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作者:张景岳
中医综合类著作。64卷。明张介宾(1563~1640)撰。张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本书成书于1624年。博采前人精义,考验作者临症的心得,而成一家之书。首《传忠录》,统论阴阳六气,先贤可否,凡三卷。次《脉神章》,择诸家珍要精髓,以测病情,凡二卷。伤寒典2卷、杂症谟29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麻疹诠一卷、痘疹诠一卷、外科钤2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方一卷、小儿方一卷、痘疹方一卷、外科方一卷。本书现存明、清刊本数十种,上海科技出版社根据康熙年间岳峙楼刊本于1959年和1984年两次影印。除 《全书》外,尚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 11卷,《附翼》4卷。前者将 《内经》重新分类编纂,后者阐发 《内经》要义和论述《周易》与医学之关系。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之一入集傳忠錄上
- 卷之二入集傳忠錄中
- 卷之三道集傳忠錄下
- 卷之四道集脈神章上
- 卷之五道集脈神章中
- 卷之六道集脈神章下
- 卷之七須集傷寒典上
- 卷之八須集傷寒典下
- 卷之九從集雜證謨目錄
- 卷之十從集雜證謨
- 卷之十一從集雜證謨
- 卷之十二從集雜證謨
- 卷之十三性集雜證謨
- 卷之十四性集雜證謨
- 卷之十五性集雜證謨
- 卷之十六理集雜證謨
- 卷之十七理集雜證謨
-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 卷之十九明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明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一明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二心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三心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四心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五心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六必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七必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八必集雜證謨
- 卷之二十九必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貫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一貫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二貫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三貫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四天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五天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六天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七天集雜證謨
- 卷之三十八人集婦人規上
-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 卷之四十謨集小兒則上
- 卷之四十一謨集小兒則下
- 卷四十二謨集痘疹詮
-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詮
- 卷之四十四烈集痘疹詮
- 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詮
- 卷之四十六聖集外科鈐上
- 卷之四十七賢集外科鈐下
-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新方八陣
- 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陣
- 卷之五十二古方八陣目錄圖集
- 卷之五十三圖集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四書集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六宇集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七宇集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八宙集古方八陣
- 卷之五十九宙集古方八陣
- 卷之六十宙集古方八陣
- 卷之六十一長集婦人規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長集小兒則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長集痘疹詮古方
- 卷之六十四集外科鈐古方
猜你喜欢的书
道德与人性
康德的道德神学肇始于对人性的基本分析。 在康德看来,人的本性之中包含了向善的原初禀赋以及趋恶的自然倾向。 道德根基的确立表明康德宗教思想的基础问题的圆满解决,但对于一种成熟、完整、系统化的宗教思想而言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和奠基。
菽园杂记
笔记。明陆容撰。十五卷。容字文量,号式斋,太仓州(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官至浙江右参政。史称容与张泰、陆釴齐名,时号娄东三凤。是编乃其札录之文,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旁及谈谐琐记,风俗、物产、乃至鬼怪传说,无所不包。其中考辨者如元王柏作二南相配图,弃甘棠、何彼秾矣,野有死麕三篇,于经义以为乖刺,而作者独叹为卓识。于政教,洪武中朝廷访求通晓历数,求卜问事者,备载山东监生周敬心奏言:“国祚长短,在德厚薄,非历数之可定。”举例以国祚最短者,莫如秦、隋、五代,始皇之酷虐,炀帝之苛暴,五代之穷凶,是皆人事所至,岂在历数?并批评洪武“神武过于汉高,而宽仁不及;贤明过于(唐)太宗,而忠厚不及。是以御宇以来政教未敷,四方未治。……又何必问诸卜技之人?”因说明玉玺之不是宝,而仁义之为大宝,皆有深意者。故王鏊尝语其门人曰:“本朝记事之书,当以陆文量为第一,”有景明刻本《纪录汇编》本,《守山阁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医方考
中医方剂学著作。吴昆著。明万历十二年 (1584)著成。现最早版本为亮明斋万历十四年 (1586)刊本。1949年前约有7种版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亮明斋本的排印本,李飞校注,1985年出版。6卷,约20万字。内收方700余首,除重复者及单方外,实收564方,按72种病症分门,合72门。每门之下收方剂若干首,均为明代以前及明代较常用之方剂。对每个方子,作者逐一 “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首先是根据古代医经所提出的理论以说明立方的根据,再考证方剂的意义及其所能治疗之病症,然后对所用药物在方中的位置及其治疗作用加以阐发,并考证古人对该方在变证中所做的加减变通。最后,还评述该方的历史及实际意义。本书对古代方剂的研究简明而深入,阐发透彻,诚如作者所自述:“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非徒苟然志方而已。”是较有影响的古代方剂学著作。清末学者杨惺吾所著《日本访书志》亦盛赞本书“疏明古方之所以然,非有心得者不及,此信医家之巨擘”。17世纪时,本书曾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医家北山友松子著有《医方考绳愆》6卷,“绳愆”者,实际是论吴氏书中的失误,是从学术砥砺出发讨论的意见。因此,学者读《医方考》,同时再参考《医方考绳愆》,对照比较,将会取得更大收获。
唐宋传奇选
本书是1963年之前张友鹤先生编选,唐宋传奇专指唐宋时期的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小说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进化而来的,其中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南柯太守传》、《莺莺传》等。本书由张友鹤先生选注,程毅中先生作序。选目精当,版本可靠,注文详尽,每篇还附有题解和作者介绍。同时为帮助学生阅读,新增了由专业学者撰写的导读和知识链接部分,是了解唐宋传奇概貌的精当的选读本。
怀香记
明代传奇剧本。陆采撰。《古人传奇总目》著录。本事见《世说新语·惑溺》。全剧40出。写晋朝司空贾充,征辟文士韩寿为掾史。韩寿才华出众,姿容亦美丽,为充女贾午窥见,顿生爱慕之情。于是托婢女春英传情,韩寿恨无由相见。适逢贾充受诏安边,出镇关中,令韩寿移居府内,代管家事。这才在春英帮助下,逾越垣墙,与午幽会。午以帝赐异香相赠,作为定情表记。贾充班师回朝后,发现韩寿所佩戴异香,怀疑与女私通,便拷问春英。老夫人怕家丑外扬,劝充将午嫁于韩寿。因贾家不招白衣之婿,贾充趁征吴用人的机会,推荐韩寿为平东经略使,参谋军事。征吴获胜,韩寿功成名就,由皇帝主婚,与贾午结为夫妻。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