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洞泄第一主风伤肝
《生气通天论》曰: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夫肝属木主风,风气通于肝。肝受风伤,邪气留连于内,则木来克土,故大泄若洞之出也。《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肾脉小甚为洞泄。此是水泄,与飧泄微有不同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灵枢・论疾诊尺》亦云:夫朝曰饔,夕曰飧。夕食不化,而米谷元出也。
清中启脾汤家传方 启,开也,通也。中,即脾也。脾虚洞泄,肃清中宫,开通脾气。汤者,盪也。
去大病用之。
大治脾胃虚弱,食饮不思。愚加五味子,止泻如神。
薏苡仁三钱 干山药钱半 白术土炒,钱二 白茯苓去皮 贝母去心陈皮 白扁豆姜汁浸片时,各八分 白芍炮 枳实麸炒,七分 甘草蜜炙, 三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泄,加五味子九粒。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方用人参以补脾,白茯苓以渗湿,白术以胜湿,故特名焉。散者散也。
去急病用之。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甘草蜜炙 干山药各二两 薏苡仁 缩砂仁 莲肉去心 桔梗炒各,一两 扁豆姜汁浸炒,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红枣汤调下。泻,加五味子。
调中益气汤李东垣 饮食劳倦,兼以肠鸣飧泄。方用木香以调中,人参以益气。
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肠鸣飧泄。
黄芪蜜炙,一钱 人参去芦,嗽去之 甘草蜜炙,苍术米泔浸,各五分 升麻蜜水拌 柴胡蜜水拌 橘皮各二分 木香一分
上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胃苓汤《和剂局方》 方用平胃散以安胃,五苓散以止泻。故云:二方合用,偶方之制也。
利水止泻。
苍术泔浸,八钱 陈皮 厚朴姜制,五钱 甘草蜜炙,三钱 泽泻二钱五分 猪苓 赤茯苓去皮 白术各一钱半 肉桂一钱,口渴者不用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炒盐一捻,煎八分,食前温服。
柴苓汤 方用小柴胡以清热,五苓散以止泻,故云。
泄泻身热者用之。
柴胡五钱六分 人参去芦 黄芩 甘草各二钱一分 半夏泡,一钱七分 泽泻二钱五分 猪苓 赤茯苓去皮 白术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温服。用银柴胡,清热如神。
升阳除湿汤李东垣 经曰:湿胜则濡泻。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宜升举其阳,则湿自无不除矣。内用防风、羌活者何?此风能胜湿之义也。
苍术泔浸,一钱 神曲 半夏 益智子 羌活 防风 升麻 柴胡 泽泻各五分 猪苓 陈皮 甘草蜜炙 麦蘖面各三分
上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八分,空心服。蘖面,如胃寒腹鸣者加。
通玄二八丹 能行能止,故曰通玄。二,群药二两;八,黄连八两也。
此方如治积聚,侵晨生姜汤服之,即行。如治泻利,饭后茶清服之,即止。
白芍 当归 生地 乌梅各五钱 黄连八两
上各为细末,用雄猪肚一个,将药末盛于肚内,以线缝之。用韭菜二斤铺底面,于甑内蒸之。候汤干,再添。候蒸一日,以药熟为度,将猪肚共药,用石杵捣烂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梧桐濯足汤《海上仙方》
泄泻不止,服诸药罔效者用之。煎汤浴足,大有神效。
梧桐叶不拘多少
上用水数十碗,煎十数沸取出,只浴两足后跟,其泻即止。若浴之近上,大便反闭。
痎疟第二主暑伤心
《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阴阳应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疟论》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灵枢・论疾诊尺》曰:夏伤于暑,秋生痎疟。
夫暑者,夏令也,夏伤之,不即发,至秋复感风寒,而为痎疟必矣。痎,亦作㾬。痎,秸也。谚有之曰:瘦似麻秸。是知痎者瘦也。疟之为言虐也,如凌虐人之状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马玄台曰:精之在内者不可出,而邪之在外者不能入。彼秋病风疟,虽由冬不藏精而然,亦由夏暑汗不出所致也。
解毒薷苓汤家传方 解毒,黄连解毒汤也;薷,香薷饮也;苓,五苓散也。三方合用,复方之制也。此方乃先大父竹东公所制,以解暑热,而内实者用之,果是神效。后见《难经正义》内,亦合香薷饮、五苓散而用之,马玄台称赏不已。可见理之在人心,吻合有如此。不佞用治疟疾,万举万当,因录于此。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去皮,各一钱 泽泻钱二 猪苓 赤茯苓去皮白术土炒,各八分 肉桂一分 扁豆 厚朴制,各九分 香薷三钱
