾】 秋脉弦甚,是金气大衰,而木寡于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6〕【王冰】 肺处上焦,故脏真高也。《灵枢经》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实。谷入于胃,气传与肺,流溢于中,而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以其自肺宣布,故云以行荣卫阴阳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实”一作“宝”。
【杨上善】 脏真之脉见时,高于肺脏和平之气。高,过也。肺为阴也。无胃之气,既过肺之和气,即是肺伤。肺主行营卫,肺既伤已,即是阴气洩漏,故致死也。
【张介宾】 秋金用事,其气清肃,肺处上焦,故脏真之气高于肺,肺主乎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营卫阴阳也。
冬胃微石曰平〔1〕 ,石多胃少① 曰肾病〔2〕 ,但石无胃曰死〔3〕 ,石而有钩曰夏病〔4〕 ,钩甚曰今病〔5〕 。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6〕 。
①石多胃少:《太素》作“胃少石多”。
〔1〕【杨上善】 冬人迎脉,胃耎弱气多,石脉微者,名曰平人。
【张介宾】 冬令水王,脉当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过,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石者,脉来沉实,如石沉水之谓。
〔2〕【杨上善】 肾少谷气,故令耎弱气少,坚石脉多,故知肾病。
【张介宾】 石多胃少,是水气偏胜,反乘土也,故为肾病。
〔3〕【王冰】 谓如夺索,辟辟如弹石也。
【杨上善】 脏真脉见,故致死也。
【张介宾】 但石无胃,是冬时胃气已绝,而肾之真脏见也,故死。
〔4〕【王冰】 钩,夏脉,火兼土气也。次其乘克,钩当云弱,土王长夏,不见正形,故石而有钩,兼其土也。
【杨上善】 石脉,水也。钩脉,火也。石脉见时,有钩见者,微邪来乘不已,至夏当病也。
【张介宾】 钩为夏脉属火,冬时得之,以水气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时而病。
〔5〕【王冰】 水受火土之邪,故今病。
【杨上善】 虽有胃气,钩甚,所以今病也。
【张介宾】 冬脉钩甚,是水气大衰而火寡于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6〕【王冰】 肾居下焦,故云脏真下也。肾化骨髓,故藏骨髓之气也。
【杨上善】 肾为五脏和气之下,今肾无胃气,乃过下于肾也。故肾脏藏神,藏于志也;肾脏藏气,骨髓气也。自此以上,即是人迎胃脉候五脏气也。
【张介宾】 冬水用事,其气闭藏,故脏真之气下于肾,而肾之所藏,则骨髓之气也。《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1〕 ,脉宗气也〔2〕 。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3〕 ;结而横,有积矣〔4〕 ;绝不至曰死〔5〕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①〔6〕 。
①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太素》无此十一字。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十一字,《甲乙经》亦无。”
〔1〕【杨上善】 下诊胃络之脉。虚音墟。虚里,城邑居处也。此胃大络,乃是五脏六腑所禀居处,故曰虚里。其脉出左乳下,常有动以应衣也。
〔2〕【王冰】 宗,尊也,主也,谓十二经脉之尊主也。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者,自鬲而出于乳下,乃络肺也。
【张介宾】 土为万物之母,故上文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主。此言胃气所出之大络,名曰虚里,其脉从胃贯鬲,上络于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动应于衣,是为十二经脉之宗,故曰脉宗气也。宗,主也,本也。盖宗气积于膻中,化于水谷而出于胃也。《经脉》篇所载十五络,并此共十六络。
〔3〕【王冰】 绝,谓暂断绝也。中,谓腹中也。
【杨上善】 宗,尊也。此之大络,一身之中血气所尊,故曰宗气。其脉动如人喘数而绝者,病在脏中也。
【张介宾】 若虚里动甚而如喘,或数急而兼断绝者,由中气不守而然,故曰病在中。数音朔。
〔4〕【杨上善】 此脉结者,腹中有积居也。积,阴病也。
