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①1qA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1〕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2〕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3〕 ,鱼盐之地,海滨② 傍水〔4〕 ,其民食鱼③ 而嗜咸④ ,皆安其处,美其食〔5〕 ,鱼者使人热中〔6〕 ,盐者胜血〔7〕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8〕 ,其病皆为痈疡〔9〕 ,其治宜砭石〔10〕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11〕 。1qA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1qA中华典藏网

②海滨:《太素》作“滨海。”1qA中华典藏网

③食鱼:《太素》作“嗜鱼”。1qA中华典藏网

④嗜咸:《太素》作“食咸”。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不同,谓针石、灸焫、毒药、导引、按跷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治各不同,如下文砭石、毒药、灸焫、九针、导引按跷之类。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谓法天地生长收藏及高下、燥湿之势。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方土地各异,人食其土,生病亦异,疗方又别。圣人量病所宜,一病合以余方,疗之皆得愈者,大圣之巧。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地势不同,则气习有异,故治法亦随而不一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法春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天地之气,自东而升,为阳生之始,故发生之气始于东方,而在时则为春。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鱼盐之地,海之利也。滨,水际也。随业近之。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低下而多水。鱼盐海滨,皆傍水之地利也。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丰其利,故居安。恣其味,故食美。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天地之法,东方为春,万病始生之方也。人生鱼盐之地,故安其处,美其食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1qA中华典藏网

〔6〕【张介宾】 鱼,麟虫也。鱼生水中,水体外阴而内阳,故能热中。然水从寒化,亦脾寒者所忌。1qA中华典藏网

〔7〕【王冰】 鱼发疮,则热中之信。盐发渴,则胜血之征。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食咸者渴,胜血之征也。1qA中华典藏网

〔8〕【杨上善】 鱼性是热,故食之令人热中。盐,水也。血者,火也。水以克火,故胜血而人色黑也。1qA中华典藏网

〔9〕【王冰】 血弱而热,故喜为痈疡。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血弱故黑色疏理。热多故为痈疡。1qA中华典藏网

〔10〕【王冰】 砭石,谓以石为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则砭石也。新校正云:按“氏”一作“伐”。1qA中华典藏网

〔11〕【王冰】 东人今用之。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热中疏理之人,多生痈疡病也。疡,养良反,疮也。砭针破痈已成,冷石熨其初起,此言东方病异疗。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砭石,石针也,即磁锋之属。《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亦此类也。东方之民疏理而痈疡,其病在肌表,故用砭石,砭石者其治在浅。凡后世所用砭石之法,亦自东方来也。砭音边。1qA中华典藏网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1〕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2〕 ,其民不衣而褐荐① ,其民华食② 而脂肥〔3〕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4〕 ,其治宜毒药〔5〕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6〕 。1qA中华典藏网

①褐荐:《太素》作“叠篇”。1qA中华典藏网

②华食:《太素》作“笮食”。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法秋气也。引,谓牵引,使收敛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然天地之气,自西而降,故为天地之收引,而在时则应秋。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居室如陵,故曰陵居。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也。新校正云:详大抵西方地高,民居高陵,故多风也,不必室如陵矣。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陵居,高处也,故多风。金气肃杀,故水土刚强。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不衣丝绵,故曰不衣。褐,谓毛布也。荐,谓细草也。华,谓鲜美,酥酪骨肉之类也。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不衣,不事服饰也。褐,毛布也。荐,草茵也。华,浓厚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华厚,故人多脂肥。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水土刚强,饮食脂肥,肤腠闭封,血气充实,故邪不能伤也。内,谓喜怒悲忧恐及饮食男女之过甚也。新校正云:详“悲”一作“思”,当作“思”,已具《阴阳应象大论》注中。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水土刚强,饮食肥厚,肌肉充实,肤腠闭密,故邪不能伤其外,而惟饮食男女七情,病多生于内也。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能攻其病,则谓之毒药。以其血气盛,肌肉坚,饮食华,水土强,故病宜毒药,方制御之。药,谓草、木、虫、鱼、兽之类,皆能除病者也。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西人方术今奉之。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笮,诈白反。西方金,亦金玉之所出,故为金玉之域也。西方为秋,故为万物收引之方也。不衣者,不以棉为衣,而以叠篇其身。食物皆压笮磨碎,不以完粒食之。人多脂肥,腠理致密,风寒暑湿外邪不伤,而为饮食男女内邪生病,故宜用毒药攻之。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生于内,故非针灸按导所能治,而宜用毒药也。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如《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之类是也。凡后世所用毒药之法,亦自西方来也。1qA中华典藏网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1〕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①〔2〕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②〔3〕 ,其治宜灸焫〔4〕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5〕 。1qA中华典藏网

①冰冽:《太素》作“冰冻”。1qA中华典藏网

②生满病:《太素》作“生病”。1qA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天之阴在北,故其气闭藏,而在时则应冬。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法冬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水寒冰冽,故生病于脏寒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满”字。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野处乳食,北人之性,胡地至今犹然。地气寒,乳性亦寒,故令人脏寒。脏寒多滞,故生胀满等病。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火艾烧灼,谓之灸焫。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北人正行其法。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北方为冬,故为万物闭藏之方也。北方其地渐高,是阴中之阴。故风寒也。所乐之处既于寒,所美之食非温,故五脏寒而生病,宜以灸焫。焫,烧也,而悦反。有本冻为湖。量北方无湖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灸焫,艾灸火灼也,亦火针之属,今北人多用之。故后世所用灸焫之法,亦自北方来也。焫,如瑞切。1qA中华典藏网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1〕 ,其地下①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2〕 ,其民嗜酸而食胕〔3〕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4〕 ,其治宜微针〔5〕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6〕 。1qA中华典藏网

①地下:《太素》作“地污下”。1qA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天之阳在南,故万物长养,而在时则应夏。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法夏气也。地下则水流归之,水多故土弱而雾露聚。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南方低下而湿,故水土弱而多雾露。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言其所食不芬香。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食鱼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胕,腐也。物之腐者,如豉鲊曲酱之属是也。嗜音示。胕音父。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酸味收敛,故人皆肉理密致。阳盛之处,故色赤。湿气内满,热气内薄,故筋挛脉痹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嗜酸者收,食胕者湿,故其民致理而挛痹。挛痹者,湿热盛而病在筋骨也。南方属火,故其色赤致密也。挛,闾员切,又去声。痹音秘。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微,细小也。细小之针,调脉衰盛也。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南人盛崇之。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南方为夏,万物养长,阳盛之方也。阳中之阳,其地渐下,故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污下,湿也。胕,快付反,义当腐。南方为火,色赤,故人多赤色也。以居下湿,多挛痹病,故宜用九针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在经络,故宜用九针。凡后世所用针法,亦自南方来也。1qA中华典藏网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①〔1〕 ,其民食杂而不劳〔2〕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3〕 ,其治宜导引② 按跷〔4〕 ,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5〕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6〕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7〕 。1qA中华典藏网

①万物也众:《太素》作“物色者众”。1qA中华典藏网

②导引:《太素》无此二字。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法土德之用,故生物众。然东方海,南方下,西方、北方高,中央之地平以湿,则地形斯异,生病殊焉。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中央为土,故其地平湿,中土之所生物色多。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土体平,土性湿。土王于四方之中,而为万物之母,故其生物也众。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四方辐辏而万物交归,故人食纷杂而不劳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四方辐辏,万物所归,故民食杂。土性和缓,故不勤劳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湿气在下,故多病痿弱、气逆及寒热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居近于湿故尔。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土气通脾而主四肢,故湿滞则为痿,寒热则为厥。中央者,四方之气交相集,故或寒或热也。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中人用为养神调气之正道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跷,巨绍反。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此非但愈斯二疾,万病皆可用之。跷,又九绍反,举平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凡后世所用导引按摩之法,亦自中州出也。跷音乔,又极虐切。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随方而用,各得其宜,唯圣人法,乃能然矣。1qA中华典藏网