上水二钟,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八分,冷服。
柴平汤宦邸便方 方用小柴胡汤以散风寒,平胃散以消饮食,故曰柴平。
银柴胡二钱 黄芩钱五 人参去芦 半夏汤泡七次,各一钱 甘草五分 陈皮一钱二分 苍术泔浸,钱半 厚朴姜制,一钱
上用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八分,未发先服。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加白术土炒八分,白茯苓去皮七分;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加当归酒浸九分,川芎七分;发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食积加神曲炒八分,麦芽炒七分,山楂一钱,枳实麸炒一钱。
防己三钱 黄芪四钱 白术三钱 甘草炙,一钱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服。
肤胀第二十九主寒客皮肤
《灵枢・水胀》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鼓空】【鼓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夫肤胀与风水,何以别之?然肤胀因于寒,而风水因于风也。所以按其腹,不随手而起焉,是以异也,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寒胜则浮”者是也。
麻黄甘草汤《医垒元戎》 寒伤于荣,用麻黄以发之,佐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欤?
寒客皮肤,令人肤胀,此方主之。
麻黄去根节,四两 甘草蜜炙,二两
上每服三钱,或五钱。水二钟,先煎麻黄,后入甘草,煎八分服。
水胀第三十主皮肤水胀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溢则为水胀。《灵枢·九针论》曰:下焦溢为水。
夫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下焦之气不得施化,则水泛溢而为水胀。有水无风,即《灵枢・四时气》所谓徒㽷是也。
赤小豆饭 赤小豆健脾胃,消水肿,煮此以代饭食。大治水气肿胀。
赤小豆一升
上用东行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饭食之。
气胀第三十一主皮肤气胀
《灵枢・胀论》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
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夫肤胀与鼓胀,何以别之?然肤胀是皮肤胀也,鼓胀则腹中胀耳,且色苍黄,腹筋起,肤胀无之,是以异也。
神仙九气汤《保生备录》 神仙,言药之灵验也。九气,怒、喜、悲、恐、寒、炅、惊、劳、思是也。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故云然。
壶隐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肤胀,其效如神。
姜黄 香附炒
上各为细末,每服五六钱,空心淡盐汤调服。愚治肤胀,用温酒下。
黄疸第三十二主脾湿
《平人气象论》曰:目黄者曰黄疸。
夫疸,黄病也。目胡为乎黄哉?盖脾恶湿,湿热之气,熏蒸于上,故目发黄也。
茯苓渗湿汤《卫生宝鉴》 渗,漉也。湿之为气,冲溢天地之间,流注四肢之内。体虚者感之,皆足为病。方用茯苓甘淡渗利,使湿气下行,如漉去之也。
大治黄疸。
茯苓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三分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陈皮 青皮 枳实 山栀 防己各二分
上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
谷疸丸 专治谷疸。
苦参三两
上为细末,用牛胆一个,以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水或生姜汤下。
积聚第三十三主积主聚
《灵枢・五变》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稸积留止,大聚乃起。
夫五藏之积曰积,六腑之聚曰聚。积有定位,聚无常处。人之所以善病肠中积与聚者,正以人之皮肤浅薄而不光泽,肉不坚厚而反淖泽。淖,濡也。泽,润也。其外如此,则在内之肠胃,必恶而不美。肠胃既恶而不美,则邪气留止而不行,积也聚也,乃伤于脾胃之间。由于饮食寒温,不以其次,所以邪气渐至稸积,留止不行,大聚乃起而成也。
五积丸 五积,五脏之积也,肝积肥气,心积伏梁,脾积痞气,肺积息贲,肾积奔豚,此丸加减通治之也。
人参 白茯苓 厚朴 黄连 川乌 巴豆
上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
散聚汤《三因方》
