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张锡纯
中西医汇通的综合性医著。三十卷。近人张锡纯撰。刊行于民国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18—1934年)间,先后共七期七册。张锡纯,字寿甫。生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张氏幼时读经,喜天文数学,青年时遵父遗命专研医理,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有精深研讨,曾先后在奉天创办立达医院、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中年以后自学西医,试图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其学求思想之代表作。本书内容包括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部分,总计约八十万字。其中医方部分,主要介绍治疗阴虚劳热、阳虚、大气下陷、喘息、痰饮、肺病、吐衄、心痛、癫狂、痫风、小儿风证、内外中风、肢体痿废、膈食、呕吐、霍乱、泄泻、痢、燥结、消渴、癃闭、淋浊、伤寒、温病、瘟疫、瘟疹、疟疾、气血郁滞肢体疼痛、女科、眼科、咽喉、牙疳、疮科等等病证之方剂,计一百七十六首,一方一论,颇有实用价值;药物部分,则撰有石膏解、人参解等七十九种药物的临证应用心得,一药一论,亦颇有见地;医论部分,则刊载医学论文九十篇,所论病证治疗心得,匠心独具,颇具效验;医话部分,则收录临证随笔及问题解答计四十四则;医案部分,则包括
章节列表
升序↑药物
- 1.石膏解
- 2.人参解
- 3.西洋参解
- 4.黄解
- 5.山萸肉解
- 6.白术解
- 7.赭石解
- 8.山药解
- 9.地黄解
- 10.甘草解
- 11.朱砂解
- 12.鸦胆子解
- 13.龙骨解
- 14.牡蛎解
- 15.石决明解
- 16.玄参解
- 17.当归解
- 18.芍药解
- 19.芎解
- 20.大黄解
- 21.朴硝、硝石解
- 22.浓朴解
- 23.麻黄解
- 24.柴胡解
- 25.桂枝解
- 26.三七解
- 27.滑石解
- 28.牛膝解
- 29.远志解
- 30.龙胆草解
- 31.半夏解
- 32.栝蒌解
- 33.天花粉解
- 34.干姜解
- 35.生姜解
- 36.附子、乌头、天雄解
- 37.肉桂解
- 38.知母解
- 39.天门冬解
- 40.麦门冬解
- 41.黄连解
- 42.黄芩解
- 43.白茅根解
- 44.苇茎、芦根解
- 45.鲜小蓟根解
- 46.大麦芽解
- 附:麦苗善治黄胆
- 47.茵陈解
- 48.莱菔子解
- 49.枸杞子、地骨皮解
- 50.海螵蛸、茜草解
- 51.罂粟壳解
- 52.竹茹解
- 53.沙参解
- 54.连翘解
- 55.川楝子解
- 56.薄荷解
- 57.茯苓、茯神解
- 58.木通解
- 59.蒲黄解
- 60.三棱、莪术解
- 61.乳香、没药解
- 62.常山解
- 63.山楂解
- 64.石榴解
- 65.龙眼肉解
- 66.柏子仁解
- 67.大枣解
- 68.胡桃解
- 69.五味子解
- 70.萆解
- 71.鸡内金解
- 72.穿山甲解
- 73.蜈蚣解
- 74.水蛭解
- 75.蝎子解
- 76.蝉蜕解
- 77.羚羊角解
- 78.血余炭解
- 79.指甲解
医论
- 1.六经总论
- 2.太阳病桂枝汤证
- 3.太阳病麻黄汤证
- 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
- 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
- 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
- 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
- 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
- 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
- 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
- 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 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
- 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
- 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
- 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
- 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
- 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
- 18.阳明病白虎汤证
- 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 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
- 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
- 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
- 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 24.阳明病猪苓汤证
- 25.阳明病四逆汤证
- 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 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 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
- 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
- 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
- 31.太阴病桂枝汤证
- 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
- 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 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 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 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 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 38.少阴病桃花汤证
- 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
- 40.少阴病苦酒汤证
- 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 42.少阴病真武汤证
- 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
- 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
- 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
- 46.厥阴病乌梅丸证
- 47.厥阴病白虎汤证
- 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 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
- 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
- 51.温病遗方
- 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
- 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
- 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
- 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 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
- 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
- 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 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
- 60.论脑贫血治法
- 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
- 62.论心病治法
- 63.论肺病治法
- 64.总论喘证治法
- 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
- 66.论胃气不降治法
- 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 68.论痢证治法
- 69.论肠结治法
- 70.论结胸治法
- 71.论霍乱治法
- 72.论肝病治法
- 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
- 74.论水臌气臌治法
- 75.论血臌治法
- 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
- 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 78.论火不归原治法
- 79.论腰疼治法
- 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
- 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
- 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
- 83.论鼻渊治法
- 84.详论咽喉证治法
- 85.论喉证治法
- 86.详论猩红热治法
- 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 88.论女子瘕治法
- 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 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医话
- 1.临症随笔
- 2.诊余随笔
- 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
- 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
- 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
- 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
- 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