〔7〕【王冰】 达性怀故然。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方水土生病不同,随疗各异,圣人即知一病为众药所疗,故以所宜为工,得疗病之大体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杂合五方之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矣。故治法虽异,而病无不愈,知通变之道者,即圣人之能事也。1qA中华典藏网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①1qA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1〕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2〕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3〕 ,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② 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4〕 。当今之世不然〔5〕 ,忧患缘③ 其内,苦形伤其外〔6〕 ,又失四时之从,逆④ 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⑤ 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帝曰:善〔7〕 。1qA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1qA中华典藏网

②伸官:《太素》作“申宦”。《素问》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伸”作“臾”。1qA中华典藏网

③缘:《太素》作“琢”。1qA中华典藏网

④从,逆:《太素》作“逆,顺”。1qA中华典藏网

⑤虚邪:《太素》作“阴虚邪”。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今代之人,苦于针药而疗病不愈者,为是病有轻重?为是方术不妙?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古以全德之世,邪不能侵,故凡有疾病,惟用祝由而已,以其病不甚而治亦易也。王氏曰: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之救切。1qA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上古禽兽多而人少,人在禽兽之间,巢居以避禽兽,故称有巢氏也。1qA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以躁胜寒,故动作以避寒。以静胜热,故阴居以避暑。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古者巢居穴处,夕隐朝游,禽兽之间,断可知矣。然动躁阳盛,故身热足以御寒;凉气生寒,故阴居可以避暑矣。夫志捐思想,则内无眷慕之累,心亡愿欲,故外无伸官之形,静保天真,自无邪胜,是以移精变气,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新校正本: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既为恬惔之世,有性莫不恬惔自得。恬然自得,内无眷慕之情;惔然至乐,外无申宦之役。申宦不役于躯,故外物不形;眷慕不劳于志,故内欲不累。内外恬惔,自然泰和,外邪轻入,何所深哉?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古人巢居穴处,故居禽兽之间。动作者,阳生而暖,故可避寒。阴居者,就凉远热,故可避暑。伸,屈伸之情。宦,利名之累。内无眷慕,外无趋求,故曰恬惔之世。恬惔则天真完固,气血坚实,邪不能入,故无事于毒药针石,但以祝由即可移易精气而愈其病也。祝,呪同。由,病所从生也。故曰祝由。王氏曰: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情慕云为,远于道也。1qA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眷慕起于心,则忧其内;申宦苦其形,则伤于外也。1qA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夏则凉风以适情,冬则求温以从欲。不领四时逆顺之宜,不依冬夏寒暑之适,由是贼风至于腠理,虚邪朝夕以伤体。虚邪伤体,内入脏而客髓,贼风开腠,外客肌以伤窍,所以微疾积而成大病也。加而致死,苦之针药尚不能愈,况祝由之轻其可遣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内伤五脏,外逆四时,则表里俱伤,为病必甚,故不能以祝由治之也。数音朔。空,孔同。愚按: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故《贼风》篇帝曰: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帝又问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只此数语,而祝由鬼神之道尽之矣,愚请竟其义焉。夫曰似鬼神者,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曰知其胜、知其所从生,可祝而已者,言求其致病之由,而释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故有素恶之者则恶者见,素慕之者则慕者见,素疑之者则疑者见,素畏忌之者则畏忌者见,不惟疾病,梦寐亦然,是所谓志有所恶,及有外慕,血气内乱,故似鬼神也。又若神气失守,因而致邪,如《补遗·刺法》等论曰:人虚即神游失守,邪鬼外干,故人病肝虚,又遇厥阴岁气不及,则白尸鬼犯之;人病心虚,又遇二火岁气不及,则黑尸鬼犯之;人病脾虚,又遇太阴岁气不及,则青尸鬼犯之;人病肺虚,又遇阳明岁气不及,则赤尸鬼犯之;人病肾虚,又遇太阳岁气不及,则黄尸鬼犯之。非但尸鬼,凡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言正气虚而邪胜之,故五鬼生焉,是所谓故邪也,亦所谓因知百病之胜也。又如《关尹子》曰:心蔽吉凶者,灵鬼摄之;心蔽男女者,淫鬼摄之;心蔽幽忧者,沉鬼摄之;心蔽放逸者,狂鬼摄之;心蔽盟诅者,奇鬼摄之;心蔽药饵者,物鬼摄之。此言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是所谓知其病所从生也。既得其本,则治有其法,故察其恶,察其慕,察其胜,察其所从生,则祝无不效矣。如王中阳治一妇,疑其夫有外好,因病失心狂惑,虽投药稍愈,终不脱然。乃阴令人佯言某妇暴死,殊为可怜,患者忻然,由是遂愈。此虽非巫,然亦以法而去其所恶之谓也。又如韩世良治一女,母子甚是相爱,既嫁而母死,遂思念成疾,诸药罔效。韩曰: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乃贿一巫妇,授以秘语。一日夫谓其妻曰:汝之念母如此,不识彼在地下,亦念汝否?吾当他往,汝盍求巫妇卜之。妻忻诺,遂召巫至,焚香礼拜而母灵降矣。一言一默,宛然其母之生前也。女遂大泣。母叱之曰:勿泣!汝之生命克我,我遂蚤亡,我之死,皆汝之故。今在阴司,欲报汝仇,汝病恹恹,实我所为。我生则与尔母子,死则与尔寇仇矣。言讫,女改容大怒曰: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乐而思之!自是而病愈矣。此去其所慕之谓也。又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因其情志之胜,而更求其胜以制之之法也。又如《外台秘要》载祝由一科,丹溪谓符水惟膈上热痰,一呷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效;若内伤涉虚之人,及严冬天寒之时,符水下咽,胃气受伤,反致害者多矣。此因其热而胜以寒也。又如近有患疟者,厌以符物,每多取效何也?盖以疟之轻者,日发一次,多在半表半里少阳胆经。当其邪正相争,迭为胜负之际,但得一厌,则胆气若有所恃,故正胜邪而病退矣。此借其相胜之气,以移易其邪正也。又余尝治一少年姻妇,以热邪乘胃,依附鬼神,殴詈惊狂,举家恐怖,欲召巫以治,谋之于余。余曰:不必,余能治之。因令人高声先导,首慑其气,余即整容,随而突入。病者亵衣不恭,瞠视相向。余施怒目胜之,面对良久,见其赧生神怯,忽尔潜遁,余益令人索之,惧不敢出。乃进以白虎汤一剂,诸邪悉退。此以威仪胜其亵渎,寒凉胜其邪火也。又治一儒生,以伤寒后金水二脏不足,忽一日正午,对余叹曰:生平业儒,无所欺害,何有白须老者,素服持扇,守余不去者三日矣,意必宿冤所致也,奈之何哉?余笑曰:所持者非白纸扇耶?生惊曰:公亦见乎?余曰:非也。因对以《刺法论》人神失守五鬼外干之义,且解之曰:君以肺气不足,眼多白花,故见白鬼;若肾水不足者,眼多黑花,当见黑鬼矣。此皆正气不足,神魂不附于体,而外见本脏之色也,亦何冤之有哉?生大喜曰:有是哉妙理也。余之床侧,尚有一黑鬼在,余心虽不惧,而甚恶之,但不堪言耳,今得教可释然矣。遂连进金水两脏之药而愈。此知其病所从生,而微言以释之也。诸如此类,皆鬼从心生,而实非鬼神所为,故曰似鬼神也。然鬼既在心,则诚有难以药石奏效,而非祝由不可者矣。使祝由家能因岐伯之言而推广其妙,则功无不奏,术无不神,无怪其列于十三科之一,又岂近代惑世诬民者流,所可同日语哉。又按:鬼神之谓,虽属渺茫,然《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然则鬼神之道,其可忽哉。故周官之有大祝者,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也。注曰:告神之辞曰:祝号者,尊其名为美称也。又有男巫者,春招弭以除疾病。注曰:招吉祥,弭祸祟,而疾病可除矣。又有女祝者,掌王后之内祭祀,以时招梗 禳之事。注曰:招以吉祥,梗以循疠, 以除灾害,禳以弭变异,四者所以除疾殃也。以此观之,则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时瘟、骨鲠、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然必其轻浅小疾,乃可用之,设果内有虚邪,外有实邪,苟舍正大之法而崇尚虚无,鲜不误事。奈何末世奸徒,借神鬼为妖祥,假符祝为欺诳。今之人,既不知祝由之法自有一种当用之处,乃欲动辄赖之,信为实然,致有妄言祸福而惑乱人心者,有禁止医药而坐失儿宜者,有当忌寒凉而误吞符水者,有作为怪诞而荡人神气者,本以治病而适以误病,本以去一不治也。吁!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彼鬼神者,以天地之至德,二气之良能,既不得逆天命以祸福私人,又焉得乐谄媚以祝禳免患?尼父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又曰:敬鬼神而远之。此则吾心之所谓祝由也。苟有事于斯者,幸鉴余之迂论。1qA中华典藏网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 乎〔1〕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2〕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3〕 ,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4〕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5〕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① 其要,则其要也〔6〕 。1qA中华典藏网

