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作者:丹波元简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三条)
- 卷一 湿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
- 卷一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论一首、证三条、方十二首)
- 卷一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证二条、方六首)
- 卷一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
- 卷二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 卷二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 卷二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论二首、方三首)
- 卷二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
- 卷二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三首)
- 卷三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
- 卷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论一首、脉证二十一条、方十九首)
- 卷三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证九条、方六首)
- 卷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 卷三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 卷四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 卷四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 卷四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 卷四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论一首、脉证一条、方五首)
- 卷五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证三条、方九首)
- 卷五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论一首、证六条、方八首)
- 卷五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论一首、脉证合十四条、方十四首)
- 卷六 杂疗方第二十三(论一首、证一条、方二十二首)
- 卷六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论辨二首、合九十法、方二十一首)
- 卷六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猜你喜欢的书
江行的晨暮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清华四子)之一,是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除诗歌创作之外,朱湘的散文创作也取得了同样重要的成就。《江行的晨暮》精选了朱湘经典的散文作品和部分他与妻子、友人的书信。朱湘的文章以描写、叙事见长,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述日常平凡的人与事;语言优美真切,直抒胸臆,充满诗意和画面感;他常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创作散文,谈古论今,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盎然的生趣,回味无穷。
中国文化史
本书原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且观点条理清晰,行文通俗易懂、人人能读,深受学界好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部分。尽管已经出版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本书在同类题材领域,仍然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生动结合的典范,其历史地位至今难于超越。对于想要了解本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本书实为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指南之书。
孙膑兵法
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战国中期孙膑著 (为其门弟子所记,可能有部分自著)。《汉书·艺文志 ·兵书略》著录“《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 经籍志》已不见著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中发现其残简,经整理后编定为《孙膑兵法》。共收入竹 简三百六十四枚,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编,各十五 篇,共三十篇。上编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 《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 《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强兵》,下编 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 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 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由于简文残缺不 全,有些篇题是由整理者根据内容补加,《杀士》、《略 甲》等篇大多无法写出。虽其缺残,但仍可从中窥出其 军事思想之概略。它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 结,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内容主要讲治军和 战略战术的原则,包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是中 国军事理论的一份珍贵遗产。现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 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张震泽《孙膑兵法校 理》等,可供研究参考。
三才定位图
三才定位图,北宋张商英撰。《宋史‧艺文志》天文类着录作一卷。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书分上下篇,上篇叙述上天玉京及三清天之由来,宣称诸天皆有天帝主之,并有天王、星君、唐、葛、周三将军等。下篇载诸天神图像,以三清为主,并侍列众天帝、仙君。神像之上各注其名号,或注明其冠服颜色,图像描绘颇具艺术性。
阴符经考异
一卷。南宋朱熹撰。《阴符经考异》,又称《黄帝阴符经注解》。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李筌《阴符经集注》和张果《阴符经注》)流传于宋,引起宋儒研究《阴符经》者聚讼纷争,争论焦点就是《阴符经》的真伪。一种意见认为《阴符经》不是商末就是周末之书;一种意见认为是战国时书;再一种意见认为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但如果不是深于道学之人不能作此书,而唐李筌不是深通道学的,所以认为此书是李筌之前的人所作;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此书即唐李筌所作,托名于黄帝又伪称得于嵩山石室之中。朱熹在《阴符经考异序》中,认真分析了各种意见,认为唐张果虽然称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但毕竟出于李筌之后,而《阴符传》也不是原书,更引各家考证之说予以否定,认为《阴符经》恐是唐李筌所为,是因为李筌着力去做,《阴符经》便流行于世。朱熹《序》后为《阴符经注解》,采用四百余字本,按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即道、法、术)之意,分为上、中、下三篇,不标篇名。注文外有黄瑞节附录,多引朱子与须溪刘氏之说以释经。注文中又多处附加按语,校对各家经文的异同。后世研究《阴符经》的学者,将朱熹对《阴符经》的考异作为一家之说,但经中之注与按语,实有助于后世对《阴符经》经文的校雠与成书年代的籍考。现存明《道藏》本,清 《四库全书》本等。
古经解钩沉
经学注疏汇集。三十卷。清余萧客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余萧客,字仲林,号古农。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78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十五岁时即通九经,酷爱古籍,曾被直隶总督方观承聘请修撰《畿辅通志》。当时的人称赞他的学问在王应麟、顾炎武之间。后教授乡里,终于清乾隆年间。他的主要著述有《古经解钩沉》、《文选杂题》、《文选音义》、《选音楼诗拾》等。《古经解钩沉》三十卷,自序谓创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成稿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名曰古经解钩沉,言古以别于现行刊本,言经解不言注疏以并包异同,钩沉则借晋杨方五经钩沉之名。”从唐以前古书中摘录诸经的注疏,按十三经顺序,钩稽排比,注明来源。首为叙录一卷,次周易一卷,尚书三卷,毛诗二卷,周礼一卷,仪礼二卷,礼记四卷,左传七卷,公羊传一卷,谷梁传一卷,孝经一卷,论语一卷,孟子二卷,尔雅三卷,共三十卷。而叙录、周易、左传均各分一子卷,实则三十三卷。其叙录备述先儒名氏,爵里及所著义训。书尚存者不载,或名存而其说不传者也不载。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著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皆登载。又以传从经,钩稽排比,一一各著其所出之书,兼著其书之卷第,精校而成。此书反映作者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以保守汉人学说的思想。是清代吴派经学学者的重要著作。《古经解钩沉》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杭州竹简斋石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陶风楼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