- 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
- 9.痫疯治法
- 10.小儿痉病治法
- 11.癞证治法
- 12.治梦遗法
- 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
- 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
- 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
- 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
- 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
- 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
- 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
- 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
- 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
- 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
- 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
- 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
- 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
- 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
- 27.答刘××问七伤
- 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
- 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 30.答徐××问腹疼治法
- 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
- 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
- 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
- 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
- 35.答吴××问病
- 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
- 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
- 38.答王××质疑
- 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
- 40.答任××问病三则
- 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
- 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
- 43.治疯犬伤方
- 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
- 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
医案(十五)温病门
- 1.温病兼大气下陷
- 2.温病兼气虚气郁
- 3.温病兼吐泻腿抽
- 4.温病少阴证
- 5.温病结胸
- 6.温病结胸
- 7.温病
- 8.风温
- 9.风温兼伏气化热
- 10.温病兼痧疹
- 11.温病兼劳力过度
- 12.温病兼下痢
- 13.温病兼脑膜炎
- 14.温热泄泻
- 15.温病兼虚热
- 16.温病体虚
- 17.温热腹疼兼下痢
- 18.温病兼下痢
- 19.温病兼下痢
- 20.暑温兼泄泻
- 21.温病
- 22.温病兼项后作疼
- 23.温病兼胁疼
- 24.风温兼喘促
- 25.秋温兼伏气化热
- 26.温病兼呕吐
- 27.温病兼呕吐
- 28.温病兼衄血便血
- 29.温疹
- 30.温疹兼喉痧
- 31.温病兼喉痧痰喘
- 32.温病兼喉疼
- 33.温病兼阴虚
- 34.温病兼喘胀
- 35.温病兼虚热
- 36.温病兼吐血
- 37.温病兼冲气上冲
张锡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冰岛怪兽
《冰岛怪兽》(Le Sphinx des glace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全书共2卷32章。本书是以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皮姆历险记》(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的续集面目出版的。主人公杰奥林在凯尔盖朗群岛搭乘了一艘双桅纵帆船前往另一个岛屿,准备从那里转道返回美国。途中,一块载有珍妮号船员尸体的浮冰引起杰奥林的注意,他最终随哈勒布雷纳号横穿南极以解开这个谜底。珍妮号其实就是阿瑟·皮姆十年前最后搭乘的双桅纵帆船,船长正是哈勒布雷纳号船长的哥哥。哈勒布雷纳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穿越了极圈,不料却在一座冰山翻转时被甩出了海面。搁浅在距海面一百多英尺的位置。这座冰山载着他们在薄雾中漂流,海难幸存者乘一艘小船离开南极时,途经司芬克斯岛,在那里找到了已经去世多年的阿瑟·皮姆。作者根据当时地理大发现后的科学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使读者紧随主人公体验了充满惊险刺激的南极之旅。
大侦探十二奇案
世界著名侦探小说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作品讲述赫尔克里·波洛提前退休,在乡下种植西葫芦头。但作为一名同各种犯罪分子打交道的老侦探,波洛一次又一次地同犯罪势力展开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于是就有了这十二篇——赫尔克里·波洛的英雄事迹。
列仙传
古代神仙传记。西汉刘向撰。二卷。 向有《说苑》已著录。宋陈振孙等疑为出自东汉或魏晋方士之手,伪托向作。所记赤松子、黄帝、容成公、老子、吕尚、彭祖、安期先生、王子乔、东方朔、玄俗等七十位仙家事迹。起于赤松,终于玄俗,皆上古三代及秦汉时神仙。后人续补羡门高、刘安、老莱子等。文人多引为戏剧小说资料。明正统道藏本。《汉书·艺文志》无目。《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有两种,皆题《列仙传赞》,刘向撰。一作三卷鬷续,孙绰赞;一作二卷,晋郭元祖赞。唐以后史志均有著录,或二卷,或三卷,皆未题赞人。关于撰人,宋陈振孙,明胡应麟,清纪晓岚、杨守敬以及近人余嘉锡等,都对刘向提出疑议,或以为六朝人伪撰,或以为东汉方士假托,异说纷纭。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为“惟此外有刘向的《列仙传》是真的”,不是后人伪托。
孽海花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曾朴(原署东亚病夫)著。三十五回。前五、六回为友人金松岑(原署爱自由者)所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小说林社出版十回。1930年成书三十回本。建国后始出全本。作者以状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彩云(影射赵彩云)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将30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轶事,加以剪裁提炼,熔铸成篇。《孽海花》所表现的30年历史内容,亦即同治中期至光绪后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史。《负暄絮语》说:“近来新撰小说,风起云涌,无虑千百种,固自不乏佳构。而才情纵逸,寓意深远者,以《孽海花》为巨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其“结构工巧,文采斐然”。最早见于《江苏》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由曾朴续写而成于1928年前后。小说采用隐喻的手法,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突出虚伪造作和庸腐无能。
论语注疏
三国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二十卷。汉代传《论语》者有三家: 《鲁论语》,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齐论语》,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语》,汉景帝时出自孔氏壁中,又分今《尧曰篇》子张问从政以下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亦不与《鲁论》、《齐论》同,文字异者四百有奇。孔安国为传,马融亦注之。汉成帝时,有安昌侯张禹受《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有包咸、周氏又为之《章句》。东汉末年,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作《论语注》。魏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盛行于世。据《晋书·郑冲传》,原作郑冲、孙邕、曹羲、荀顗、何晏等人共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故今本乃独称《何晏集解》。旧本无音义,唐陆德明为之作《音义》。《音义》除以反切注音外,还提示篇旨大义。如《学而第一音义》“以学为首者,明人必须学也”。由于唐人只为《五经》作疏,《孝经》、《论语》等均无疏。何晏等所采孔安国以下皆古训,邢昺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虽纯杂相参,文字有所异同,如以包氏为苞氏,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然自汉以后,注《论语》者数十家,要其荟萃群言,创通大义,则首推此书。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等疏解更为详尽。朱熹《论语集注》亦始基于此。除《四库全书提要》外,前有乾隆帝《御制读论语》、《御制无倦斋绎论语义》,陆德明《论语注解传述人》,何晏等《论语集解序》,末附吕炽等人有关《论语注疏考证》的跋语,对理解注疏均有帮助。《四库全书》本载有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而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元校勘本在每篇后附有校勘记,但仍因旧本,未载陆德明《音义》和吕炽等人《考证》。
菩提道灯论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经义浅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