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歌括
作者:王泰林猜你喜欢的书
父亲的道歉信
晚宴归来脸颊通红的父亲、对着母亲颐指气使的父亲、在餐桌上高声怒斥后躲到厕所偷笑的父亲、半夜硬是叫孩子起床吃宴会剩菜的父亲、朝长官俯首行礼的父亲…… 这是因坠机事件而猝逝的作者第一本的散文集。书中共二十四篇文章,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写出心目中的父亲与怀念的家庭气氛,是被奉为「压轴巨著」的散文最高杰作。书中每篇散文皆有出人意表的开头、不会过分渲染也不会不足的情境描写、惊险的情节铺陈、巧妙的心理描写和卓越的结束,各有其巧妙、新鲜、独到之处,并将平凡无奇的小康家庭,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生活样态给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批评之批评
《批评之批评:杜威价值论与伦理学》收录著名思想家杜威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包括他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价值论、政治学、宗教和美学等方面的经典著述,由国内研究杜威的知名学者选编作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便捷而全面地了解杜威思想的渠道。
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奇迹》是海克尔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书中,海克尔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关于生命产生与演化的一系列命题,既有哲学的思辨、对终极命题的探讨,又充分结合了生物学、解剖学的实证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理论,从而建构起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生命的奇迹》由著名文史学家、校勘学家刘文典于20世纪初年译出,本书的译出和刊行,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鲁迅、陈独秀、马君武在内的众多人物都曾对其有较高的评价。
火祆教入中国考
1922年4月撰。分十二章。火祆教是唐时较有影响的西来宗教之一,本文考证火祆教起源于波斯“弃黑暗而趋光明”的拜火教,北朝时初传中国,称“天神”、“胡天神”、“火神”,至唐初缩写“天神”二字始创“祆”字,故有火祆教之名。文章揭示了唐代尊崇火祆教,多设火祆祠的原因,并非本心,而是出于怀柔西域的策略。唐宋以来,学者对于唐朝之大秦景教、摩尼教与火祆教往往不能辨别,混为一谈。陈垣指出:火祆与景教、摩尼的明显不同在于火祆教不传教、不译经,教民只有胡人,教场名火祆祠,或曰庙;而景教、摩尼均有传经举动,且翻译经典,教民既有外国人,亦有中国人,教场称寺。
道德经释辞
王一清,号体物子,明万历间道士。生卒年不详。少习儒学,但科举失败。因素喜读道家书,遂有绝尘之志,乃戴黄冠,游历东南各省,1590年入武当山。他在武当山“阅《道德经》八十余家注释”,认为那些注释“言多乖劣,罔合经旨,互有得失,罔见全书”,于是“折衷诸家之说,参之未发,直而注之,目曰《道德经释辞》”。其注写成之后,久未刊行。1597年春,王一清于京师白云观中遇宦官段某,与之谈道,段某遂拜王一清为师,乃出资刊行其《道德经释辞》一书。该书后被收入《道藏辑要》心集之中。明代许多道士在注解《道德经》时,往往仅以修炼之道进行阐释。王一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说,“五千文之道,不只专言炼养,盖亦兼言治道。……若概以炼养之意释之,则隘矣,然非老子之旨也”。在他看来,“老子之道,极深研几圣人南面之术也”。因此,他非常注重《道德经》中的治国内容,表现出明显的救世情怀。这使他的《道德经释辞》在道教诸注中颇具特色。
观念法门
全一卷。唐代善导着。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注释书有证空之观念法门观门要义钞三卷、良忠之观念法门私记二卷、圣聪之观念法门见闻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