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课
作者:诸葛亮
《马前课》又叫《马前神课》,相传为诸葛亮著作,诸葛亮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易学大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通过八阵图阻挡东吴追兵,八阵图就是他年少时根据《易经》创作的。相传,在行军的闲暇,诸葛亮就推算、预测未来的天下大事,并把结果记下来,写成了《马前课》。与其他预测文不同的是,《马前课》共有十四卦,每一卦就是一个朝代,十分明了。从诸葛亮所处的割据时代,一直预测到未来世界的大同,天下一家。据说,现在《马前课》已应验到第十卦。这十卦都非常灵验。如第一卦说道:“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是在说,他知道他所辅佐的汉王室气数已尽,忠汉者已无回天之力,他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不辜负刘备对自己的信任,“八千女鬼”即“魏”,将一统天下。第二卦说:“火上有火,光烛中土;称名不正,江东有虎。"这是在讲晋朝,司马家族在曹魏掌握大权,实质上,宰相司马昭已成为统治者。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立即下令让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篡夺了曹魏的天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火上有火就是“炎”,指司马炎。公元280年,晋军攻陷建业(今南京),活捉东吴皇帝孙皓。晋朝统一天下,可谓“光烛中土”。司马炎的晋朝,是篡夺曹魏而建立,因此“称名不正”。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
猜你喜欢的书
老实人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著。又名《乐观主义》。老实人是一德国男爵的养子,家庭教师葛图邦斯教他相信,世事皆有定数,万物皆有归宿,一切都安排得尽善尽美。老实人由于与男爵女儿居内贡相爱,被男爵赶出家门。他经历了保加利亚战争,里斯本大地震,多次死里逃生,沿路乞讨,再见到葛罗邦斯时,发现这位教师被花柳病破了相,居内贡小姐几经磨难,虽得以存活,也已变成了奇丑无比的厨娘。此书是伏尔泰晚年的作品,它以离奇荒庭的情节,具有突出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生活哲理,明确否定了“一切都尽善尽美”的盲目乐观主义的信条。
古城集
诗文集。明张吉(1451-1518)撰。六卷,补遗一卷。吉字克修,号翼斋、默庵、怡窝,晚自号古城,余干(今属江西)人。成化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学诸经及宋儒,以陆象山为正宗。有《陆学订疑》。是集约十一万字,卷首有《御题张吉古城集》。正文含疏、书、序等四卷,诗二卷,补遗一卷。此集第二卷即《陆学订疑》,为其宗陆学之代表作,以笃实着称。其诗文则以平正通达见长。《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吉“兢兢守先民矩矱。高明不及王守仁,而笃实则胜之。才雄学富不及李梦阳、何景明,而平正通达则胜之。”又谓“以刚正之气发为文章,固不与雕章绘句同日而论矣。”有《四库全书》本。
康熙灵石县志
四卷 : 清侯荣圭,纂修。荣圭字东阳。河南济源人。顺治举人。康熙时知灵石县,康熙十一年(1672)时,荣圭因万历志体例,续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以后事,不久成书并付梓,记事止十一年。门目同万历志,四万五千字。卷首县城、县治图也同万历志。疆域称邑人“多以石田为生”,所获无几。“且北当神京孔路,南为秦豫咽喉,凡仕宦出入,差役往来,势若络绎,供应之间,较他邑苦甚。”风俗作者抨击当时奢侈之风“不论绅耆士庶,服不绮仞者愧;筵不登异味者耻。所费不经日就空虚,瘠薄之区,以堪此败坏哉!”祥异记崇祯四年(1631)王家印、六年八大王、张献忠、老回回,顺治元年(1644)侯和尚等农民起义军事。艺文内容多仍旧志,有康熙十一年刻本。北图藏。灵石县档案馆、省图有胶卷。
周易函书
包括 《约存》十八 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 共五十二卷,清胡煦撰。此书原本一百 一十八卷,正集九十九卷,别集十九 卷。正集包括 “释经”四十九卷,“原 图”八卷,解伏羲之 《易》;“原卦”三 卷,解文王之 《易》;“原爻”三卷,解 周公之 《易》;“原古”三十六卷,集前 人《易》说。别集包括“函收约”三卷, “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异”三卷, “篝灯约旨”十卷。别集先已版行,正 集因卷帙浩繁,乃将“释经”之文摘 要为“函书约注”十八卷,余五十卷摘 要为十六卷,附以 “续约旨” 二卷为 “续集”。胡煦死后,正集散佚,其子季 堂重新校订,将 “续集”编为十五卷, 冠以 “函书约”三卷,共十八卷名为 “约存”。将“续约旨”二卷散附“篝灯 约旨”合 “易学须知”三卷,“易解辨 异”三卷共十六卷为 “别集”。而 “释 经”之文十八卷仍名 “约注”,成今本 五十二卷。此书说《易》大体斟酌于汉 学与宋学之间。《四库全书》 收入。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三国志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全书无表、志,《魏志》有纪、传,蜀、吴二志只有传。魏、吴二志,系根据两国国史及魏鱼豢《魏略》、吴韦昭《吴书》、晋王忱《魏书》而成。蜀无国史,该志多为寿据自身见闻、收集史料,详加考证而成。三志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为一书,原附《吴志》之《叙录》已亡佚。其书记载较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作注,引书达二百一十种。对原书补充缺漏、订正谬误、评论得失,增加了许多完整史料。清代以来为《三国志》作补注者很多,如洪亮吉《三国疆域志》,钱大昭侯康《三国艺文志》,陶元珍《补三国食货志》,王欣夫《补三国兵志》,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黄大华《三国三公宰辅表》,钱钟英《三国大事年表》、《三国疆域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六卷等。以近人卢弼著《三国志集解》最为详尽。索引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高秀芳、杨济安《三国志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