①常求:《太素》作“帝求”。1qA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闻决死生之要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如日月光,欲其明显易见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上帝,谓上古之帝。先师,谓岐伯祖世之师僦贷季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言明如日月者,无过色脉而已。上帝,上古之帝也。先师,即下文所谓僦贷季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先师以色白脉毛而合金应秋,以色青脉弦而合木应春,以色黑脉石而合水应冬,以色赤脉洪而合火应夏,以色黄脉代而合土应长夏及四季。然以是色脉,下合五行之休王,上副四时之往来,故六合之间,八风鼓坼,不离常候,尽可与期。何者?以见其变化而知之也。故下文曰: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理色脉,察内外之精微也。通神明,色脉辨而神明见也。色脉之应,无往不合,如五行之衰王,四时之往来,八风之变,六合之广,消长相依,无不有常度也。1qA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上帝,上古帝王者也。贷季,上古真者也。上帝使贷季调理人之色脉,令通神明,外合五行四时阴阳八风六合等物变化常道,深观常道物理之妙,能知深妙色脉之用也。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言所以知四时五行之气变化相移之要妙者何?以色脉故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安生未病之要,无加色脉,故为要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五行四时八风之气,迭有盛衰,则变化相移,色脉随之而应,故可以观其妙,知其要。凡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脉必由乎气,气必合乎天,虽其深微难测,而惟于色脉足以察之,故曰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言脉应月色应日者,占候之期准也。常求色脉之差忒,是则平人之诊要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形色外见为阳,故应日也。脉血内见为阴,故应月也。日应三百六十日也,月应十二月也,故知色脉以为要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色分五行而明晦是其变,日有十干而阴晴是其变,故色以应日。脉有十二经而虚实是其变,月有十二建而盈缩是其变,故脉以应月。常求色脉之要,则明如日月而得其变化之要矣。1qA中华典藏网

夫色① 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② ,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1〕 。生道③ 以长,命曰圣王〔2〕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3〕 ,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④ ,标本已得,邪气乃服〔4〕 。1qA中华典藏网

①色:《太素》作“色脉”。1qA中华典藏网

②之脉:《太素》作“之胜”。1qA中华典藏网

③生道:《太素》作“上道”。1qA中华典藏网

④为助:《太素》作“为眇”。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观色脉之臧否,晓死生之征兆,故能常远于死而近于生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四时和气为胜,上代帝王,贵为帝道,用合神明,以宝于生,所以远死长生久视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上帝闻道,勤而行之,生道以长,惟圣王乃尔而常用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上帝理色脉,通神明,合于常道,长生久视者,称曰圣王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帝贵色脉之应,故能见几察微,合于神明,常远于死,常近于生,生道永昌,此圣王之治身如此。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八风,谓八方之风。五痹,谓皮肉筋骨脉之痹也。《灵枢经》曰: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外在筋纽,内舍于肝。风从东南来者,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外在于肌,内舍于胃。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者也,外在于脉,内舍于心。风从西南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外在于肉,内舍于脾。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外在于皮,内舍于肺。风从西北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外在手太阳之脉,内舍于小肠。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外在于骨,内舍于肾。风从东北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外在于掖胁,内舍于大肠。又《痹论》曰: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筋痹,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脉痹,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皮痹,以冬壬癸伤于邪者为骨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肉痹。是所谓八风五痹之病也。新校正云:按此注引《痹论》,今经中《痹论》不如此,当云《风论》曰: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未病之病至已,方服汤液,以其病微,故十日病除也。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草苏,谓药煎也。草荄,谓草根也。枝,谓茎也。言以诸药根苗,合成其煎,俾相佐助,而以服之。凡药有用根者,有用茎者,有用枝者,有用华实者,有用根茎枝华实者,汤液不去则尽用之,故云本末为助也。标本已得邪气乃服者,言工人与病主疗相应,则邪气率服而随时顺也。《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主疗不相应也。或谓取《标本论》末云针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又云:得其标本,邪气乃散矣。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荄,古来反,草根茎也。眇,亡绍反。药草根茎,疗病之要也。服汤液十日不已,可服药草根茎枝叶,丸散醪醴,又得病本药末,故邪气皆伏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中古之治病,必病至而后治之。其治也,先以汤液。汤液者,五谷所制而非药也。服之十日,而八风五痹之病可以去矣。使十日不已,则治以草苏草荄之枝。苏,叶也。荄,根也。枝,茎也。根枝相佐,故云本末为助,即后世之煎剂也。病原为本,病变为标,得其标本,邪无不服。此中古之治,虽不若上古之见于未然,而犹未若后世之误也。荄音该。1qA中华典藏网

暮世① 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②〔1〕 ,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2〕 ,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3〕 。1qA中华典藏网

①暮世:《太素》作“暮代”。1qA中华典藏网

②逆从:《太素》作“逆顺”。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不本其处而即妄攻,是反古也。《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工当各随所在而辟伏其邪尔。不知日月者,谓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也。《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盛,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写,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盈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此之谓也。不审逆从者,谓不审量其病可治与不可治。故下文曰: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王氏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不本其处而即妄攻,是反古也。《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工当各随所在而辟伏其邪尔。不知日月者,谓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也。《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故血易写,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盛,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写,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此之谓也。不审逆从者,谓不审量其病可治与不可治也。愚按:王太仆引经注此,其说虽是,而殊有未尽者,如不本四时,则有不知运气之盛衰,阴阳之消长,故好用温热者,忘天地之赫曦,专用寒凉者,昧主客之流衍,五音皆有宜忌,胡可视为泛常,故《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设不知此而犯之,如抱薪救火,因雪加霜,误人误己而终身不悟者,良可慨矣!如不知日月,王注即以日月为解,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脉,故不知色脉,则心无参伍之妙,诊无表里之明。色脉不合者,孰当舍证以从脉?缓急相碍者,孰当先此而后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脉之参合必不可少,故云日月也。又若不审逆从,则有气色之逆从,如《玉版论要》曰: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卫气失常》篇曰:审察其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有四时脉息之逆从,如《平人气象论》曰: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玉机真脏论》曰: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也。有脉证之逆从,如《平人气象论》曰: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玉机真脏论》曰: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也。有治法之逆从,如《至真要大论》曰: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又曰: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五常政大论》曰: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是皆逆从之道,医所最当潜心者。若不明四时脉证之逆从,则不识死生之理而病必多失;不明论治之逆从,则必至妄投而绝人长命。是乃所谓医杀之耳,此暮世之通弊也,宜详察之。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言心意粗略,不精审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前云上古、中古,黄帝之时即以为暮代。下黄帝曰上古、中古、当今之时,即其信也。疗病者,疗已病之病也。暮代疗病,与古不同,凡有五别:一则不知根寻四时之疗,二则不知色脉法于日月之异,三则不审病之逆顺,四则不知病成未成,五则不知所行疗方。故欲以微针汤液,去其已成之病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既不能防于未然,又不能察其见在,心粗见浅,针药乱施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粗,谓粗略也。凶凶,谓不料事宜之可否也。何以言之?假令饥人,形气羸劣,食令极饱,能不霍乎!岂其与食而为恶邪?盖为失时复过节也。非病逆,针石汤液失时过节,则其害反增矣。新校正云:按别本“霍”一作“害”。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凶,许容反,恶勇也。以微针小液,攻已成之病,更加他病,不工而勇于事,故曰凶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粗工,学不精而庸浅也。凶凶,好自用而孟浪也。若辈者,意其为实而攻之,则假实未去而真虚至;意其为热而寒之,则故热未除而新寒起。是不足以治人,而适足以害人耳。1qA中华典藏网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1〕 。逆从到行① ,标本不得,亡神失国〔2〕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3〕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4〕 。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5〕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6〕 。1qA中华典藏网