【张介宾】 胃气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则结横为积,故凡患癥者多在左肋之下,因胃气积滞而然。如《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者,盖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而此实胃气所主也。
〔5〕【王冰】 皆左乳下脉动状也。
【杨上善】 此虚里脉,来已更不复来,是胃气绝,所以致死。乳下虚里之脉,若阳气盛溢,其脉动以应衣,是为宗气洩溢者也。
【张介宾】 虚里脉绝者,宗气绝也,故必死。
〔6〕【王冰】 泄,谓发泄。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无此十一字,《甲乙经》亦无,详上下文义,多此十一字,当去。
【张介宾】 前言应衣者,言其微动,似乎应衣,可验虚里之胃气。此言应衣者,言其大动,真有若与衣俱振者,是宗气不固而大泄于外,中虚之候也。愚按:虚里跳动,最为虚损病本,故凡患阴虚劳怯,则心下多有跳动,及为惊悸慌张者,是即此证,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为虚里之动也。但动之微者病尚微,动之甚者病则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轻重。凡患此者,余常以纯甘壮水之剂,填补真阴,活者多矣。然经言宗气之泄,而余谓真阴之虚,其说似左,不知者必谓谬诞,愚请竟其义焉。夫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是由胃气而上为宗气也。气为水母,气聚则水生,是由肺气而下生肾水也。今胃气传之肺,而肾虚不能纳,故宗气泄于上,则肾水竭于下,肾愈虚则气愈无所归,气不归则阴愈虚矣。气水同类,当求相济,故凡欲纳气归原者,惟有补阴以配阳一法。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1〕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①〔2〕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② ,曰肩背痛〔3〕 。寸口脉沉而坚③ 者,曰病在中〔4〕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5〕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6〕 。寸口脉沉而横④ ,曰胁下⑤ 有积,腹中有横积痛〔7〕 。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8〕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9〕 。
①足胫痛:此下《太素》有“喘数绝不至,曰死”七字。
②促上击者:《太素》作“如从下上击者”。
③沉而坚:《太素》作“中手沉而紧”。
④横:此下《太素》有“坚”字。
⑤胁下:《太素》作“胠下”。
〔1〕【杨上善】 上来诊人迎法,以下诊寸口法,故曰欲知诊寸口之脉有病,唯有大过与不及也。口者,气行处也。从关至鱼一寸之处,有九分之位,是手大阴气所行之处,故曰寸口。其脉之动,不满九分,故曰短也。短者阳气不足,故头痛也。
【张介宾】 寸口,气口也。短为阳不及,阳不及则阴凑之,故头痛。一曰短者,短于下也。脉短于下则邪并于上,故头痛。中,去声,下同。
〔2〕【王冰】 短为阳气不及,故病于头;长为阴气太过,故病于足。
【杨上善】 寸口之脉过九分以上,曰长。长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故胫痛也。
【张介宾】 长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凑之,故足胫痛。
〔3〕【王冰】 阳盛于上,故肩背痛。
【杨上善】 长而喘,所以致死。脉从下向上击人手,如从下有物上击人手,是阳气盛,阳脉行于肩背,故知肩背痛也。
【张介宾】 脉来急促而上部击手者,阳邪盛于上也,故为肩背痛。
〔4〕【杨上善】 沉紧者,阴脉也。病在于脏,故沉紧也。
【张介宾】 沉为在里,坚为阴实,故病在中。
〔5〕【王冰】 沉坚为阴,故病在中。浮盛为阳,故病在外也。
【杨上善】 浮盛,阳也。病在于腑,故浮盛也。
【张介宾】 浮为在表,盛为阳强,故病在外。
〔6〕【王冰】 沉为寒,弱为热,故曰寒热也。又沉为阴盛,弱为阳余,余盛阳薄,正当寒热,不当为疝瘕而少腹痛,应古之错简尔。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此十五字,况下文已有“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此文衍,当去。
