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要旨

作者:汪东亭
性命要旨

内丹学著作。清代汪启撰,一卷。首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程守一《序》、光绪十三年(1887年)汪启《自序》,盖为其1887年遨游汉皋时所作。书中包括 《性命篇》上、下,《补遗篇》一、二,及《辟邪篇》、《太极图说注解》,凡六篇。

汪东亭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资暇集

资暇集

《资暇集》3卷,唐李匡乂撰。李匡乂,一作李匡文,字济翁,系李唐宗室之后,唐文宗时曾任宗正少卿。此书旧本多署为李济翁,乃因宋人避太祖讳,而改以其字署名。今本书前无自序,系宋以后所佚,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引其自序说:“世俗之谈类多讹误,虽有见闻,默不敢证,故著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以资休暇。”此书内容以考据辩证经史名物制度为主,在唐人此类笔记中实属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上卷多纠驳俗说之谬,如“行李”条谓“李”字除果名、地名、人姓之外,别无它义,《左传》“行李之往来”句,杜预注“行李”为使人,本书指出“李”乃“使”之误,因旧文形近而误。这条考证很受后人重视,宋人笔记引此说而加以发挥的不下10家。又如“客散”条谓世俗客人告辞时必说“客散孟尝门”而不知其出处,作者指出此语出自王维“悲府主殁”诗“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本谓主人死后门僚皆星散而去,如用在客人告辞时,岂非对主人的莫大不祥?“杜度”条引韩愈《讳辨》“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句,而据汉末杜恕所著《笃论》,指出所谓杜度本名操,字伯度,后避曹操讳,故以字行,后世又讹传为杜度。本书中卷多追溯事物的起源,如谓“押衙”应作“押牙”,“端午”应作“端五”之类,可借以探索语源。下卷多考名物,亦间及俗语俗说,如“非麻胡”条说世俗多以“麻胡来”来吓唬小孩,俗传麻胡是一多髯威严的神人,本书指出麻胡本指隋朝将军麻祜,他生性酷虐,炀帝令他开汴河,多役死民伕,儿童望而畏之,互相恐吓曰“麻祜来”,因童音不正,遂讹“祜”为“胡”。这条考辨也常为后人引证。

周易观彖

周易观彖

清李光地撰。十二卷。《李文贞公全集》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本,大旨在阐述《易》理,兼参《易》象。《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光地尝奉命纂修《周易折中》,请复用朱子古本;是编乃仍用《注疏》本,盖成书在前也。其《语录》及《榕村全集》所载,颇申明先天诸图;而是编则惟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然亦不竟其说。余皆发明《易》理,兼证以《易》象,而数则略焉。盖亦谓邵子之学为《易》外别传也。他的语录和《榕村全集》所载,偏重于申明先天诸图。而此书则只是说解《说卦传》“天地定位”一章,附举此义,亦未竟其说。其余均是发明易理,兼证易象,于数学则略而不谈。

浣花集

浣花集

诗别集。十卷。《补遗》一卷。唐韦庄(836—910)撰。韦庄,字端己,杜陵(今属陕西)人。少孤,家贫力学,工诗,尤善长短句。乾宁元年(894)进士第,授校书郎。转补阙。后仕蜀王建,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文献通考》载《庄集》五卷。此本十卷,乃毛晋汲古阁所刻。为韦庄弟韦蔼所编,前有韦蔼序。疑后人析五为十,因而第十卷仅诗六首。末为《补遗》一卷,则是毛晋所增。但《癸丑年下第献新先辈》一首,即见于卷八,入《补遗》实为失检。《全唐诗》所录较此本多《勉儿子即事》等篇共三十余首。盖韦蔼序作于癸亥年六月,为唐昭宗之天复三年(903)。韦庄方得杜甫草堂,故以名集。自此以后,篇什皆未载。故往往散见于诸书,后人递有增入。其原序题,集中所载为韦庄近体诗,其内容如《序》所云:“流离溧沧,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念,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愁之文,一咏一觞之作”。原序称广明元年(880)至天复三年(903)有诗千首。今所存诗为二百四十六首,集外补遗为二十首,断句三则,共不足四百首。由此可知韦庄诗散佚已多。本书有《四库全书》本。

靖康朝野佥言

靖康朝野佥言

杂史。撰人不详。1卷。是书编年记事,始自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兵犯京城,迄于次年二月初七日徽宗出诣金营,凡8条。其间于金兵掳掠、百姓惊扰、宋宫混乱之情状,均有生动记载。有《说郛》、《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

宋司马光撰。此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篇家训。作者在文中教导儿子,要“以俭为美”,决不可奢靡腐化。作者训诫儿子,是以维护封建家族出发的,但处于奢侈腐化的时风中,作者能够超出流俗,提倡俭素,反对奢侈,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家训,此文避免了板着面孔的枯燥说教,在亲切的说理中,援引了许多正反两面的实例,把讲道理和摆事实结合起来,文章显得充实而有说服力。这是此文写作上的突出之处。全文5个自然段,首段现身说法,叙述自身力排众议,“独以俭素为美”的情形,第二段称赞宋朝初年尚俭的世风,批评后来侈靡的陋习。第三段列举了为政清廉的“大贤”,借他们的口,说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第四段阐明俭的好处和侈的恶果。末段再列举“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事例,让事实说话,使人由衷地信服。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大乘百法明门论疏

佛典注疏。唐普光撰。二卷。系普光对玄奘译《大乘百法明门论》的注疏。普光曾参预玄奘译场,担任笔受,亲聆玄奘讲经。此文先分三科:一明造论意;二释题目;三随文解释。在随文解释部分,以缘境分别、四缘分别、四界分别,重数分别、三性分别等五门解释心法;以诸论不同、假实分别,四界分别、三性分别、废立六位等五门解释心所法;以明诸论不同、释妨难、辨其假相等三门释心不相应行法;对色法,无为法及两种无我,均未分立门,仅举数列名解释之。广涉诸论,释义颇精,影响较大,历代大藏经均收。唐晏法师所撰之*《大乘百法论义章》,除卷首分科不同外,依文解释部分即依此《论疏》斟酌损益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