①逆从到行:《太素》作“逆顺倒行”。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惑,谓惑乱。则,谓法则也。言色脉之应,昭然不欺,但顺用而不乱纪纲,则治病审当之大法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色脉之与疾病,犹形之与影,声之与应也。故察病之要道,在深明色脉之精微而不至惑乱,即明如日月之大法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逆从到行,谓反顺为逆。标本不得,谓工病失宜。夫以反理倒行,所为非顺,岂唯治人而神气受害,若使之辅佐君主,亦令国祚不保康宁矣。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逆从到行,反顺为逆也。标本不得,舍本趋末也。故致亡神失国,而身命又可知也。到,倒同。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标本不得,工病失宜,则当去故逆理之人,就新明悟之士,乃得至真精晓之人以全已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言失知色脉,不知损益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戒人以进德修业,无蹈暮世之辙而因循自弃也。去故者,去其旧习之陋。就新者,进其日新之功。新而又新,则圣贤可以学至,而得真人之道矣。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因问而得之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一之为道大矣,万事万物之原也。《易》曰:天一生水。尧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释氏曰:万法归一。庄子曰:通于一而万事毕。邵子曰:天向一中分造化。《至真要》等论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曰治之极于一,其道皆同也。故人能得一,则宇宙在乎手,人能知一,则万化归乎心。一者本也,因者所因也,得其所因,又何所而不得哉。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问其所欲而察是非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欲其静而无扰也。然后从容询其情,委曲顺其意,盖必欲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知厌,庶可悉其本末之因而治无误也。愚按:本篇前言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此言数问其情,以从其意。是亦《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谓: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与此意同。若必欲得其致病之本,非于三者而参合求之,终不能无失也。1qA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一,得神也。得神,谓问病得其意也。得其意者,加之针药,去死得生,故曰昌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总结上文而言死生之大本也。《天年》篇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又《本病论》亦有此二句,俱当互考。1qA中华典藏网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①1qA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1〕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2〕 。帝曰:何以然〔3〕 ?岐伯曰:此 得天地之和② ,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4〕 。1qA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1qA中华典藏网

②天地之和:《太素》作“之天之和”。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液,谓清液。醪醴,谓酒之属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醪,汁泽酒。醴,宿酒也。此并拟以去病,为之奈何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汤液醪醴,皆酒之属。《韵义》云:醅酒浊酒曰醪。《诗诂》云:酒之甘浊而不泲者曰醴。然则汤液者,其即清酒之类欤。醪音劳。醴音礼。泲音济。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坚,谓资其坚劲。完,谓取其完全。完全则酒清冷,坚劲则气迅疾而效速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完者其味全,坚者其气锐。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言何以能完坚邪?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夫稻者,生于阴水之精,首戴天阳之气,二者和合,然乃化成,故云得天地之和而能至完。秋气劲切,霜露凝结,稻以冬采,故云伐取得时而能至坚。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稻米得天之和气,又高下得所,故完。稻薪收伐得时,所以坚实,用炊以为醪醴,可以疗病者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谷之性味中正,功用周全,以其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完,全也。1qA中华典藏网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1〕 ,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2〕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3〕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言圣人愍念生灵,先防萌渐,陈其法制,以备不虞耳。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故但为备用而不服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伏羲以上,名曰上古;伏羲以下,名曰中古;黄帝之时,称曰当今。上古之时,呼吸与四时合气,不为嗜欲乱神,不为忧患伤性,精神不越,志意不散,营卫行通,腠理致密,神清性明,邪气不入,虽作汤液醪醴,以为备拟,不为服用者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圣人之作汤液者,先事预防,所以备不虞耳。盖上古之世,道全德盛,性不嗜酒,邪亦弗能害,故但为而弗服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虽道德稍衰,邪气时至,以心犹近道,故服用万全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上古行于道德,建德既衰,下至伏羲,故曰稍衰也。帝王德衰,不能以神化物,使疵疠不起,嗜欲情生,腠理开发,邪气因入,以其病微,故服汤液醪醴。稍衰而犹纯,故因汤液而万病万全。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道德稍衰,天真或损,则邪能侵之;然犹不失于道,故但服汤液醪醴而可万全矣。1qA中华典藏网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1〕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2〕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3〕 ?岐伯曰:神不使也〔4〕 。帝曰:何谓神不使〔5〕 ?岐伯曰:针石,道也〔6〕 。精神不进① ,志意不治② ,故病不可愈〔7〕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8〕 。何者?嗜欲③ 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④ ,荣泣⑤ 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9〕 。1qA中华典藏网

①不进:《太素》作“越”。1qA中华典藏网

②不治:《太素》“散”。1qA中华典藏网

③嗜欲:《太素》作“视欲”。1qA中华典藏网

④弛坏:《太素》作“施坏”。1qA中华典藏网

⑤荣泣:《太素》作“营涩”。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言不必如中古之世何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不定皆全,故曰不必已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谓治以汤液醪醴,而不能必其病之已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言法殊于往古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齐毒药,以毒药为剂也。镵,针也。《九针论》:一曰镵针。今世道德已衰,疾病已甚,故非毒药不能攻其中,非针艾不能治其外。齐,剂同。镵音惭,锐也。1qA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广前问意。问意曰:良药可以养性,毒药以疗病。黄帝不能致德,邪气入深,百姓疾甚,尽齐毒药以攻其内,镵石针艾以疗其外,外则形弊,内则血气尽,而形不愈,其意何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承上文而言治之如法,以至于形弊血尽,而病犹不愈者何也?1qA中华典藏网

〔4〕【张介宾】 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1qA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人之神明有守,以营于身,即为有使也。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言神不能使针石之妙用也。何者?志意违背于师示故也。1qA中华典藏网

〔7〕【王冰】 动离于道,耗散天真故尔。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太素》云: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针石道者,行针石者须有道也。有道者神不驰越,志不异求,意不妄思,神清内使,虽有邪客,服之汤液醪醴万全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道,治病之道也。不进不治者,欲其进而不进,欲其治而不治也,故病不可愈。1qA中华典藏网

〔8〕【杨上善】 今时五脏精坏,五神又去,营卫之气去而不还,故病不愈。1qA中华典藏网

〔9〕【王冰】 精神者生之源,荣卫者气之主,气主不辅,生源复消,神不内居,病何能愈哉!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以下释前精坏神去、营卫不行所由也。一则纵耳目于声色,乐而不穷;二则招忧患于悲怨,苦而不休。天之道也,乐将未毕,哀已继之。故精气施坏,营涩卫除,神明去身,所以虽疗不愈也。故无恒愚品,不可为医作巫,斯之谓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肾藏精,精为阴,心藏神,神为阳,精坏神去则阴阳俱败,表里俱伤,荣卫不可收拾矣。此其故,以令人嗜欲忧患不节,失其所养,故致精气弛坏,荣泣卫除,而无能为力也。荣,营同。泣,涩同。1qA中华典藏网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① 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② ,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③ 不早乎〔1〕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2〕 。1qA中华典藏网

