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作者:丹波元简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要略辑义》。6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806年。作者采辑徐彬、程林、魏荔彤及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等书之注文,结合个人学习心得,逐条阐析仲景原文,考核校订较为精详可取。方解部分,除选注诠释外,并参考古今方书增补了若干切于临床实用之效方,对读者颇有启发、借鉴价值。此书为丹波氏《聿修堂医学丛书》之一,亦被编入《皇汉医学丛书》,另有多种单行本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在轮下

在轮下

德国长篇小说。赫·黑塞作。1906年在柏林出版。1952年收入柏林、苏黎世、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的6卷《作品全集》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出版张佑中的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潘子立的译本。小说为作者代表作之一,具有自传色彩,作品中主人公汉斯及其好友赫尔曼逃离神学院的情节即作者1892年的亲身经历。全书11万余字。小说主人公汉斯·吉本拉特出生于黑森林某小城的商人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校长、教师和当地的牧师视为神童,引为本城的骄傲。他被选派参加符腾堡3年一度在首府斯图加特举行的选拔考试,获得第2名,得以被送入公费的毛尔布隆神学校学习。校长和教师嘱咐他要刻苦学习,保持在校时始终第1名的荣誉,父亲希望他从此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光宗耀祖。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为了争取第1名的学习成绩,他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神学、拉丁文和希伯来文,死记硬背,连假日也不休息,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他在神学校与同学赫尔曼成了密友。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对一切事物均有自己的见解,憎恨令人窒息的僵死教育,因而为学校所不容。校长要汉斯断绝与赫尔曼的交往,汉斯却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自己的知己。汉斯由于用功过度,身体更为衰弱,学习成绩倒退。校方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迫逃离神学校。汉斯自此在校更为孤单,不断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汉斯患了神经衰弱症,无法继续学业,不得不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个人生活的失意,使他感到自己仿佛掉进了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导致他神经失常,一次酒醉后掉入河中淹死。小说控诉了德意志帝国时代摧残人的教育制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质。

曲江集

曲江集

二十卷。唐张九龄撰。张九龄名又作张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广东韶关)人,景龙进士,诗人,政治家,官至唐大臣。为官廉洁,且风度潇洒,对事敏感,他不避权要,直言上书,劝姚崇应该用人唯贤而不以私情。其诗除少量应制之作外,尽为五言。其五古多兴寄之作,诗风朴质遒劲,善于抒情,情意深长,韵味隽永。在开元诗坛影响很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一)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诗渐趋于律,风格未进,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诗品乃醇。”王维把他看作哲人典范。僧皎然评其诗曰:“诗歌据上游”(《唐诗纪事》卷一五)。明人胡震亨明确提出:“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曲江集》全称《曲江张先生文集》,是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一十三首,赋六篇。张九龄的诗多发自胸臆,情意真切,没有雕饰,这与唐代早期李峤、沈、宋的诗风大不相同,可是他的清新的诗风,最初未被人所赏识,如张说虽着重文才,却指责张九龄文章缺少富艳的藻饰。这正是张九龄高出诸人之处。“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唐音癸签》卷九)明人胡震亨对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影响给予了确切的评价。有明万历十二年 (1584)《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本,附录一卷,清雍正十年(1732)张世纲校刊十二卷本,附伪托张九龄著 《千秋金鉴录》五卷和附录一卷。

梁京寺纪

梁京寺纪

一卷。不著撰人。此记无著述时间。此记升元寺条中,记载李玉时期升元阁仍存在,此梁朝文物,故推断此记为宋代初年手笔。是篇记梁代诸寺院,文笔雅洁。唐代释清澈著《金陵寺塔记》30卷,收入《唐书·艺文志》中,是现存最早记载金陵佛刹的书籍,是研究金陵寺塔珍贵的资料。该书收入《说郛(宛委山堂本)卷六十一》、《五朝小说》、《魏晋小说外乘家》、《五朝小说大观》、《魏晋小说外乘家》。

红铅入黑铅诀

红铅入黑铅诀

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诀乃唐人撰述,与《玉清内书》所述相似。述卦象火候、药物阴阳、水土金同为一家。

御制大诰

御制大诰

明朝刑典。又名《明大诰》,由朱元璋亲自写定。共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3部分。《大诰》共74条,于1385年颁布;《大诰续编》共87条,1386年刊布;《大诰三编》43条,1386年颁行。《大诰》多为诛杀贪官污吏、害民豪强,记载凌迟、枭首、族诛者以千百计,弃市者则达到万数。《大诰》按明太祖规定,每户1本,甚至连学校课士和科举考试也以其为题。

古今译经图纪

古今译经图纪

凡四卷。唐代靖迈撰。又称译经图纪。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虽依隋代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但改定译经时代及译者顺序,并删除译经事实不详者。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至唐代玄奘三藏为止,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一一附载译者之小传。本书原系靖迈题序‘古今译经图变’(画于大慈恩寺译经堂内壁上)之文。其后,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增补自智通至金刚智等,共二十一人所传译之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