橘红 杏仁去皮尖,炒 桂心各三两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脐 川芎 枳壳麸炒 吴茱萸汤泡 厚朴制,各一两 槟榔 半夏汤泡七次 当归各七钱半
上每服四钱,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温服。大便不利加大黄。
肥气第三十四主肝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复杯。《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
夫肥气曷名乎?黄冠道人曰:肥气者,如肉肥起之状也。诊其脉,则肝部少急耳。
肥气丸李东垣
柴胡二两 黄连七钱 厚朴半两 川椒四钱 广茂炮 人参 昆布各三钱半 甘草炙,三钱 白茯苓 皂角煨,钱半 川乌炮,一钱二 干姜炮 巴豆霜各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霜另末外,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伏梁第三十五主心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难经》曰: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夫伏梁曷名乎?撄宁生曰:伏梁,伏而不动,如梁木然。诊其脉,则心部少缓,其积或上或下,时或唾中见血。
伏梁丸李东垣
黄连两半 厚朴姜制 人参半两 黄芩三钱 茯神去木 丹参炒 桂心各钱半 川乌 石菖蒲 干姜 红豆 巴霜各五分
上除巴霜外,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服如上肥气丸法,淡黄连汤下。
痞气第三十六主脾积
《难经》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
夫痞气曷名乎?刘河间曰:痞与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否,故肺气不降,脾气不运,升降不通而名痞也。参黄子曰:痞,虚中之实也。许学士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其积在胃脘中,其形覆大如盘。
痞气丸李东垣
黄连八钱 厚朴四钱半 吴茱萸三钱 黄芩二钱 茵陈酒炒 干姜炮砂仁各钱半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泽泻各一钱 川乌炮 川椒炒,各五分 白术二钱 桂心四分 巴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另末外,为细末,蜜丸桐子大,甘草汤下,服如上肥气丸法。
息贲第三十七主肺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肺胀滑甚为息贲上气。《难经》曰: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
夫息贲曷名乎?黄冠道人曰:言肺主喘息而有时贲起也。贲之为言奔也。诊其脉,肺部滑甚,上气,为可验耳。
息贲丸李东垣
黄连炒,一两三 厚朴制,八钱 干姜炮 白茯苓 川椒炒 紫菀各钱半 桂心 白豆蔻 川乌炮 人参去芦 三棱 天冬去心 陈皮 桔梗各一钱 青皮五分 巴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另末外,为末,蜜丸桐子大,服如上肥气丸法,淡姜汤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厚朴,减黄连四分之一。
奔豚第三十八主肾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曰: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夫奔豚曷名乎?黄冠道人曰:奔豚者,如豚之奔也。或时奔而向上,或时奔而向下,不可以时拘之也。诊其脉,则肾部少急。其外证则沉滞而厥逆,两足不收,大小便不得通利耳。
奔豚丸李东垣
厚朴姜制,七钱 黄连五钱 苦楝酒煮,二钱 白茯苓去皮 石菖蒲泽泻各二钱 玄胡索钱半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川乌 丁香各五分 桂心二分 巴豆霜四分
上除巴霜、茯苓另末外,为细末,蜜丸桐子大,淡盐汤下,服如上肥气丸法。
癃第三十九主膀胱气实
《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
夫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今膀胱气实,故不利而为癃。癃者罢也,其阁而不通之谓欤!《脉经》曰:肾乘心则癃。
滋阴化气汤 肾水属阴。若人溺闭,皆原肾水亏虚,故利小便,宜滋肾水以益真阴。
黄连 黄蘖 甘草梢
上各三钱,水煎空心服。如昼不通,加知母。
清心莲子饮《和剂局方》
淋浊梦遗,此方主之。
石莲子去心 人参去芦 黄芪蜜炙 白茯苓二钱五 麦冬去心 地骨皮去骨 车前子 黄芩各一钱五 甘草梢一钱
上分二服,水煎空心服,发热加薄荷、柴胡。
八正散《和剂局方》
小便赤涩,癃闭不通,用之如神。