①必先入结:《太素》作“必先舍”。1qA中华典藏网

②得其法:《太素》作“持法”。1qA中华典藏网

③何暇:《太素》作“可谓”。《素问》新校正云:按别本“暇”一作“谓”。1qA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精,谓有而不虚也。但有病在皮肤,微小精实不虚,若不疗者,定成大病,故良工称为病成。以其病者精志眷慕于亲戚,耳目玩乐于声色,日久病成,不可疗也,由其不破于胞微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极微者,言轻浅未深。极精者,言专一未乱。斯时也,治之极易,及其病成,则良工称为逆矣。然良工之治,既云得法而至数弗失,亲戚之闻见极熟而声色无差,宜乎无不速愈者,而顾使其直至于精坏神去而病不能愈,亦何暇治之不蚤乎?暇,言慢事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言医与病不相得也。然工人或亲戚兄弟该明,情疑勿用,工先备识,不谓知方,针艾之妙靡容,药石之攻匪预,如是则道虽昭著,万举万全,病不许治,欲奚为疗!《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此皆谓工病不相得,邪气不宾服也。岂惟针艾之有恶哉,药石亦有之矣。新校正云:按《移精变气论》曰:“标本已得,邪气乃服。”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若本无病,则亦无疗方,故知有病为本,然后设工,是则以病为本,以工为末也。标,末也。风寒暑湿所生之病以为本也,工之所用针石汤药以为标也。故病与工相契当者,无大而不愈;若工病不相符者,虽微而不遣,故曰不得,邪不服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必得医而后愈,故病为本,工为标。然必病与医相得,则情能相浃,才能胜任,庶乎得济而病无不愈。惟是用者未必良,良者未必用,是为标本不相得,不相得则邪气不能平服,而病之不愈者以此也。又如《五脏别论》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又如脉色类不失人情详按,皆标本不得之谓。1qA中华典藏网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① 以竭也〔1〕 ,津液充郭②〔2〕 ,其魄独居③〔3〕 ,孤精于内,气耗于外〔4〕 ,形不可与衣相保④〔5〕 ,此四极⑤ 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6〕 ?1qA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太素》“阳”作“伤”,义亦通。1qA中华典藏网

②充郭:《太素》作“虚廓”。1qA中华典藏网

③其魄独居:《太素》作“其魂魄独”。1qA中华典藏网

④形不可与衣相保:《太素》作“形别不与衣相保”。1qA中华典藏网

⑤四极:《太素》作“四亟”。1qA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有病不以风寒暑湿外邪袭于毫毛腠理,入而为病而五脏伤竭,此为总言。1qA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肾伤竭也,郭,空也。1qA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心伤竭也。1qA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虽有五脏之精,而外少吐纳之气。耗,少也,肺伤竭也。1qA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皮肤不仁,不与衣相近,脾伤竭也。保,近也。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不从毫毛,言生于内也。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满也。郭,皮也。阴稸于中,水气胀满,上攻于肺,肺气孤危,魄者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夫阴精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则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满皮肤,身体否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也。凡此之类,皆四支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急而咳也。言如是者,皆水气格拒于腹膜之内,浮肿施张于身形之外,欲穷标本,其可得乎?四极言四末,则四支也。《左传》曰:风淫末疾。《灵枢经》曰:阳受气于四末。新校正云:详“形施于外”,“施”字疑误。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此四候即是五脏伤竭,病生于内,故曰动中。亟,数也。是为五脏大气数发,病生于内,病形施外,疗之奈何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不从毫皮生,病生于内也。五脏阳已竭,有阴无阳也。津液,水也。郭,形体胸腹也。《胀论》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凡阴阳之要,阴无阳不行,水无气不化,故《灵兰秘典论》曰:气化则能出矣。今阳气既竭,不能通调水道,故津液妄行,充于郭也。魄者阴之属,形虽充而气则去,故其魄独居也。精中无气,则孤精于内。阴内无阳,则气耗于外。三焦闭塞,水道不通,皮肤胀满,身体羸败,故形不可与衣相保也。四支者诸阳之本,阳气不行,故四极多阴而胀急也。胀由阴滞,以胃中阳气不能制水,而肺肾俱病,喘咳继之,故动中也。此以阴气格拒于内,故水胀形施于外而为是病。1qA中华典藏网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①〔1〕 ,去宛陈莝②〔2〕 ,微动四极〔3〕 ,温衣,缪刺其处③ ,以复其形〔4〕 。开鬼门〔5〕 ,洁净府〔6〕 ,精以时服〔7〕 ,五阳④ 已布,疏涤五脏⑤〔8〕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9〕 。帝曰:善。1qA中华典藏网

①平治于权衡:《太素》作“卒治权衡”。1qA中华典藏网

②莝:《太素》作“茎”。1qA中华典藏网

③温衣,缪刺其处:《太素》作“湿衣缪处”。1qA中华典藏网

④五阳:《太素》作“五汤”。1qA中华典藏网

⑤已布,疏涤五脏:《太素》作“有五疏修五脏”。1qA中华典藏网

〔1〕【杨上善】 卒,终也。权衡,脏腑阴阳二脉也。病从内起,终须调于脏腑阴阳二脉,使之和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平治之法当如权衡者,欲得其平也。且水胀一证,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如五脏阳已竭,魄独居者,其主在肺,肺主气,气须何法以化之?津液充郭,孤精于内,其主在肾,肾主水,水须何法以平之?然肺金生于脾,肾水制于土,故治肿胀者,必求脾肺肾三脏,随盛衰而治得其平,是为权衡之道也。1qA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1qA中华典藏网

〔3〕【杨上善】 肾间动气得和,则阴茎微动,四竭得生,故本标得,邪气服。1qA中华典藏网

〔4〕【杨上善】 缪,异也。衣肉不相保附,故曰缪处。调之既得肾气动已,则衣肉相得,故曰复其形也。1qA中华典藏网

〔5〕【杨上善】 五神通之者也。1qA中华典藏网

〔6〕【杨上善】 洁,清静也。心之不浊乱。1qA中华典藏网

〔7〕【杨上善】 命门所藏之精既多,以时而有。1qA中华典藏网

〔8〕【杨上善】 五汤,五味汤也。药有五味,以合五行,相克相生,以为补写,五气得有疏通,以修五脏也。1qA中华典藏网

〔9〕【王冰】 平治权衡,谓察脉浮沉也。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在里者泄之,在外者汗之,故下次云开鬼门洁净府也。去宛陈莝,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茎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全本作草莝。微动四极,谓微动四支,令阳气渐以宣行,故又曰温衣也。经脉满则络脉溢,络脉溢则缪刺之,以调其络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云缪刺其处以复其形也。开鬼门,是启玄府遣气也。五阳,是五脏之阳气也。洁净府,谓写膀胱水去也。脉和,则五精之气以时宾服于肾脏也。然五脏之阳,渐而宣布,五脏之外,气秽复除也。如是故精髓自生,形肉自盛,脏腑既和,则骨肉之气更相保抱,大经脉气然乃平复尔。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故气之和则精生,精生则形盛,形精既盛则骨肉相亲,于是大气平和,是为病形虽成,疗之有验。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宛,积也。陈,久也。莝,斩草也。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四极,四支也。微动之,欲其流通而气易行也。温衣,欲助其肌表之阳而阴凝易散也。然后缪刺之,以左取右,以右取左,而去其大络之留滞也。鬼门,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净府,膀胱也,上无入孔而下有出窍,滓秽所不能入,故曰净府。邪在表者散之,在里者化之,故曰开鬼门、洁净府也。水气去则真精服。服,行也。阴邪除则五阳布。五阳,五脏之胃气也。由是精生形盛,骨肉相保,而巨气可平矣。宛,郁同。莝音剉。1qA中华典藏网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①1qA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1〕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②〔2〕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3〕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4〕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5〕 ,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③〔6〕 。1qA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1qA中华典藏网