【杨上善】 沉,阴气盛也。弱,阳气虚也。阴盛阳虚,故有寒热、疝瘕病、少腹痛也。
【张介宾】 沉为阳虚,弱为阴虚,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故为寒热也。然沉弱之脉,多阴少阳,阴寒在下,故为疝为瘕,为少腹痛。下文曰: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当与此参看。瘕,积聚也。疝音山,又去声。瘕音加,又去声。
〔7〕【王冰】 亦阴气内结也。
【杨上善】 其脉沉横而坚者,阴盛,故知胠下有积。积,阴病也。横,指下脉横也。胠侧箱,即下穴处也。又其阴病,少腹中有横积也。
【张介宾】 横,急数也。沉主在内,横主有积,故胁腹有积而痛。仲景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8〕【王冰】 喘为阳吸,沉为阴争,争吸相薄,故寒热也。
【杨上善】 沉,阴气也。脉动如人喘者,是为阳也。即知寒热也。
【张介宾】 喘,急促也。脉沉而喘,热在内也。热在内而为寒热,即诸禁鼓栗,皆属于火之谓。
〔9〕【杨上善】 寸口阳也,滑亦阳也,坚为阴也,阳盛阴少,故病曰甚,在六腑也。
【张介宾】 阳脉而坚,故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①〔1〕 。脉小② 弱以涩,谓之久病〔2〕 。脉滑浮而疾③ 者,谓之新病〔3〕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4〕 。脉滑曰风〔5〕 ,脉涩曰痹〔6〕 ,缓而滑曰热中〔7〕 ,盛而紧曰胀〔8〕 。
①病在内:《太素》作“病曰甚,在内”。
②脉小:此上《太素》有“有胃气而和者,病曰无他”十字。
③滑浮而疾:《太素》作“涩浮而大疾”。
〔1〕【王冰】 盛滑为阳,小实为阴,阴病病在内,阳病病在外也。
【杨上善】 小实为阴,坚亦为阴,故病曰甚,在五脏也。
【张介宾】 阴脉而坚,故病在内。
〔2〕【王冰】 小为气虚,涩为无血。血气虚弱,故云久远之病也。
【杨上善】 寸口之脉虽小实坚,若有胃气和之,虽病不至于困也。小弱以涩,是阴阳虚弱,故是久病。
【张介宾】 小弱者气虚,涩者血少,气虚血少,病久而然。
〔3〕【王冰】 滑浮为阳足,脉疾为气全,阳足气全,故云新浅之病也。
【杨上善】 涩为阴也,浮大阳也,其脉虽涩,而浮流利,即知新病。
【张介宾】 滑而浮者,脉之阳也,阳脉而疾,邪之盛也。邪盛势张,是为新病。
〔4〕【王冰】 此复前疝瘕少腹痛之脉也。言沉弱不必为疝瘕,沉急乃与诊相应。
【杨上善】 按其脉如按弓弦,是阴气积,故知疝瘕少腹痛也。
【张介宾】 弦急者,阴邪盛,故为疝瘕少腹痛。
〔5〕【杨上善】 气虚而行利,即是风府之候也。
【张介宾】 滑脉流利,阳也,风性动,亦阳也。故脉滑曰风。
〔6〕【王冰】 滑为阳,阳受病则为风。涩为阴,阴受病则为痹。
【杨上善】 涩,阴也。按之指下涩而不利,是寒湿之气聚为痹也。
【张介宾】 涩为阴脉,血不足也,故当病痹。
〔7〕【杨上善】 缓滑,阳也。指下如按缓绳,而去来流利,是热中候者。
【张介宾】 缓因胃热,滑以阳强,故病热中。启玄子曰:缓,为纵缓之状,非动之迟缓也。
〔8〕【王冰】 缓,谓纵缓之状,非动之迟缓也。阳盛于中,故脉滑缓。寒气痞满,故脉盛紧也。盛紧,盛满也。
【杨上善】 寸口脉盛紧实者,是阴气内积,故为胀也。
【张介宾】 盛则中气滞,紧则邪有余,故为胀也。
脉从① 阴阳,病易已〔1〕 ;脉逆阴阳② ,病难已〔2〕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③〔3〕 。
①从:《太素》作“顺”。
②逆阴阳:《太素》作“逆阴阳脱者”。
③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太素》作“脉逆四时,病难已”。
〔1〕【杨上善】 人迎脉口大小顺四时者,虽病易愈也。
〔2〕【王冰】 脉病相应谓之从,脉病相反谓之逆。
【杨上善】 人迎寸口大小不顺四时,既逆阴阳,故病难已也。
【张介宾】 阴病得阴脉,阳病得阳脉,谓之从,从者易已;脉病相反者为逆,逆者难已。
〔3〕【王冰】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夏脉,冬得四季脉,皆谓反四时,气不相应故难已也。
【杨上善】 春夏人迎小于寸口,秋冬寸口小于人迎,即知是脉反四时,故病难已也。