瞿麦 篇蓄 木通 栀子 车前子 大黄 甘草各一钱 滑石二钱
上水二钟,灯芯二十茎,煎八分,食前服。减大黄名七正散。
倒换散《宣明论》 小便不通,荆芥八钱,大黄二钱,作一服,水煎。大便不通,大黄八钱,荆芥二钱,作一服,水煎。倒,颠倒也。换,变换也。颠倒变换,故曰倒换散。若大小便俱不通,大黄荆芥各五钱,又名荆黄汤。
荆芥 大黄
上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遗溺第四十主膀胱气虚
《灵枢・九针论》曰:膀胱不约为遗溺。
《宣明五气篇》亦云:夫膀胱气虚,则不能约束津液,而遗溺焉。故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正者,是膀胱不藏也。
鸡内金《三因方》
治遗尿失禁。
鸡肫内黄皮男用雌,女用雄 鸡肠用同上
上各用一具,洗净,烧灰存性,每服二钱,空心酒调。
益智子汤《世传方》 肾虚遗溺,方用益智子以治之。
益智子四十九粒 白茯苓去皮二钱
上,水二钟,煎八分,入盐一捻,空心温服。
霍乱第四十—主气乱肠胃
《灵枢・五乱》曰:气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夫清浊之气顺,则肠胃安,乱则肠胃逆,而霍乱之疾生焉。霍乱者何?上吐下泻是也。霍乱近时多作疟乱。霍,挥霍。乱,瞭乱也。善乎参黄子之言曰:手足抽掣而挥霍,眼目旋视而瞭乱也。脉经曰:脉伏者霍乱。
理中丸张仲景 脾属土,为中州。理,条理也。
张长沙曰: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人参去芦 白术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三两
上为细末,蜜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味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 苓,令也,号令之令。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苓之功也。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也。
张长沙曰: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赤茯苓 猪苓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半 桂半两
上各为细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藿苓汤《医方选要》 霍乱内外两伤,吐泻交作,二汤合服。
藿香 厚朴 白术 赤茯苓各钱二 紫苏茎叶 大腹皮 白芷 桔梗 半夏汤炮 陈皮各一钱 甘草蜜炙,五分 肉桂六分 猪苓 泽泻各一钱五分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口中渴者去桂。
藿苓汤《济世良方》 前方藿香正气合五苓,此方藿香安胃合五苓,治效大约相同。
藿香 厚朴 白术 赤茯苓 半夏 苍术 陈皮 甘草 猪苓 泽泻 肉桂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服。口渴者去桂。
清暑六和汤 清暑,清暑热也。六,六府也。和,和顺也。六府气乖,则令人挥霍瞭乱。暑气客于胆,则目眩转筋;客于胃,则吐泻昏闷;客于大肠,则泄泻肠鸣;客于小肠,则恶风自汗;客于膀胱,则烦热少溺;客于三焦,则胀满脐腹痛,卒心疼,故用药以清暑热而和六腑也。
藿香 半夏 人参 赤茯苓 砂仁 杏仁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木瓜各一钱 甘草蜜炙,五分
上水二钟,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不拘时冷服。
阴阳汤《易简方》 霍乱腹痛甚,用水一碗,一半煎滚,一半冷水,相合服之甚效,故有阴阳之名。挥霍瞭乱,此乃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方用阴阳汤,取其阳能升阴能降之义也,慎勿以为寻常而忽之。
滚水半盏 冷水半盏
上和合服之。
呕胆第四十二主胆虚
《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夫胆无出无入,曷为而呕胆哉?盖由于胆家虚耳,故善呕,呕苦,声长太息,心中憺憺然;本无事,恐有人将捕之。此乃邪在胆经,气逆于胃,胆液泄于外,而口为之苦,故曰呕胆。
温胆汤《易简方》 经曰:损者温之,温补也。心胆怯损,故温以补之也。
大治呕胆。
橘红 半夏 白茯苓 枳实各二钱 甘草蜜炙,半钱 竹茹一钱
上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隔第四十三主血干
《阴阳别论》曰:三阳结谓之隔。
夫三阳,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大肠结则后不能圊,小肠结则血脉燥,膀胱结则津液涸。隔,谓隔塞而不通也,即噎膈,俗呼为转食气。丹溪曰:噎病生于血干。又曰:胃脘干槁。千古无人道出。且滋阴润燥,深为得体。从来治噎膈者,皆用辛香燥药,非肉桂则丁香,非良姜则附子,暂得通快,复发必死,何异抱羽毛以赴烈火哉?噫!