②言奇病也:《太素》作“言奇恒病”。1qA中华典藏网

③玉机:《太素》作“生机”。1qA中华典藏网

〔1〕【张介宾】 揆度,揣度也。奇恒,异常也。所指不同,有言疾病者,有言脉色者,有言脏腑者,有言阴阳者,详见奇恒会通。度,入声。1qA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切求其病,得其处,知其浅深,故曰揆度也。奇者,有病不得以四时死,故曰奇也。恒者,有病以四时死,不失其常,故曰恒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奇病,异常之病也。病而异常,非揣度浅深之详,不易知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一,谓色脉之应也。知色脉之应,则可以揆度奇恒矣。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请”作“谓”。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至数之义,所包者广,如《六节藏象》《天元纪》《至真要》《六微旨》《五运行》《六元正纪》等论皆言其义。盖天人之道,有气则有至,有至则有数。人之五色五脉,无非随气以至,故其太过不及,亦皆有至数存焉。能知天地之至数,即可知人之至数,色脉奇恒,其变虽多,其道则一。一者,如下文所谓神而已矣。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血气者,神气也。《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夫血气应顺四时,递迁囚王,循环五气,无相夺伦,是则神转不回也。回,谓却行也。然血气随王,不合却行,却行则反常,反常则回而不转也。回而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何以明之?夫木衰则火王,火衰则土王,土衰则金王,金衰则水王,水衰则木王,终而复始循环,此之谓神转不回也。若木衰水王,水衰金王,金衰土王,土衰火王,火衰木王,此之谓回而不转也。然反天常轨,生之何有耶!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数,理也。请言道其至理。其至理者,五色五脉之变,揆度奇恒之机,道在其一,谓之神转。神转者,神清鉴动之谓也。若鉴而不动,则不通物变,故失机。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神者,阴阳之变化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转,运行不息也。回,逆而邪也。神机之用,循环无穷,故在天在人,无不赖之以成化育之功者,皆神转不回也。设其回而不转,则至数逆、生机失矣,故曰神去则机息,又曰失神者亡也。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言五色五脉变化之要道,迫近于天常而又微妙。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玉机》,篇名也。言以此回转之要旨,著之玉版,合同于《玉机论》文也。新校正云:详“道之至数”至此,与《玉机真脏论》文相重,注颇不同。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神动物之理者,近于万物机微之妙,故书玉版,命曰合于养生之机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玉机真脏论》有此数句。1qA中华典藏网

容色① 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1〕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2〕 。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3〕 。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4〕 。色夭面脱② ,不治〔5〕 ,百日尽已〔6〕 。脉短气绝死〔7〕 ,病温虚甚③ 死〔8〕 。1qA中华典藏网

①容色:《太素》作“客色”。1qA中华典藏网

②面脱:《太素》作“面兑”。1qA中华典藏网

③虚甚:《太素》作“最甚”。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容色者,他气也。如肝木部内,见赤黄白黑色,皆谓他气也。余脏率如此例。所见皆在明堂上下左右要察候处,故云各在其要。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容”作“客”。视色之法,具《甲乙经》中。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人之五时正王色上,相乘色见,名曰客色。客色见面上下左右各当正色所乘要处者,有病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天之神机,见于气候;人之神机,见于脉色。凡此上下左右及下文浅深逆从日数之类,皆色脉至数之要,不可不察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色浅则病轻,故十日乃已。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色浅则病微,故可以汤液主治而愈亦速也。汤液者,五谷之汤液,盖调养之道,非后世汤药之谓。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色深则病甚,故必终齐乃已。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色深则病深,故当以齐主治而愈稍迟。齐,剂同,药剂也。《汤液醪醴论》曰:必齐毒药攻其中。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病深甚,故日多。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色大深者病尤甚,故必以醪酒主治。醪酒,药酒也,如《腹中论》鸡矢醴之类。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色见大深,兼之夭恶,面肉又脱,不可治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五色各有二种:一者生色,赤如鸡冠;二者死色,赤如衃血。其赤色轻浅,不如鸡冠,此有病也,其病最轻,故以汤液,十日得已。赤色复深,不如鸡冠,其病次轻,故以汤液,二十一日方已。赤色大深,不如鸡冠,其病将重,故以药醪,百日方差。赤色如衃血,其病必死,面兑赤色,皆不可疗也。兑,尖小,谓面瘦无肉也。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色不夭,面不脱,治之百日尽,可已。新校正云:详色夭面脱虽不治,然期当百日乃已尽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色夭面脱者神气已去,故不可治,百日尽则时更气易,至数尽而已。上节言病已,此言命已也,不可混看。1qA中华典藏网

〔7〕【王冰】 脉短已虚,加之渐绝,真气将竭,故必死。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脉短气绝者,中虚阳脱也,故死。1qA中华典藏网

〔8〕【王冰】 甚虚而病温,温气内涸其精血故死。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色大深者,疗经百日,然脉短气来绝者,亦死。病温脉短气绝,亦死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病温邪有余,虚甚正不足,正不胜邪故死。1qA中华典藏网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①〔1〕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2〕 。易,重阳死,重阴死〔3〕 。阴阳反他②〔4〕 ,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5〕 。1qA中华典藏网

①从:《太素》作“顺”,下同。1qA中华典藏网

②新校正云:按《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反作。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色见于下者,病生之气也,故从。色见于上者,伤神之兆也,故逆。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要,即逆从之要也。《五色》篇曰: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故上为逆,下为从。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左为阳,故男子右为从而左为逆;右为阴,故女子右为逆而左为从。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要,色见生病之处,谓是色部上下左右也。上者部上,下者部下,左者部左,右者部右。凡相克之色见者,见部上为逆,部下为顺。见女子部右当要,故为逆也;见女子部左非其要,故为顺也。见男子部左要处,故为逆也;见男子部右非其要处,故为顺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女为阴,右亦为阴,色在右则阴病甚矣,故女以右为逆。男为阳,左亦为阳,色在左则阳病甚矣,故男以左为逆。此虽以色为言,而病之逆从亦犹是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女子色见于左,男子色见于右,是变易也。男子色见于左,是曰重阳,女子色见于右,是曰重阴,气极则反,故皆死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易,变易也。男以右为从而易于左,则阳人阳病,是重阳也。女以左为从而易于右,则阴人阴病,是重阴也。重阳重阴者,阴阳偏胜也。有偏胜则有偏绝,故不免于死矣。1qA中华典藏网

〔4〕【张介宾】 反作,如《四气调神论》所谓反顺为逆也,逆则病生矣。治在权衡相夺,谓度其轻重而夺之使平,犹权衡也。作,旧作他,误也,《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反作”者是,今改从之。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权衡相夺,谓阴阳二气不得高下之宜,是奇于恒常之事,当揆度其气,随宜而处疗之。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阴盛反阳为病,阳盛反阴为病,还用阴阳,权衡虚实,补写相夺,此为奇恒事也。直知阴阳反他,此为揆度事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承上文而言阴阳反作者,即奇恒事也。权衡相夺者,即揆度事也。1qA中华典藏网

搏脉痹躄① ,寒热之交〔1〕 。脉孤为消气②〔2〕 ,虚泄③ 为夺血〔3〕 。孤为逆,虚为从④〔4〕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5〕 。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6〕 ;行所胜曰从④ ,从④ 则活〔7〕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8〕 ,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9〕 。1qA中华典藏网

①痹躄:《太素》作“痹辟”。1qA中华典藏网

②消气:《太素》无“消”字。1qA中华典藏网

③虚泄:《太素》作“虚为洩”。1qA中华典藏网

④从:《太素》作“顺”。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脉击搏于手而病 痹及挛躄者,皆寒热之气交合所为,非邪气虚实之所生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脉动之时,二脉相搏附而动,不能相去者,此为痹辟之病,是寒热之气相交搏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上文言奇恒之色,此下言奇恒之脉。搏脉者,搏击于手也,为邪盛正衰、阴阳乘乱之脉,故为痹为躄,为或寒或热之交也。痹,顽痹也。躄,足不能行也。躄音碧。1qA中华典藏网

〔2〕【杨上善】 阴阳之脉各独见为孤,如足少阳脉气独见、无厥阴者,病为消瘅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夫脉有表无里,有里无表,皆曰孤亡之气也。若有表有里,而气不足者,皆曰虚衰之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病洩利夺血者,其脉虚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脉孤者,孤阴孤阳也。孤阳者,洪大之极,阴气必消,孤阴者微弱之甚,阳气必消,故脉孤为消气也。脉虚兼泄者必亡其阴,阴亡则血虚,故虚泄为夺血也。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孤无所依,故曰逆。虚衰可复,故曰从。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阴阳各独见,其时盛者,为逆;独见虚者,气易和,故为顺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孤者,偏绝之谓;绝者,不可复生,故为逆。虚者,不足之谓;不足者,犹可补,故曰从。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凡揆度奇恒之法,先以气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然后度量奇恒之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肺为百脉之朝会,故脉变奇恒之辨,当以太阴始。太阴者,手太阴之气口也。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木见金脉,金见火脉,火见水脉,水见土脉,土见木脉,如是皆行所不胜也,故曰逆。贼胜不已,故逆则死焉。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行所不胜,克我者也,如以木见金、以金见火之类是也。1qA中华典藏网