【张介宾】 春得弦,夏得钩,秋得毛,冬得石,谓之顺四时,虽曰有病,无他虞也。脉反四时,义如下文,及不间脏,皆为难已。不间脏者,如木必乘土则肝病传脾,土必乘水则脾病传肾之类,是皆传其所胜,不相假借,脉证得此,均名鬼贼,其气相残,为病必甚。若间其所胜之脏而传其所生,是谓间脏,如肝不传脾而传心,心不传肺而传脾,其气相生,虽病亦微。故《标本病传论》曰:间者并行,指间脏而言也;甚者独行,指不间脏而言也。《五十三难》曰: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皆此之谓。考之吕氏注《五十三难》曰:间脏者,间其所胜之脏而相传也。心胜肺,脾间之;脾胜肾,肺间之;肺胜肝,肾间之;肾胜心,肝间之;肝胜脾,心间之。此谓传其所生也。其说亦通,又《玉机真脏论》曰: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即此不间脏之义也。间,去声。
臂多青脉,曰脱血〔1〕 。尺脉缓涩,谓之解 〔 2〕。 安卧脉盛① ,谓之脱血〔3〕 。尺涩脉滑,谓之多汗〔4〕 。尺寒脉细,谓之后泄〔5〕 。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6〕 。
①脉盛:《太素》作“尺脉盛”。
〔1〕【王冰】 血少脉空,客寒因入,寒凝血汁,故脉色青也。
【杨上善】 臂,尺地也。尺地络脉青黑为寒,即知脱血,以其阳虚,阴盛乘阳,故脉青。
【张介宾】 血脱则气去,气去则寒凝,凝泣则青黑,故臂见青色。言臂则他可知矣,即诊尺之义。
〔2〕【王冰】 尺为阴部,腹肾主之。缓为热中,涩为无血,热而无血,故解 ,并不可名之。然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 不可名,谓之解 也。《脉要精微论》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则腹肾主尺之义也。
【杨上善】 缓为阳也,涩为阴,以从关至尺取一寸以为尺部,尺部又阴,以阴气多,懈惰安卧也。
【张介宾】 尺主阴分,缓为气衰,涩为血少,故当病解 。解 者,困倦难状之名也。 音迹。
〔3〕【王冰】 卧久伤气,气伤则脉诊应微,今脉盛而不微,则血去而气无所主乃尔。盛,谓数急而大鼓也。
【杨上善】 尺脉盛,谓阴气盛,阳气虚,故脱血也。
【张介宾】 凡脉盛者邪必盛,邪盛者卧必不安。今脉盛而卧安,知非气分阳邪,而为阴虚脱血也。此亦承上文尺脉而言,凡尺脉盛者多阴虚,故当脱血。
〔4〕【王冰】 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肤涩者荣血内涸,脉滑为阳气内余,血涸而阳气尚余,多汗而脉乃如是也。
【杨上善】 尺之皮肤粗涩,尺之脉滑,是谓阳盛阴虚,数故洩汗也。
【张介宾】 谓尺肤涩而尺脉滑也,尺肤涩者,营血少也。尺脉滑者,阴火盛也。阳盛阴虚,故为多汗。《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5〕【王冰】 尺主下焦,诊应肠腹,故肤寒脉细,泄利乃然。《脉法》曰:阴微即下。言尺气虚少。
【杨上善】 尺之皮肤冷,尺脉沉细,是为内寒,故后洩也。
【张介宾】 尺肤寒者,脾之阳衰,以脾主肌肉四支也。尺脉细者,肾之阳衰,以肾主二阴下部也。脾肾虚寒,故为后泄。
〔6〕【王冰】 谓下焦中也。
【杨上善】 脉之尺地皮肤粗,又常热,是其热中也。
【张介宾】 尺粗为真阴不足,常热为阴火有余,故谓之热中也。
肝见庚辛死〔1〕 ,心见壬癸死〔2〕 ,脾见甲乙死〔3〕 ,肺见丙丁死〔4〕 ,肾见戊己死〔5〕 ,是谓真脏见皆死〔6〕 。
〔1〕【王冰】 庚辛为金,伐肝木也。
【张介宾】 此言真脏脉见者,遇克贼之日而死。庚辛为金,伐肝木也。
〔2〕【王冰】 壬癸为水,灭心火也。
【张介宾】 壬癸属水,灭心火也。
〔3〕【王冰】 甲乙为木,克脾土也。
【张介宾】 甲乙属木,克脾土也。
〔4〕【王冰】 丙丁为火,铄肺金也。
【张介宾】 丙丁属火,烁肺金也。
〔5〕【王冰】 戊己为土,刑肾水也。
【张介宾】 戊己属土,伤肾水也。
〔6〕【王冰】 此亦通明《三部九候论》中真脏脉见者胜死也。尺粗而脏见亦然。
【杨上善】 真脏各见被克之时,故皆死也。
【张介宾】 此即《三部九候论》所谓真脏脉见者胜死之义。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1〕 。目裹微肿如卧蚕① 起之状,曰水〔2〕 。溺黄赤② 安卧者,黄疸〔3〕 。已食如饥者,胃疸〔4〕 。面肿曰风〔5〕 。足胫肿曰水〔6〕 。目黄者曰黄疸〔7〕 。妇人手少阴③ 脉动甚者,妊子也〔8〕 。
①卧蚕:《太素》无“蚕”字。
②黄赤:《太素》无“赤”字。
③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足少阴”。
〔1〕【王冰】 水气上溢,则肺被热熏,阳气上逆,故颈脉盛鼓而咳喘也。颈脉,谓耳下及结喉傍人迎脉者也。
【杨上善】 颈脉,是胃脉人迎也。人迎常动,今有水病,故动疾可见喘咳也。有本为肾脉动也。
【张介宾】 颈脉,谓结喉旁动脉,足阳明之人迎也。水气上逆,反侵阳明,则颈脉动。水溢于肺,则喘急而疾咳。
〔2〕【王冰】 《评热病论》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肿也。
【杨上善】 目果,目上下睑也。睑之微肿,水之候。