滋阴润燥汤《丹溪医案》 丹溪云:噎病生于血干,理宜滋阴养血,则润其燥矣。故方用四物汤以滋阴,则肾水上升,心火下降,地天交泰,何膈之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桃仁 红花 陈皮 甘草
上用甘蔗榨汁二钟,煎八分服。
五疫第四十四主疫气传染
《素问补遗・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传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夫五,谓木火土金水之五行也。疫,疫气也。感此疫气,无问大小,皆相传染是也。
涂鼻孔法 《证治要诀》
戴复庵曰:入病人家,不令染着。
雄黄不拘多少
上研细末,涂鼻孔。须知避忌,行从客位边入。夫男子病秽,气出于口;女子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之间,自宜识得向背。
取喷嚏法
入疫家诊病,出其户庭,用纸捻连打嚏喷五七个,即不染易。何也?盖从鼻而入者,亦从鼻而出也。
吐法《素问补遗》
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远志去心
上水煎,饮二盏,吐之不疫。
汗法《素问补遗》
于雨水日后,三疫以药泄汗。
小金丹《素问补遗》
辰砂二两 雄黄一两 雌黄一两 紫金半两
上同入合中,外固,下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筑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米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屠苏酒华元化 李濒湖曰:苏螝,鬼名。此药屠割鬼爽,故名。或云:草庵名也。酒能辟恶,故用之。
元旦饮此,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此华佗方也。
桂心七钱五 防风一两 菝葜五钱 蜀椒 桔梗 大黄各五钱七 乌头二钱五 赤小豆十四粒
上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渣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不病。
青蒿点汤《续医说》
山东有一人家,共爨五百余口,二百余年不染瘟疫瘴气。其家每岁以三伏日侵晨,采取苦蒿头一束阴干,冬至日捣罗为细末,至除夜用蜜水调和。从少至老,每人服一匕,终身不染一切毒病。此亦古人屠苏之法。
人参败毒散《和剂局方》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使瘟疫不得深入。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云然。
治四时瘟疫通用之剂。
人参 白茯苓 川芎 甘草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 桔梗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升麻葛根汤《和剂局方》
四时瘟疫之套剂也。
升麻二钱五 葛根三钱 赤芍 甘草炙,各一钱五
上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普济消毒饮子 普济,博济也。大头瘟乃热毒所致,故用药以消之也。
治大头伤寒,俗呼为虾蟆瘟,市井号为浪子。
黄芩 黄连各五钱 人参三钱 玄参 橘红 甘草各二钱 板蓝根 马勃 牛旁子 连翘各一钱 升麻 白僵蚕各七分,炒 柴胡 桔梗各三分
上为细末,或为防风、薄荷、川芎、归身,每服五钱。水二钟,煎八分,热服。或半用汤调,细细呷下;半用蜜丸,时时噙化。大便闭,加酒煨大黄一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