〔7〕【王冰】 木见水火土脉,火见金土木脉,土见金水火脉,金见土木水脉,水见金火木脉,如是者皆可胜之脉,故曰从。从则无所克杀伤败,故从则活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太阴,肺手太阴脉,主气者也。欲行补写权衡相夺之法,以太阴五行之气以为始也。行五行气于不胜,被他乘克,故为逆死也;行于所胜,能克于他,故为顺也。假令肝病,以金疗之,即行所不胜也;以土疗之,即行所胜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行所胜,我克者也,如以木见土、以土见水之类是也。1qA中华典藏网

〔8〕【王冰】 以不越于五行,故虽相胜,犹循环终而复始也。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八风克胜,四时代胜,平为终始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八风之至,随四时之胜,至数有常,则终而复始,此顺常之令也。1qA中华典藏网

〔9〕【王冰】 过,谓遍也。然逆行一过,遍于五气者,不复可数为平和矣。1qA中华典藏网

【杨上善】 八风四时,顺行所胜也。若逆行一胜,为一过也。再过为死,故不数也。假令肝病,肺气来乘为一过,再过即死也,故不至于数也。此为诊要理极,故为毕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设或气令失常,逆行一过,是为回则不转,而至数紊乱,无复可以数计矣。过,失也。喻言人之色脉,一有失调,则奇恒反作,变态百出,亦不可以常数计也。此则天人至数之论要,在逆从之间,察其神而毕矣。1qA中华典藏网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①1qA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1〕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2〕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3〕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4〕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5〕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6〕 。1qA中华典藏网

①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在第二卷。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方,正也,言天地气正,发生其万物也。木治东方,王七十二日,犹当三月节后一十二日,是木之用事。以月而取,则正月二月,人气在肝。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方,谓气方升也,岁方首也,人事方与也。发,万物发生也。肝属木,气应春,故人气在肝。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天气正方,以阳气明盛,地气定发,为万物华而欲实也。然季终土寄而王,土又生于丙,故人气在脾。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正方,谓时气正升,岁事正新也。定发,专于发生也。此时天地之气,自下而升,土居升降之中而脾应之,故人气在脾。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天阳赫盛,地焰高升,故言天气盛,地气高。火性炎上,故人气在头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盛夏阳升之极,故人气应之在头。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七月三阴支生,八月阴始肃杀,故云阴气始杀也。然阴气肃杀,类合于金,肺气象金,故人气在肺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气升则物生,气降则物死。此时天气渐降,清秋当令,阴气始杀,万物人气自头而降,肺金应之,故人气在肺。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阴气始凝,地气始闭,随阳而入,故人气在心。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自秋入冬,阴气始凝,心气始闭,阳气在中,故人气在心。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阳气深复,故气在肾也。夫气之变也,故发生于木,长茂于土,盛高而上,肃杀于金,避寒于火,伏藏于水,斯皆随顺阴阳气之升沉也。《五脏生成》篇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此之谓气类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复言其重,寒凝之甚也。斯时阳气深伏于下,故人气在肾。1qA中华典藏网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1〕 ,甚者传气,间者环也〔2〕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3〕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4〕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5〕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6〕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散俞,谓间穴。分理,谓肌肉分理。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春气在经脉。”此散俞即经脉之俞也。又《水热穴论》云:“春取络脉分肉。”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辨疾气之间甚也。传,谓相传。环,谓循环也。相传则传所不胜,循环则周回于五气也。新校正云:按《太素》“环也”作“环已”。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按《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此散俞者,即诸经之散穴也,义如下文。分理,肌肉分理也。春宜疏达,故欲血出而止。传,布散也。环,周也。病甚者针宜久留,故必待其传气。病稍间者,但候其气行一周于身,约二刻许,可止针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尽气,谓出血而尽针下取所病脉盛邪之气也。邪气尽已,穴俞闭密,则经脉循环,而痛病之气必下去矣。以阳气大盛,故为是法刺之。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气在孙络。此络俞即孙络之俞也。又《水热穴论》云:夏取盛经分腠。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络俞,谓诸经浮络之穴,以夏气在孙络也。夏宜宣泄,故必见血而止。尽气,尽去其邪血邪气也。闭环,谓去针闭穴,须气行一周之顷也。凡有痛病,必退下矣。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循理,谓循肌肉之分理也。上,谓手脉。下,谓足脉。神变,谓脉气变易,与未刺时异也。脉者神之用,故而言之。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秋气在皮肤。”义与此合。又《水热穴论》云:“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皇甫士安云:“是始秋之治变。”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循理,循分肉之理也。上言手经,下言足经,刺皆同法。秋气在皮肤,邪犹未深,故但察其神气变易,异于未刺之前,可止针矣。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直下,谓直而下之。散下,谓散布下之。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气在骨髓。”此俞窍即骨髓之俞窍也。又《水热穴论》云:“冬取井荥。”皇甫士安云:“是末冬之治变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孔穴之深者曰窍。冬气在骨髓中,故当深取俞窍于分理间也。甚者直下,察邪所在而直取其深处也。间者散下,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1qA中华典藏网

〔6〕【张介宾】 上文十二月言气之升降,此四季言气之深浅,故各有所刺,法其所在。1qA中华典藏网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1〕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2〕 。春刺冬分,邪气著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3〕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心主脉,故脉乱气微。水受气于夏,肾主骨,故入淫于骨髓也。心火微则胃土不足,故不嗜食而少气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言四时之误刺也。春刺孙络,是春刺夏分也。夏应心,心主脉,故脉乱气微。肾水受气于夏,肾主骨,故入淫于骨髓。心火微则胃土失其所养,故不嗜食。不嗜食,故少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木受气于秋,肝主筋,故刺秋分则筋挛也。若气逆环周,则为咳嗽。肝主惊,故时惊。肺主气,故气逆又且哭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春刺皮肤,是刺秋分也。肝木受气于秋,肝主筋,故筋挛也。逆气者,肝气上逆也。环,周也。秋应肺,故气周及肺,为咳嗽也。肝主惊,故时惊,肺主悲忧,故又且哭。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冬主阳气伏藏,故邪气著脏。肾实则胀,故刺冬分,则令人胀也。火受气于冬,心主言,故欲言语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春刺筋骨,血气内著,令人腹胀。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春刺骨髓,是春刺冬分也。冬应肾,肾伤则邪气内侵而著脏,故令人胀。火受气于冬,心属火而主言,故且欲言语也。1qA中华典藏网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1〕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2〕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3〕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肝养筋,肝气不足,故筋力解惰。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惰。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夏刺经俞,是夏刺春分也。肝应春,其主筋,伤其肝气,故令人筋力解惰。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肝木为语,伤秋分则肝木虚,故恐如人将捕之。肝不足,故欲无言而复恐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甲乙经》“欲”作“闷”。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夏刺秋分,伤其肺也,肺气不足,故令人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者,恐也,恐为肾之志,肺金受伤,病及其子,故亦虚而恐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夏伤于肾,肝肺勃之,志内不足,故令人少气时欲怒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夏伤其肾,则精虚不能化气,故令人少气。水亏则木失所养而肝气强急,故时欲怒也。1qA中华典藏网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1〕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2〕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3〕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肝虚故也。刺不当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秋刺春分,伤肝气也。心失其母则神有不足,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心气少则脾气孤。故令嗜卧,心主梦,神为之,故令善梦。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能动。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秋刺夏分,则心气少而脾气孤。脾虚则倦而嗜卧,心虚则神不安而善梦。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阴气上干,故时寒也。洒洒,寒貌。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秋刺冬分,误伤肾阴,则精气耗散,故令人洒洒寒栗也。1qA中华典藏网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1〕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2〕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3〕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肝气少,故令欲卧不能眠。肝主目,故眠而如见有物之形状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肝藏魂,肝气受伤则神魂散乱,故令人欲卧不能眠,或眠而有见,谓怪异等物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泄脉气故也。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刺络脉,血气外泄,留为大痹。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心应夏,其主血脉,脉伤则邪气乘虚客之,故发为诸痹。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肺气不足,故发渴。新校正云: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渴。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刺伤肺金,必亏肾水,故令人善渴。1qA中华典藏网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1〕 。中心者环死〔2〕 ,中脾者五日死〔3〕 ,中肾者七日死〔4〕 ,中肺者五日死〔5〕 ,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6〕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心肺在鬲上,肾肝在鬲下,脾象土而居中,故刺胸腹必避之。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意志,损之则五神去,神去则死至,故不可不慎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言刺害也。五脏伤则五神去,神去则死矣,故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气行如环之一周则死也。正谓周十二辰也。新校正云:按《刺禁论》云:一日死,其动为噫。《四时刺逆从论》同。此经阙刺中肝死日,《刺禁论》云: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四时刺逆从论》同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土数五也。新校正云:按《刺禁论》云: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四时刺逆从论》同。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水成数六,水数毕当至七日而死,一云十日死,字之误也。新校正云:按《刺禁论》云: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四时刺逆从论》云: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金生数四,金数毕当至五日而死。一云三日死,亦字误也。新校正云:按《刺禁论》云: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四时刺逆从论》同。王注《四时刺逆从论》云:此三论皆岐伯之言,而不同者,传之误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环,周一日也。此节止言四脏,独不及肝,必脱简耳。按:《刺禁论》所言五脏死期,尤为详悉,但与本节稍有不同。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五脏之气,同主一年,鬲伤则五脏之气互相克伐,故不过一岁必死。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鬲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心肺居于鬲上,肝肾居于鬲下,脾居在下,近于鬲间。鬲者,所以鬲清浊、分上下而限五脏也。五脏之气,分主四季,若伤其鬲,则脏气阴阳相乱,是为伤中,故不出一年死。1qA中华典藏网