【张介宾】 目裹者,目之下胞也,胃脉之所至,脾气之所主,若见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是水气淫及脾胃也。《评热病论》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中者,必使目下肿也。
〔3〕【王冰】 疸,劳也。肾劳胞热,故溺黄赤也。《正理论》曰:谓之劳瘅,以女劳得之也。新校正云:详王注疸为劳义非,若谓女劳得疸则可,若以疸为劳,非矣。
【杨上善】 肾及膀胱中热,安卧不劳者,黄疸病候也。
【张介宾】 疸,黄病也。《论疾诊尺》篇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正理论》谓之劳瘅,以女劳得之也。疸音旦。
〔4〕【王冰】 是则胃热也。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也。
【杨上善】 胃中热消食,故已食如饥,胃疸病。
【张介宾】 已食如饥者,是胃热也。善消谷食,故曰胃疸。又《论疾诊尺》篇曰:脉小而涩者,不嗜食。言中寒也。所以治疸者,当知阴阳之辨。
〔5〕【王冰】 加之面肿,则胃风之诊也。何者?胃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故尔。
【杨上善】 风,阳也。诸阳在面,故风病面先肿也。
【张介宾】 风为阳邪,故面肿者曰风,阳受风气也。
〔6〕【王冰】 是谓下焦有水也。肾少阴脉,出于足心,上循胫过阴股,从肾上贯肝鬲,故下焦有水,足胫肿也。
【杨上善】 寒湿气盛,故足胫肿,水之候也。
【张介宾】 水为阴邪,故足胫肿者曰水,阴受湿气也。
〔7〕【王冰】 阳怫于上,热积胸中,阳气上燔,故目黄也。《灵枢经》曰:目黄者病在胸。
【杨上善】 三阳脉在目,故黄疸热病,目为黄也。疸,多但反。
【张介宾】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诸经有热则上熏于目,故黄疸者其目必黄。
〔8〕【王冰】 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灵枢经》曰: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岐伯云: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此之谓也。动,谓动脉也。动脉者,大如豆,厥厥动摇也。《正理论》曰:脉阴阳相薄,名曰动也。又《经脉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新校正云:按《经脉别论》中无此文。
【杨上善】 手少阴脉,心经脉也。心脉主血,女子怀子,则月血外闭不通,故手少阴脉内盛,所以动也。
【张介宾】 手少阴,心脉也。《脉要精微论》曰:上附上,左外以候心。故心脉当诊于左寸。动甚者,流利滑动也。心生血,血王乃能胎,妇人心脉动甚者,血王而然,故当妊子。启玄子云:手少阴脉,谓掌后陷者中,当小指动而应手者也。盖指心经之脉,即神门穴也,其说甚善;然以余之验,左寸亦应。任,妊同,孕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1〕 ,春夏而脉瘦① ,秋冬而脉浮大〔2〕 ,命曰逆四时也②〔3〕 。风③ 热而脉静④〔4〕 ,泄而脱血脉实⑤〔5〕 ,病在中〔6〕 脉虚⑥ ,病在外⑦〔7〕 ,脉涩坚者⑧ ,皆难治〔8〕 ,命曰反四时也〔9〕 。
①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瘦”作“沉涩”。
②命曰逆四时也:《太素》无此六字。
③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风”作“病”。
④风热而脉静:《太素》作“风逆而脉盛”。
⑤脱血脉实:《太素》 “脉实”属下文。 《素问》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作“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
⑥病在中脉虚:《太素》“脉虚”属下文。
⑦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作“脉实坚病在外”。
⑧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作“脉不实坚者”。
〔1〕【杨上善】 寸口人迎,且逆且顺,即四时未有真脏脉形也。
〔2〕【杨上善】 春夏人迎微大为顺,今反瘦小为逆;秋冬人迎微小为顺,今反浮大为逆也。
