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

作者:李学川
针灸逢源

清代李学川编撰。刊于1822年。6卷。卷一、卷二,选集《内经》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卷三,收集历代各家的针灸论述和歌赋;卷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腧穴及经外奇穴的考证,载经穴三百六十一,奇穴九十六;卷五、卷六,为各科疾病的针灸取穴,还包括一些诊法、推拿内容;卷六论述常见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附有验方,反映了作者针药并施的治疗思想。

章节列表

升序↑

李学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认识与谬误

认识与谬误

奥地利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马赫的主要著作之一,1905年在莱比锡出版。作者在书中立足于从他提出的要素论来讨论经验主义认识论问题。马赫认为,知识中不含有多余的、经验之外的存在,知识开始于感觉要素。马赫说,比如我会在其它物体所占有的空间中,通过物体作用而发现自己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进而发展自己的记忆、希望、忧虑、愿望、意志等,它们都是感觉的组合。通过类推,可知其他人也是如此。空间中存在的东西在它们自身之间以及在它们同我的身体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空间中的物体与我们的感觉,其基本成分相同,即都是由感觉要素构成的,只是组合方式不同而已。作者指出,物理要素与心理要素是同一的,自我包含着世界,世界就是自我,二者都是要素的总汇。人的认识对象是感觉,认识是对感觉及感觉符号的纯粹描写,而不是感觉之外的东西。把认识限制在感觉经验之内,这是思维的“经济原则”。他还认为,认识是相对于经验符号而言的,它的真理性在于对代表真实事物的经验符号的“经济”描写,是思维与存在的符号以及各种思想过程的符合。该书提出的认识论思想对科学界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敝帚稿略

敝帚稿略

宋代诗文别集。8卷。包恢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作大都疏通畅达,沛然有余,其奏札诸篇,亦剀切详明,得敷奏之体。”包恢论诗歌创作,强调主观修养,和陆九渊思想一脉相承,但也讲浑然天成:“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有穷智极力之所不能到者,犹造化自然之声也”。(《答曾子华论诗》)集中部分诗歌尚能反映民间疾苦,如《偶成》:“农家命脉寄田亩,可但稻粱枯与荣。造化何许须多力,须臾活几万苍生。”《论五言所始》一文,认为《诗经》中五言句为五言诗的起源,有一定创见。有《宋人集丙编》等本。

也是山人医案

也是山人医案

医案。清也是山人撰。不分卷。载中风、肝气、眩晕、虚劳、咳嗽、吐血、肺痿、肿胀、痰饮、泄泻、诸痛、经带、疮疡等,凡九十三种证治,近二万言。多为内、外、妇各科常见证治。每类若干案例,每案简述姓氏年龄、证候、脉象、病因病机、立法、方药,清晰明了。末附集方,截疟方、臁疮膏方等十一首验方。所论引经据典,明辨博思。立方严谨,用药味少而精,多用成方加减,间有遵河间(金刘完素)子和(元张从正)方者。可供临证参阅。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准斋杂说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撰。此书亦久无传本,唯散见于《永乐大典》中。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四十余篇,皆为研究理学之文,基本上恢复原貌。据《行状》记载,早年留心于道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醒悟,尽弃所学而不用。刻意讲论儒学,其学术思想初亦涉于禅学。他在书中解 《大学·格物》以 “正”为 “训”,明王守仁 《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为吴如愚在此书中所独创,后又为王守仁继承发扬。他虽似欲独行一家之言,但基本学术观点仍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曾说:“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 (出处同上)故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坠于虚无。书中剖析义理,无不发挥深切。如 “天理人欲”之辨,他认为,“天理人欲说者多分而言之,谓天理为善,人欲为不善。殊不知天理初不外乎人欲,而人欲中固未尝无天理也”。“当知人欲之与天理合之则一而公,公则无不善。违之则二而私,私则斯为不善矣。”书末提出的修身处事方法,亦较实际,而不虚无。如《四益箴》谓:“身有四益、不可不志,爱物、亲仁、观书、省事。”《四训箴》谓: “家有四训,不可不佩,敬上、恕下、周外、和内。”《四宜箴》谓:“时有四宜,不可不审,约言、简出、谨文、节饮。”在宋末诸儒中,吴如愚的所论较为平实。所以,今本虽略有残缺,仍不失为研究宋末理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资料; 而对研究阳明学派的学术源流亦有参考价值。有 《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珠丛别录》本。

华严经问答

华严经问答

凡二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华严问答。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系以问答体之方式,叙述华严经之概要。诸先德皆依用本书。然华严五教章指事记及华严五教章通路记,咸认为本书系伪作,此恐因本书所述因转果转之义与法藏所说不相符合,故指本书为伪作。

义足经

义足经

佛说义足经,二卷,吴支谦译。由十六小经而成,各经之终有义足偈,因名义足经。义足偈者,补足上说经义之意。桀贪第一。优填王第二。须陀利第三。杀女谤佛事。摩竭梵第四。镜面王第五。盲人摸象喻。老少俱死第六。弥勒难第七。勇辞梵志第八。摩因提女第九。异学捔飞第十。猛观梵志第十一。法亲梵志第十二。兜勒梵志第十三。莲华色比丘尼第十四。佛从忉利天来事。子父共会第十五。佛与父王相见,令证果事。惟楼勒太子第十六。即琉璃王害释种事。十六经各有义足偈,故总名义足经,而译文甚为难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