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1〕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2〕 ,刺之不愈复刺〔3〕 。刺针必肃〔4〕 ,刺肿摇针〔5〕 ,经刺勿摇〔6〕 ,此刺之道也。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肾著于脊,脾脏居中,鬲连于胁际,知者为顺,不知者反伤其脏。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鬲连胸胁四周,脾居于中,肾著于脊,知而避之者为从,不知者为逆,是谓反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形定,则不误中于五脏也。新校正云:按别本“憿”一作 “ ”,又作“撽”。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此下言刺法也。胸腹虚浅近脏,故必以布 著之而后刺,所以护心腹,慎风寒也。 音皎,布也。著音灼,被服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要以气至为效也。《针经》曰:刺之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去之勿复针。此之谓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以平为期也。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肃,谓静肃,所以候气之存亡。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敬谨毋忽也。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以出大脓血故。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摇大其窍,写之速也。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曰经气不欲泄故。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恐泄其气也。1qA中华典藏网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1〕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2〕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3〕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4〕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终,谓尽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十二经脉,即十二脏之气也。终者,气尽之谓。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戴眼,谓睛不转而仰视也。然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其支别者,下循足至小指外侧。手太阳脉,起于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肩入缺盆;其支别者,上颊至目内眦,抵足太阳。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斜络于颧”。又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外眦。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外”作“兑”。故戴眼反折瘈疭,色白,绝汗乃出也。绝汗,谓汗暴出如珠而不流,旋复干也。太阳极则汗出,故出则死。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戴者,戴于上也。谓目睛仰视而不能转也。反折,腰脊反张也。瘈者,筋之急也。疭者,筋之缓也。绝汗者,暴出如油,不能收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下项夹脊抵腰中,下至足之小指;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臂上肩,其支者循颈上颊至目之外眦,故其为病如此。然太阳为三阳之表,故主色白汗出。《灵枢·终始》篇曰: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亦主表之谓。瘈音炽。疭音纵。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足少阳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别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少阳脉,其支别者,从耳后亦入耳中,出走耳前。故终则耳聋目睘绝系也。少阳主骨,故气终则百节纵缓。色青白者,金木相薄也,故见死矣。睘,直视如惊貌。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足少阳之脉皆入于耳中,亦皆至于目锐眦,故为耳聋目睘也。睘者,直视如惊貌。因少阳之系绝,不能旋转,故如此也。胆者筋其应,少阳气绝,故百节皆纵也。木之色青,金之色白,金木相贼,则青白先见,此少阳之死候也。睘音琼。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足阳明脉,起于鼻,交 中,下循鼻外入上齿缝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鬲。手阳明脉,起于手,循臂至肩,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侠鼻鼽,抵足阳明。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鼽”作“孔”,无“抵足阳明”四字。故终则口目动作也。口目动作,谓目睒睒而鼓颔也。胃病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又妄言骂詈而不避亲疏,故善惊妄言也。黄者,土色。上,谓手脉;下,谓足脉也。经盛,谓面目颈颔足跗腕胫皆躁盛而动也。不仁,谓不知善恶。如是者,皆气竭之征也,故终矣。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入目,故为口目动作而牵引歪斜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是阳明善惊也。骂詈不避亲疏,是阳明妄言也。黄者,土色外见也。上下经盛,谓头颈手足阳明之脉皆躁动而盛,是胃气之败也。不知疼痛,谓之不仁,是肌肉之败也。此皆阳明气竭之候。1qA中华典藏网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1〕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2〕 ,呕则逆,逆则面赤〔3〕 ,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4〕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5〕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6〕 。1qA中华典藏网

〔1〕【王冰】 手少阴气绝则血不流,足少阴气绝则骨不耎,骨硬则龂上宣,故齿长而积垢污。血坏则皮色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也。足少阴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手少阴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鬲络小腹。故其终则腹胀闭,上下不通也。新校正云:详王注云:骨不耎,骨硬。按《难经》及《甲乙经》云:骨不濡,则肉弗能著。当作“骨不濡”。手少阴“脉络小腹”《甲乙经》作“脉络小肠”。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少阴气绝则血败,足少阴气绝则色如炲,故面黑也。肾主骨,肾败则骨败,故齿根不固,长而垢也。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足少阴之脉络膀胱贯肝膈,故为腹胀闭。上下不通则心肾隔绝,此少阴之终也。1qA中华典藏网

〔2〕【王冰】 足太阴脉行从股内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鬲。手太阴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鬲属肺。故终则如是也。《灵枢经》曰:足太阴之脉动,则病食则呕,腹胀善噫也。1qA中华典藏网

〔3〕【王冰】 呕则气逆,故面赤。新校正云:按《灵枢经》作“善噫,噫则呕,呕则逆”。1qA中华典藏网

〔4〕【王冰】 呕则上通,故但面赤,不呕则下已闭,上复不通,心气外燔,故皮毛焦而终矣。何者?足太阴脉支别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由是则皮毛焦,乃心气外燔而生也。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闭。手太阴脉上鬲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胀闭则升降难,不得息则气道滞,故为噫为呕。呕则气逆于上,故为面赤。不逆则否塞于中,故为上下不通。脾气败则无以制水,故黑色见于面。肺气败则治节不行,故皮毛焦而终矣。噫音伊。1qA中华典藏网

〔5〕【王冰】 足厥阴络,循胫上皋结于茎。其正经入毛中,下过阴器,上抵小腹,侠胃,上循喉咙之后入颃颡。手厥阴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故终则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矣。《灵枢经》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甚则舌卷卵上缩也。又以厥阴之脉过阴器故尔。新校正云:按《甲乙经》“皋”作“睾”,“过”作“环”。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下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故为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等病。又舌者心之官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甚则舌卷卵缩而厥阴之气终矣。嗌音益。卷,上声。1qA中华典藏网

〔6〕【王冰】 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则十二经也。败,谓气终尽而败坏也。新校正云:详十二经又出《灵枢经》,与《素问》重。1qA中华典藏网

【张介宾】 手足六经各分表里,是十二经也。按:《灵枢·终始》篇文与此同者,俱不重载。1qA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