〔3〕【王冰】 春夏脉瘦,谓沉细也。秋冬浮大,不应时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张介宾】 逆,反也。从,顺也。凡脉之逆从四时者,虽未有真脏之形见,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脉当浮大而反见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脉当沉细而反见浮大者,是皆逆四时也。
〔4〕【杨上善】 脉盛者,风热之病也。
〔5〕【杨上善】 风热之病虚,故多脱洩血脱也。
〔6〕【杨上善】 是阳虚阴实,故病在五脏。
〔7〕【杨上善】 阴虚阳实,故病在六腑也。
〔8〕【王冰】 风热当脉躁而反静,泄而脱血当脉虚而反实,邪气在内当脉实而反虚,病气在外当脉虚滑而反坚涩,故皆难治也。
〔9〕【王冰】 皆反四时之气,乃如是矣。新校正云:详“命曰反四时也”此六字,应古错简,当去。自前“未有脏形春夏”至此五十三字,与后《玉机真脏论》文相重。
【杨上善】 脉涩及坚二者,但阴无阳,故皆难疗,名曰反四时之脉也。
【张介宾】 风热者,阳邪也,脉宜大而反静;泄而脱血,伤其阴也,脉宜虚而反实;病在脏中,脉当有力而反虚;病在肌表,脉当浮滑而反涩坚者,皆为相反难治之证,亦犹脉之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1〕 ,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① ,肝不弦肾不石也〔2〕 。
①脉不得胃气者:《太素》无此六字。
〔1〕【杨上善】 反四时之脉,无水谷之气者,致死。
〔2〕【王冰】 不弦不石,皆谓不微似也。
【杨上善】 虽有水谷之气,以脏有病无胃气者,肝虽有弦,以无胃气不名乎弦也,肾虽有石,以无胃气不名乎石,故不免死也。
【张介宾】 人生所赖者水谷,故胃气以水谷为本,而五脏又以胃气为本。若脉无胃气,而真脏之脉独见者死,即前篇所谓但弦无胃、但石无胃之类是也。然但弦但石虽为真脏,若肝无气则不弦,肾无气则不石,亦由五脏不得胃气而然,与真脏无胃气者等耳。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1〕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2〕 ;阳明脉至,浮大而短①〔3〕 。
①浮大而短:《太素》下有“是谓三阳脉也”六字。
〔1〕【王冰】 气盛故能尔。新校正云:按《扁鹊阴阳脉法》云:太阳之脉,洪大以长,其来浮于筋上,动摇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吕广云:太阳王五月六月,其气大盛,故其脉洪大而长也。
【杨上善】 以手按人迎脉鸿大以长者,是大阳也,即手足大阳小肠膀胱脉之状也。
【张介宾】 此言人之脉气,必随天地阴阳之化,而为之卷舒也,太阳之气王于谷雨后六十日,是时阳气太盛,故其脉洪大而长也。
〔2〕【王冰】 以气有畅未畅者也。新校正云:按《扁鹊阴阳脉法》云:少阳之脉,乍小乍大,乍长乍短,动摇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吕广云:少阳王正月二月,其气尚微,故其脉来进退无常。
【杨上善】 按之乍疏乍数、乍短乍长者,少阳脉也,即手足少阳三焦及胆脉之状。
【张介宾】 少阳之气,王于冬至后六十日,是时阳气尚微,阴气未退,故长数为阳,疏短为阴,而进退未定也。
〔3〕【王冰】 谷气满盛故也。新校正云:详无三阴脉,应古文阙也。按《难经》云: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以敦。吕广云:阳明王三月四月,其气始萌未盛,故其脉来浮大而短。《扁鹊阴阳脉法》云:少阴之脉紧细,动摇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阴之脉,紧细以长,乘于筋上,动摇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阴之脉,沉短以紧,动摇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杨上善】 按之浮大而短者,阳明脉也,即手足阳明胃及大肠之候也。是谓三阳脉之形。
【张介宾】 阳明之气,王于雨水后六十日,是时阳气未盛,阴气尚存,故脉虽浮大而仍兼短也。愚按:此论但言三阳而不及三阴,诸家疑为古文脱简者是也。及阅《七难》所载,则阴阳俱全。其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与此皆同。至谓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阴三阳之辨,乃气令必然之理,盖阴阳有更变,脉必随乎时也。又曰: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据此二说,则逐节推之可知矣。又按《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义若与此有不同者,何也?盖此篇以寒暑分阴阳,彼以六气分阴阳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1〕 ,夏以胃气为本〔2〕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3〕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4〕 。
