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作者:扁鹊
中医医经类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相传战国秦越人撰。秦越人,人称扁鹊或卢医。约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据文献考证成书年代约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难经》的作者,唐以后历代注家多认为是秦越人。本书以问难形式阐述中医基本理论和某些疑难问题。总设八十一篇,故名《八十一难》。第1~22难论述脉诊,其中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3~29难主论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所主病证。第30~47难主论脏腑、对三焦、肾与命门提出新见解。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2~68难论述脏腑井俞诸穴。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此外《难经》还首次提出了“七冲门”、“八会穴”和“伤寒有五”等新观点。全书文字简要,理奥趣深,辨析亦颇精微,在祖国医学经典中每每与《内经》相提并论。在古今中外均有较大影响。历代刊本和注本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现存明刻本,及1940年黄竹斋校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本草正义
《本草正义》是张氏在兰溪中医学校任教时所编之教材。书中分草、木、果、蔬、金、石、鸟、兽、虫、鱼、人等类。每味药名之下,首列《本经》、《别录》原文,下列诸项有:“正义”,是阐述原文之义。“广义”,是《本经》、《别录》以后各家论药之功用。“发明”,是张氏自己对该药的见解。还有“正讹”一项,是纠正诸家论药不切之说。《本草正义》内容,有其独到之处,可资参考。
定鼎奇闻
又名《新世宏勋》、《盛世弘勋》、《新史奇观》、《顺治过江》。二十二回。题“篷蒿子编”,或题“山樵道人编”。据柳存仁介绍,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福文堂本,题《大明传定鼎奇文(闻)》。又,北京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藏清庆云楼刻本,题《新世宏勋》,首有清顺治辛卯(1651)蓬蒿子序。天津图书馆藏嘉庆癸亥(1803)索古居刻本,题《新史奇观演义全传》南京图书馆藏道光丙申(1836)文渊堂刊本,署“山樵道人编”。作者真实姓氏无考。书成于清初,长篇小说,主要叙述明末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事,终于清朝立国。该书以《剿闯通俗小说》为底本,增益首尾,重新加工而成。因其时已是清朝,故该书不再称满人为 “虏”,而在结尾处称大清皇帝入主中原,山河一统。所以该书题《新世弘勋》,亦即指清朝重新整理山河的“弘勋”,又有《铁冠图全传》、《新史奇观》、《顺治过江》、《定鼎奇闻》等多种题名。
四书劄记
清杨名时撰。共四卷。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各一卷。系作者读四书的笔记。编次上一反常例,先论语后中庸。首先指出“修身”的含义很广,然其功即已尽于“诚意”之中。时人对诚意有两种解释:“一是用力为善去恶,以实其好恶之意;一是意所发有善恶,须使为善之意,真诚无伪而不杂于恶。”(卷一)他赞同第一种解释,认为:“观诚意章注,则当以前说为主,盖能实其好恶之意,则发念之诚而无伪已该其中矣。”(同上)对于朱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推崇孔子,将孔子和尧舜齐称为至圣:“尧舜孔子自是性之至圣,天纵之云恰得至圣分量。”(卷二)但又认为圣人是可以学习的:“夫子实是天纵神奇,然实无神奇,人人可学。”关键在于“其要只在行之以一……好学力行,知耻为之弗措。”(同上)认为孔子虽不像尧舜“得位”,但“教泽及于天下后世,是孔子之位育也”(卷三)。称孔子是万世师表,“孔子知天知人,故其言行足为世道、世法、世则,远有望而近不见厌也”。有《杨氏全书》本、《四库全书》本。
禅话与净话
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贤首五教断证三觉拣滥图
清续法集,门人严指校。一卷。是华严宗教义的图解书。书前有序,后有注解。“五教”指小、始、终、顿、圆的判教;“断证”指消除“执障”,证悟“法界”;“三觉”指“本觉”、“妙觉”、“圆觉”。认为“此三觉五位能判教相之权实也”。又认为此图表为“略示梗概”,如欲进一步理解华严教义,需阅读《贤首五教义》等书。清康熙九年(1670)曾将此图竖行抄录,康熙二十年(1681)又将此图横行抄录。认为学者通过横竖不同次序阅读,既可“作迷本逐末看”,又可“作返妄归真看”,从而见“其行布中而实圆融无碍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观佛三昧海经
梵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凡十卷十二品。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又称观佛三昧经、观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此经系佛于迦毗罗城尼拘楼陀林中,为父王阅头檀、姨母憍昙弥等所说,教以住观佛三昧,并谓此三昧功德深广,能得解脱。此经凡十二品:(一)六譬品,(二)序观地品,(三)观相品, (四)观佛心品,(五)观四无量心品,(六)观四威仪品,(七)观马王藏品,(八)本行品, (九)观像品,(十)念七佛品,(十一)念十方佛品,(十二)观佛密行品。又开元释教录卷十四单译阙本录举出鸠摩罗什译之观佛三昧经一卷,然其与此经之异同则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