〔1〕【王冰】 言脉满而盛,微似珠形之中手,琅玕,珠之类也。
【杨上善】 心脉,夏脉也。夏日万物荣华,故其脉来,累累如连珠,以手按之,如循琅玕之珠,以为平和之脉也。而称勾者,曲也,珠连高下,不如弦直,故曰勾也。
【张介宾】 琅玕,按《符瑞图》曰:玉而有光者。《说文》曰:琅玕似珠,脉来中手如连珠。如琅玕者,言其盛满滑利,即微钩之义也,是为心之平脉,前篇脉分四时,已悉五脏平病死脉,而此则详言其形也。琅玕,音郎干。
〔2〕【王冰】 脉有胃气,则累累而微似连珠也。
【杨上善】 胃为五脏资粮,故五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也。
【张介宾】 钩而和也。
〔3〕【王冰】 曲,谓中手而偃曲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肾病。”与《素问》异。
【杨上善】 病心脉来,动如人喘息连属,然指下微觉曲行,是谓心之病脉者也。
【张介宾】 喘喘连属,急促相仍也,其中微曲,即钩多胃少之义,故曰心病。
〔4〕【王冰】 居,不动也。操,执持也。钩,谓革带之钩。
【杨上善】 心脉来时,按之指下觉初曲后直,如操捉带勾前曲后直,曰心死脉。居,直也。
【张介宾】 操,持也。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牢实而不动,如持革带之钩,而全失充和之气,是但钩无胃也,故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1〕 ,秋以胃气为本〔2〕 。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3〕 。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4〕 。
〔1〕【王冰】 浮薄而虚者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秋平脉。”与《素问》之说不同。张仲景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春脉聂聂如吹榆荚者,名曰数。”恐越人之说误也。
【张介宾】 厌厌聂聂,众苗齐秀貌。如落榆荚,轻浮和缓貌。即微毛之义也,是为肺之平脉。聂,鸟结切。
〔2〕【王冰】 脉有胃气,则微似榆荚之轻虚也。
【杨上善】 厌,伊叶反。聂,尼 反。厌厌聂聂,如人以手按已落榆荚,得之指下者,曰肺平脉也。
【张介宾】 毛而和也。
〔3〕【王冰】 谓中央坚而两傍虚。
【杨上善】 按于毛脉,如人以手摩循鸡翅之羽得于心者,以为肺之病脉也。
【张介宾】 不上不下,往来涩滞也。如循鸡羽,轻浮而虚也。亦毛多胃少之义,故曰肺病。
〔4〕【王冰】 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风吹毛纷纷然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云:“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杨上善】 脉之动也,如芥叶之浮于水,若轻毛而逐风移,如斯得者,曰死脉者也。夫五色有形,目见为易;五声无形,耳知为难;五脉之动,非耳目所辨,斯最微妙,唯可取动指下以譬喻之,亦得在于神,不可以事推之也。
【张介宾】 如物之浮,空虚无根也。如风吹毛,散乱无绪也。亦但毛无胃之义,故曰肺死。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① ,曰肝平〔1〕 ,春以胃气为本〔2〕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3〕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4〕 。
①末梢:《太素》无此二字。
〔1〕【王冰】 如竿末梢,言长耎也。
【张介宾】 招招,犹迢迢也。揭,高举也。高揭长竿,梢心柔耎,即和缓弦长之义,是为肝之平脉。耎音软。
〔2〕【王冰】 脉有胃气,乃长耎如竿之末梢矣。
【杨上善】 揭,奇哲反,高举也。肝之弦脉,独如琴瑟调和之弦,不缓不急,又如人高举行竿之梢,招招劲而且耎,此为平也。
【张介宾】 弦而和也。
〔3〕【王冰】 长而不耎,故若循竿。
【杨上善】 盈,满实也。肝气实滑,如循长竿,少于胃气,故肝有病也。
【张介宾】 盈实而滑,弦之甚过也。如循长竿,无末梢之和耎也。亦弦多胃少之义,故曰肝病。
〔4〕【王冰】 劲,谓劲强,急之甚也。
【杨上善】 肝真脏脉来,劲急犹如新张琴瑟之弦,无有濡弱,是无胃气,故为死候也。
【张介宾】 劲,强急也。如新张弓弦,弦之甚也。亦但弦无胃之义,故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1〕 ,长夏以胃气为本〔2〕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3〕 。死脾脉来,锐坚① 如乌之喙② ,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4〕 。
①锐坚:《太素》作“坚兑”。
②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作“如鸡之喙”。
〔1〕【王冰】 言脉来动数相离,缓急和而调。
【张介宾】 和柔,雍容不迫也。相离,匀净分明也。如鸡践地,从容轻缓也。此即充和之气,亦微耎弱之义,是为脾之平脉。
〔2〕【王冰】 胃少则脉实数。
【杨上善】 按脾脉和柔,胃气也。相离中间空者,代也,如鸡行践地迹中间空也。中间代者,善不见也。
【张介宾】 软而和也。
〔3〕【王冰】 胃少故脉实急矣。举足,谓如鸡走之举足也。新校正云:详越人以为心病。
【杨上善】 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爪聚,中间不空,聚而恶见,比之无代,故是脾病也。
【张介宾】 实而盈数,强急不和也。如鸡举足,轻疾不缓也。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实而盈数,皆失中和之气,故曰脾病。
〔4〕【王冰】 乌喙鸟距,言锐坚也。水流屋漏,言其至也。水流,谓平至不鼓。屋漏,谓时动复往。
【杨上善】 按:脾脉来,坚尖聚兑而不相离,上触人指,如乌喙,如水流动,如屋漏之滴人指,脾脉死候也。
【张介宾】 如乌之喙,如鸟之距,言坚锐不柔也。如屋之漏,点滴无伦也。如水之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气绝而怪脉见,亦但代无胃之义,故曰脾死。喙音诲,嘴也。距,权与切,鸡足钩距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① ,按之而坚,曰肾平〔1〕 ,冬以胃气为本〔2〕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3〕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4〕 。
①如钩:《太素》作“如旬”。
〔1〕【王冰】 谓如心脉而钩,按之小坚尔。新校正云:按越人云:其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吕广云:上大者足太阳,下兑者足少阴,阴阳得所为胃气强,故谓之平。雀喙者,本大而末兑也。
【张介宾】 冬脉沉石,故按之而坚。若过于石,则沉伏不振矣。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钩,阴中藏阳,而得微石之义,是为肾之平脉。
〔2〕【王冰】 胃少,则不按亦坚也。
【杨上善】 旬,平也。手下坚实而平,此为石脉之形,故为平也。有本为揣揣果果之也。
【张介宾】 石而和也。
〔3〕【王冰】 形如引葛,言不按且坚,明按之则尤甚也。
【杨上善】 肾之病脉,按之如按引葛,逐指而下也。益坚,始终坚者。是谓肾平。初耎后坚,故是肾病也。
【张介宾】 脉如引葛,坚搏牵连也。按之益坚,石甚不和也。亦石多胃少之义,故曰肾病。
〔4〕【王冰】 发如夺索,犹蛇之走。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
【杨上善】 肾之石脉来,指下如索,一头击之,彼头控之,索夺而去,如以弹石弹指辟辟之状,是肾之死脉候也。
【张介宾】 索如相夺,其劲必甚。辟辟如弹石,其坚必甚。即但石无胃之义,故曰肾死。愚按:《十五难》所载平病死脉,与本经互有异同。如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为春平,如鸡举足为夏病,蔼蔼如车盖,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冬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冬死,此皆与本经之不同者也。至于如引葛、如夺索、如鸟之喙、如鸟之距、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钩而坚之类,又皆不载,不知何故异同颠倒若此?意者其必有误或别有所谓耶?且《难经》之义,原出本论,学者当以本经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